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力资源素质测评

人力资源素质测评

人力资源战略与规划第二套模拟题单选1、人力资源这一概念的最早使用者是()A、彼得.德鲁克B、张德C、赵曙明D、郑绍濂2、人力资源的主要特征不包括()A、人力资源具有能动性B、人力资源具有再生性C、人力资源具有单重性D、人力资源具有社会性3、人力资源战略是指()A、一个社会具有智力劳动能力和体力劳动能力的人的总和,包括数量与质量两个方面。

B、组织所拥有的用以制造产品或提供服务的人力C、运用现代化的科学方法,对与一定物力相结合的人力进行合理的培训、组织和调配,使人力、物力经常保持在最佳比例,同时对人的思想、心理和行为进行恰当的引导、控制和协调,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使人尽其才、事得其人、人事相宜,以实现组织目标。

D、在组织战略的指导下,通过内、外部人力资源环境分析等工作制定的人力资源管理指导思想、战略目标,以及实现这个目标所需的战略措施。

4、人力资源战略的层次不包括()A、宏观战略B、中观战略C、微观战略D、长远战略5、下面关于人力资源战略与人力资源规划的关系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人力资源战略是人力资源规划的前提B、在工作层面上,人力资源战略要高于人力资源规划C、在工作内容上,人力资源战略要低于人力资源规划D、人力资源规划是人力资源战略的延伸6、下面关于人力资源战略与规划的目标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着眼于为未来的企业生产经营活动预先准备人力资源B、持续和系统地分析企业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下对人力资源的需求,确定人力资源管理的指导思想C、并开发制定出与企业长期目标相适应的人力资源管理政策和措施,从而促进企业战略的有效实施。

D、制定企业人力资源需求短期目标7、人力资源战略与规划的意义不包括()A、人力资源战略与规划是企业战略的核心。

B、人力资源战略与规划是全部的企业战略。

C、人力资源战略与规划有利于企业形成持续的竞争优势。

D、人力资源战略与规划可提高企业的绩效。

8、目前不断变化的人力资源环境不包括()A、市场统一化B、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C、竞争焦点变化D、经济全球化9、企业基本上没有人力资源战略与规划的职能的阶段是()A、萌芽阶段B、产生阶段C、发展阶段D、成熟阶段10、下面那个阶段在将人力资源规划与人力资源战略联系起来以后,企业能够根据经营环境制定人力资源战略,从而在统一的人力资源战略下制定一致的人力资源管理职能。

这也就是人力资源战略通常所说的两个一致性。

()A、萌芽阶段B、产生阶段C、发展阶段D、成熟阶段11、人力资本的概念是由下面哪个人首次提出的()A、沃尔什B、西奥多.舒尔茨C、巴尼D、安德鲁斯。

12、而对人力资本研究卓有贡献的是()A、沃尔什B、西奥多.舒尔茨C、巴尼D、安德鲁斯13、下面关于人力资本特点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人力资本以人为表现载体,人力资本的价值是为了培养、维持和提高人的劳动能力和劳动努力程度而投入的物品和劳动中所包含的价值。

B、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如金融资本)相比较,其最大特点是具有主观能动性。

C、一个人所能拥有的人力资本是无限的D、人力资本的形成和效能的发挥与人的生命周期紧密联系在一起,人的年龄及其变化对人力资本具有决定性影响。

14、下面关于人力资本内容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人力资源是一切资源中最重要的资源,人力资本理论是经济学的核心理论之一。

B、在经济增长中,人力资本的作用低于物质资本的作用。

C、人力资本的核心是提高人口质量,教育投资是人力投资的主要部分。

D、教育投资应以市场供求关系为依据,以人力价格浮动为衡量标准。

15、战略适应理论的创始人是( )A、波特B、潘罗斯C、巴尼D、安德鲁斯。

16、产业结构分析理论的代表人物是()A、波特B、潘罗斯C、巴尼D、提斯17、全面阐述了核心能力理论的企业动态能理论是由下面哪个人提出的()A、波特B、提斯C、巴尼D、安德鲁斯。

18、下面说法错误的是()A、“科层体制”理论:1911年,明茨伯格B、“组织均衡”理论:1945年,西蒙。

C、“系统组织”理论:代表人物是巴纳德D、“组织生态”理论:1977年,迈克尔.哈南和约翰.弗里曼。

19、人力资源战略与规划流程为()A、环境分析——制定人力资源战略——进行人力资源供给和需求预测——制定人力资源规划方案——人力资源战略与规划的评价与控制。

B、环境分析——制定人力资源战略——进行人力资源供给和需求预测——制定人力资源规划方案C、环境分析——进行人力资源供给和需求预测——制定人力资源规划方案——人力资源战略与规划的评价与控制。

D、环境分析——进行人力资源供给和需求预测——制定人力资源规划方案——人力资源战略与规划的评价与控制。

20、下面哪一项不是人力资源的特征()A、人力资源具有能动性B、人力资源具有不可再生性C、人力资源具有两重性D、人力资源具有社会性21、人力资源消耗行为具有刚性,而生产行为则具有弹性,说明了人力资源的哪个特征()A、人力资源具有能动性B、人力资源具有再生性C、人力资源具有两重性D、人力资源具有社会性22、国家层面的人力资源战略是指()A、宏观战略B、中观战略C、微观战略D、职能战略23、行业层面的人力资源战略是指()A、宏观战略B、中观战略C、微观战略D、职能战略24、企业层面的人力资源战略是指()A、宏观战略B、中观战略C、微观战略D、职能战略25、下面几种典型的战略管理理论中,()理论实质是强调资源与战略、战略与环境条件之间的适应,认为价值的创造是内部能力与所追求的战略以及环境之间适应的产物。

A、战略适应理论B、产业结构分析理论C、资源理论D、科层体质理论26、1959年,()发表《企业成长理论》,第一次将企业成长归结为企业内部资源的运用,是关于资源战略理论的开创性研究。

A、潘罗斯B、巴尼C、哈默和普拉哈拉德D、提斯27、战略适应观的竞争优势来源是()A、内部能力与竞争环境之间的适应B、产业盈利性,相对的讨价还价能力C、有价值、稀缺性、难模仿和不可替代性资源D、公司核心竞争力28、产业结构观的竞争优势来源是()A、内部能力与竞争环境之间的适应B、产业盈利性,相对的讨价还价能力C、有价值、稀缺性、难模仿和不可替代性资源D、公司核心竞争力29、资源基础观的竞争优势来源是()A、内部能力与竞争环境之间的适应B、产业盈利性,相对的讨价还价能力C、有价值、稀缺性、难模仿和不可替代性资源D、公司核心竞争力30、战略适应观的保持优势的机制是()A、企业的适应能力B、产业壁垒C、难以模仿的企业资源D、公司核心竞争力31、产业结构观的保持优势的机制是()A、企业的适应能力B、产业壁垒C、难以模仿的企业资源D、公司核心竞争力32、资源基础管的保持优势的机制是()A、企业的适应能力B、产业壁垒C、难以模仿的企业资源D、公司核心竞争力33、战略适应观的分析单位是()A、企业B、产业C、国家D、全球34、产业结构观的分析单位是()A、企业B、产业C、国家D、全球35、资源基础观的分析单位是()A、企业B、产业C、国家D、全球36、1990年,普拉哈拉德和()提出核心能力理论,并在企业发展和企业战略管理研究方面迅速占据了主导地位,成为企业经营和管理的重要理论之一。

A、潘罗斯B、巴尼C、哈默D、提斯37、1991年,巴尼提出企业资源必须具有四个基本特点才能产生竞争优势,下面那一个不是其特点()A、有价值B、稀缺性C、不可完全模仿D、可替代性38、人力资源部门角色转变的背景是()A、多变的环境迫切要求企业战略与人力资源战略的互动调整。

B、企业经营管理对人力资源部门职能要求的提升。

C、实践要求人力资源部门更多的参与到企业战略与管理运作的过程中。

D、以上都是39、人力资源管理者成为企业战略合作伙伴的要求()A、主动性B、战略性C、前瞻性D、以上都是40、人力资源管理者成为战略合作伙伴应开展的工作()A、提高能力和提供机会B、设计激励和创造环境C、流程优化和推动变革D、以上都是41、过去,人事经理只负责人事管理,而一线经理只追求业务绩效。

()标志着人力资源管理领域根本性变革的开始。

A、AT﹠T胜任素质模型的形成B、IPMA模型的形成C、AT﹠P胜任素质模型的形成D、IPMB模型的形成42、在()的角色定位中,人事经理和一线经理必须共同管理员工并对组织绩效负责。

A、IPMA人力资源胜任素质模型B、AT﹠T胜任素质模型C、AT﹠P胜任素质模型的形成D、IPMB模型的形成43、下列属于人力资源管理理念新模式的是()A、人们从事人力资源工作是因为他们本身喜欢与人为伴B、人力资源只处理组织内部“软性”问题,不需要对目标绩效负责C、人力资源管理是潮流的产物D、人力资源管理对目标绩效的影响必须能被量化衡量。

人力资源专业人员必须学会如何使他们的工作转化为组织的财务业绩44、()是22种胜任素质中唯一一种涉及了人力资源专业体系,既熟悉组织或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法律和政策。

A、人力资源管理专家B、业务伙伴C、变革推动者D、领导者45、()要求人力资源管理者协助一线经理统筹管理、共同承担责任,以促成目标绩效的有效实现,而不只像传统观点那样认为HR只提供支持性服务。

这意味着,人力资源专业人士不再只是简单的告知一线经理什么事他不能做,而需要与一线经理相互合作,找到解决组织和业务问题的有效途径。

同时要求熟悉业务,积极参与制定业务战略计划,确保实现与组织任务和战略目标相一致的工作结果。

A、人力资源管理专家B、业务伙伴C、变革推动者D、领导者46、变革推动者和业务伙伴共享胜任素质不包括()A、了解业务程序,能实施变革已提高效率和效果B、了解公立组织的运作环境C、理解整体性业务系统思维D、熟悉人力资源法规47、变革推动者、业务伙伴和领导者共享胜任素质不包括()A、了解业务程序,能实施变革已提高效率和效果B、熟悉人力资源法规及了解团队行为C、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D、具备良好的分析能力,可进行战略性和创造性思维48、变革推动者和领导者共享胜任素质不包括()A、评估并平衡相互竞争的价值B、能运用咨询和谈判技巧来解决争端C、具有达成共识和联盟的能力D、了解公立组织的运作环境49、职业的特征是()A、职业是一个涉及有针对性的初步的基本培训、涉及相关知识、并有一定学习过程的范畴,它区别于纯粹技巧的工作。

B、职业是一种主要为了他人而不仅仅是为了自己而进行的工作C、职业是一种不用金钱来衡量其成功与否的工作D、以上都是50、IPMA、人力资源胜任素质模型包括()项胜任素质。

A、20B、21C、22D、2351、IPMA、人力资源胜任素质模型中的胜任素质分别体现在优秀人力资源管理者所扮演的()种主要角色上。

A、3B、4C、5D、652、()要求人力资源管理者协助一线经理统筹管理、共同承担责任,以促成目标绩效的有效实现,而不只是像传统观点那样认为HR只提供支持性服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