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当代大学生如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加强当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教育的对策与思考

当代大学生如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加强当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教育的对策与思考

当代大学生如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加强当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教育的对策与思考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使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是一项长期复杂而又艰苦细致的工作,我们必须根据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的特点,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下功夫,才能真正收到实效。

要加强当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教育,笔者认为必须以下几方面入手:(一)用邓小平理论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武装当代大学生。

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指引我们实现新的历史任务的强大思想武器和民族振兴的强大精神支柱。

邓小平理论也是新时期教育工作的重要指导思想和战略方针。

李岚清同志在高校邓小平理论课座谈会上指出,要通过学习邓小平理论“把学生的思想统一到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上来”,只有这样才能把大学生“培养成高素质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学习邓小平理论是当前高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主渠道,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其极端重要性,应按国家教委关于邓小平理论要“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的要求,使邓小平理论成为高校一门重点课,要用邓小平理论教育武装大学生,使其树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的政治方向和坚定信念,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同时,我们还必须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观察、分析和解决社会实际问题,这样才能更好地抵制西方资产阶级腐朽思想的侵蚀,清除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影响,促使广大青年学生加强世界观的改造,树立坚定的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理想和信念,树立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应有的无产阶级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加强党的建设,以党团组织的优势引导青年学生,以党团员模范作用带动青年学生。

为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觉悟,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当前,我们必须要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密切联系群众,提高党在广大青年学生中的威信;同时,要加强高校基层党团组织建设,充分发挥高校党团组织和各级学生组织的积极作用,要进一步加强对党团员的教育,使他们做到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积极工作,乐于奉献,发挥其先进表率作用。

党团组织要积极关心要求进步的大学生,鼓励他们树立远大理想,努力学习,积极工作,以身作则,早日加入党团组织。

此外,学校党团组织还应组织青年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让他们在实践中经受锻炼,受到好的感染和熏陶,加深对改革开放大好形势的认识,提高其明辨是非的能力和自我教育的能力,促使他们关心国家大事,增强社会责任感。

(三)加强对青年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教育,促使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爱国主义在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居于核心地位,它不仅在历史上发挥了维系亿万颗人心,激励炎黄子孙自强不息、百折不挠、勇往直前、不怕牺牲的积极作用,而且对当前培养青年学生的爱国情感,提高他们的爱国主义觉悟,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人生价值观也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我们要通过爱国主义教育,使广大学生了解我们民族的光辉历史和中华民族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传统,从而更加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并增强其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增强其抵制西方腐朽思想的免疫力。

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同时,我们还应该注重集体主义教育。

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社会在思想道德领域中最基本的价值导向,只有以集体主义价值观作为精神支柱,中国人民才能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创造力,才能完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艰巨事业。

对当代大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其最终目的是要使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行为规范、人生理想以及世界观等思想意识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关系的要求,使他们克服和抑制与社会主义伦理准则和法规制度相悖的不正当的个人利益和狭隘的小团体利益。

同时,我们还要加强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教育,使他们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加深对社会主义祖国的热爱。

通过这些教育,使青年学生把个人理想追求与祖国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在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实现青年的自我价值。

(四)宣传先进典型,进行共同理想教育。

在对大学生进行人生价值观教育时,要注意宣传先进典型,发挥榜样作用。

我们应宣传雷锋、焦裕禄、孔繁森、梁强、李素丽、秦文贵等先进模范人物,不怕吃苦、不计回报、为祖国人民无私奉献的光辉事迹,应邀请先进英模、优秀知识分子、优秀校友来校作报告,让大学生以先进的模范人物为榜样,通过学习先进来克服在人生价值观取向上的错误观念。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1.通过校园文化活动这个有效载体,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大学校园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校园文化是一种特殊的文化,校园文化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渗透式、陶冶式、隐蔽式的无意识教育。

和谐的校园文化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础,校园文化活动也是培养和影响大学生的重要手段,对大学生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渗透作用。

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纳入高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引导大学生正确对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的新情况、新特点、新问题,使他们能够正确处理德与才、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形成正确的理想信念和良好的诚信信念、团队精神与人际关系,形成自尊自爱自强不息的良好心态。

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树立校园文化全员共建意识。

要建立和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工团齐抓共管、相关部门各负其责、全体教职工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工作机制。

要建立一个合理、公正的道德奖惩制度,主要体现在高校的各类评奖、评优过程中。

要充发挥舆论的监督警戒作用,开展自我对照、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反省的自我教育,让大学生从我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学习榜样,中止不良行为并改过自新。

发挥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把优秀大学生吸收到党内来,通过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使学生党支部成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抵制腐朽落后思潮侵蚀、树立良好学习风气和高尚道德情操的坚强堡垒。

发挥团组织在教育、团结和联系大学生方面的优势,积极开展为大学生竭诚服务的活动。

要积极引导广大学生参加各类社会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通过开展科技文化艺术节,校园文化活动月,各种文化讲座,社团活动和各项评比活动,培养高尚情操,提升综合素质。

这些集知识性、娱乐性于一体的文体活动,能使学生长期置身于健康向上的精神氛围中,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

2.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充分发挥实践育人的功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重在实践教育。

马克思指出:“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

”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逐步形成与最终确立,离不开活生生的社会生活实践。

社会实践活动,对于引导青年大学生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增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激发爱国主义精神和创新、创造意识,培养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掌握和运用正确的立场、观点和科学的方法,在多元价值观并存的态势下,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教育当代的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必须有一定的利益导向,否则就无法形成健康的社会心态,教育是一种导向,但生活本身就是教育,就是导向。

所以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应与社会生活接轨,充分考虑社会生活的导向作用,并以此来落实价值观教育的基本内容。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与社会生活接轨的方法就是让其广泛地参加社会生活实践活动。

大学生几乎从小就没离开过学校,与社会接触较少,对老师传授的知识总感觉与现实有差距。

通过实践活动,可以使大学生们身临其境,反复体验,加深对理论、观点的理解,从而在实践中对核心价值观的理解,使其思想修养与行为修养保持一致,把认知的思想政治观点与理想信念化为一种自觉行为,从而形成符合价值取向的行为习惯。

大学生应走出校门,要倡导和推动学生更多地参加青年志愿者活动、公益劳动、“三下乡”活动、帮贫扶贫活动等,把价值观的构建从课堂延伸到社会,由理论转向实践,并在实践中深化。

使自我在社会实践中了解社会、体验生活、认识自我、锻炼思维敏锐性,形成良好的认知、判断和行为能力,在社会生活实践的磨砺中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积极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传播者,在实践中增长才干,为创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3.发挥网络教育的积极作用,拓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新途径在当今这个信息化爆炸的时代,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信息的传播,同学之间的互动沟通中是一种经常用的载体。

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拓展了新的空间,提供了新的载体,注入了新的活力,提供了新机遇。

网络是把“双刃剑”,它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影响。

思想政治教育不占领这一阵地,消极腐朽的东西就会蔓延滋长。

因此我们必须充分发挥网络特别是高校校园网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在保证思想性、体现时代精神的前提下,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容趣味化、形象化,在学生触及的网站、博客、论坛等网络平台扩大网络教育的积极影响。

通过网络,我们可以了解大学生关心的热点,可以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资源,可以开展生动活泼的教育活动,使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高实效性,扩大覆盖面,增强影响力。

4.通过充分发挥体验教育与自主教育的作用,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网络时代,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可接受性和有效性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怎样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止于理论形式,怎样让高校的教育不流于形式?体验教育和自主教育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所谓体验教育,就是让大学生在各种实践活动中切身体会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意义。

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中学的政治理论课成为要靠中考高考这样的指挥棒“点石成金”,大学里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没有推动力,难道就该成为大家不感兴趣的课程。

有教育专家提出:“人的德行必须在自然的活动中形成,这是德行形成的第一规律。

”始于三四年前的体验教育寓德于“乐”,以其独特的教育方式获得了孩子们的欢迎。

新时期新形势下高校倡导“以生为本”的理念,大学生的自主意识不断增强,要求师生平等对话。

为了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观教育的有效性,必须更新观念,充分尊重大学生的主体性,积极为学生营造自我教育的氛围和环境,使学生在自我认识、自我教育和体验中提高道德认知能力、判断能力和选择能力,主动选择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真正转化为自身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路径(一)树立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教育思维,形成价值认同当前高校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效果不佳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遵循主旋律一枝独秀,千人一面,泛政治化的思维模式。

对大学生进行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应该1.坚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辩证思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