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几种常见的出疹性疾病
幼儿急疹
由人类疱疹病毒(6型)感染所致的,主要发生于小婴儿的呼吸道传染病。
临床表现为不明原因的发热,体温反复升高持续3-4天,“热退疹出”为特征。
预防:避免受凉、去人多的地方。
治疗:以对症治疗为主,防止出现并发症,本病可自愈。
猩红热
是由链球菌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
临床表现为咽痛、发热一天后出疹,呈鸡皮样红疹,腋窝等皱折处多见。
如治疗不彻底,可导致肾炎、风湿热等病
治疗以抗感染为主,首选青霉素类药
预防:防止感冒,暂无疫苗。
川畸病
特点为不规则发热或弛张热,可持续1-3周,抗生素治疗无效。
早期唇部干裂、潮红,口腔黏膜发红。
舌呈草莓壮,
咽和两侧眼结膜充血;
急性期手足步呈非凹陷性肿胀,掌、跖、指趾端潮红;
恢复期在指趾末端沿指甲与皮肤交界处出现薄皮或膜样脱皮;
约在第一周皮肤出现多形性红斑或猩红热样皮疹,以躯干最多;
颈部非化脓性淋巴结炎,重者引起冠脉瘤。
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血沉↑、血小板↑麻疹
由麻疹病毒感染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
临床表现以发热、呼吸道卡他症状、出疹为主;易合并肺炎等。
隔离期为出疹后11天,肺炎者至疹后21天
治疗以抗病毒、对症为主
预防:注射麻疹疫苗,冬春季节好发,注意不要接触此类患者。
由风疹病毒引起
皮疹通常由发热1-2日开始出现,首先见于脸部,1日内迅速遍及全身,极少融合;皮疹呈麻疹样。
出诊后第二天,全身症状消退,很少脱皮.
患儿可伴有枕后、耳后及两侧颈部淋巴结肿大,并持续一周或更久。
有明确的用药史。
有一定的潜伏期,首次用药数天后,长短不一。
皮疹形态多种多样,固定性红斑、麻疹样、猩红热样、荨麻疹样、紫癜样或大疱性。
分布多为对称和全身分布。
常伴全身症状如发热等。
部分病例WBC↑及EOS↑
是由水痘-带状疱疹感染引起的传染病。
临床表现为发热,皮肤、黏膜出现水疱样皮疹,痒剧。
重者可并发水痘脑炎、心肌炎等。
治疗以抗病毒、对症为主。
预防可采取注射疫苗、不接触患有水痘或带状疱疹的患者等。
⏹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传染性疾病,主要侵犯婴幼儿,尤其是1—5岁之间。
⏹临床表现发热、口腔溃疡、双手、足部及臀部等皮肤出现散在的红色小丘疹或疱疹,病程可持续一周左右。
⏹预防:注意培养良好卫生习惯,集体环境中注意
消毒隔离。
⏹治疗以抗病毒及对症治疗为主。
⏹俗称“风疹块”,是一种常见的皮疹。
⏹常因食物、药物、物理因素,如冷、热、日光及精神因素等诱发。
⏹发病机制以超敏反应为主。
⏹皮损为大小不等,鲜红色或瓷白色风团。
突然发生,数小时后迅速消退,但又不断成批出现,日数次。
⏹病程长,有剧痒。
⏹黏膜也可受累,如腹痛、喉梗阻。
⏹皮肤划痕试验阳性;EOS↑
⏹葡萄球菌皮肤烫伤样综合征
⏹多见于婴幼儿,少见成人。
⏹病原为凝固酶阳性金黄色葡萄球菌,本菌可产生表皮松解毒素,引起大疱和表皮自然剥脱。
⏹新生儿发病者可迅速扩散,伴全身症状。
死亡率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