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腑病辨证2017.7

腑病辨证2017.7


• 病因病机:
– 伤食 – 脾胃虚弱
胃失和降
气机阻滞 胃气上逆
• 临床表现:
– 气机阻滞、失降:胀满痛,拒按,便秘,或泻下酸腐 – 胃气上逆:嗳气、呕吐酸腐,厌食 – 舌脉:苔厚腻,脉滑或沉实有力
• 辨证要点:
– 脘腹胀痛+嗳吐酸腐
八、胃肠气滞证
• 涵义:
– 胃肠气机阻滞的证候
• 病因病机:
– 内伤情志、饮食 – 外邪或病理产物内扰
• 病因病机:
– 暑湿热外邪,或饮食不洁 湿热蕴结肠道
• 临床表现:
– 肠道:腹痛,肛门灼热
• 泻:泄泻,或暴注下泄,色黄而臭 • 痢:里急后重,下利脓血、赤白粘冻
– 湿热:小便短赤,身热口渴,苔黄腻,脉滑数
• 辨证要点:
– 泻、或痢+湿热
• 应熟悉的是:肠道湿热证在三 焦辨证中属下焦病证。
十三、膀胱湿热证
归纳总结: 脾病证候
八纲 证型 脾气虚 气虚 辨证要点 纳少,腹胀,便溏+气虚
脾虚气陷
脾不统血
脾气虚+气陷(坠、垂)
脾气虚(或气血两虚)+慢性出血 脾气虚+虚寒(便、水肿) 脾胃失运+寒湿(阴黄) 脾胃失运+湿热(阳黄)

阳虚
脾阳虚 寒湿困脾 湿热蕴脾
实 ( 湿 )
寒 热
归纳总:肝病证候
证候 血 肝血虚 虚 阴 肝阴虚 气 肝郁气滞 实 火 肝火炽盛 寒 寒凝肝脉 肝阳 肝阳上亢 虚 肝阳化风 实 肝 热极生风 风 夹 内 阴虚生风 杂 动 血虚生风 辨证要点 头目筋爪失养+血虚 目、筋、经失养+阴虚 情志+肝经胀痛+月经不调 肝经+实火 肝经冷痛+寒象 上实(肝火旺)+下虚(肾阴虚) 肝阳上亢+动风(中风) 高热+动风(抽搐) 阴虚+动风 血虚+动风
• 辨证要点:
– 虫+腹痛,消瘦
十、肠热腑实证
• 涵义:
– 里热炽盛,邪热内结的证候
• 病因病机:
– 邪热炽盛 – 多汗或误用发汗
• 临床表现:
– 热结肠道:高热,或日晡潮热,腹胀满硬痛,拒按 • 燥屎内结:大便干燥秘结 • 热结旁流:便下如水,臭秽 – 上扰心神:神昏谵语,狂乱 – 里实热:热、汗、渴,小便短黄,舌脉
2、发病特点
腑病发病特点:
(1)腑病多实,虚则兼脏
(2)热多寒少 (3)食、虫较多
(4)腑道相连,病多兼涉: 胆胃、胃肠同病者多
腑病辨证
• 六腑的生理功能:
– 胃:仓廪之官,水谷之海,主受纳腐熟水谷 – 小肠:受盛之官,主受盛化物,分清泌浊 – 大肠:传导之官,吸收水分,排出糟粕 – 胆:中清之腑,主决断,与情志有关 – 膀胱:州都之官,储藏排泄尿液
疑难点: 肝胆辨证中有六证可见头晕,应掌握各自成因
〈分析〉 • 肝血虚证因肝血不足,所系组织器官失养,故见头晕,兼见 血虚诸症; • 肝阴虚证因肝之阴液亏损,阴不制阳,头目、筋脉、肝络失 于滋润故见头晕,兼见虚热内扰之症; • 肝火炽盛证因肝经火盛,气火上逆,扰乱清窍而见头晕,兼 见火热炽盛之症; • 肝阳上亢证因肝肾阴亏,肝阳亢扰于上而见头晕,兼见阴亏 于下之症; • 胆郁痰扰证因痰热内扰于上而见眩晕兼见,胆失疏泄之症;
脏腑兼证
• 概念:
– 两个或两个以上脏腑病证并见者(包括 同时为病和先后传变)。。 • 脏脏相兼---如心肾不交、肝脾不调 • 腑腑相兼---如胃肠食滞、胆胃不和 • 脏腑相兼---如肝气犯胃、肝胆湿热
当明确的是,脏腑兼证不等于两个以 上脏器证候简单相加,而是疾病在表 里脏腑、脏腑的生克乘侮、气血津液 等诸多方面的综合体现 如肝与胆的疏泄,脾与胃的升降 相因,纳运结合等。 因此,辨证时应注意辨析脏腑之 间有 先后、主次、因果、生克 等关系 ,才能明确病理机制,作出恰当的辨 证施治。
四、胃热炽盛证(胃火证、胃热 证) • 涵义:
– 火热壅滞于胃,胃失和降的证候
• 病因病机:
– 内因:过食辛辣、情志化火 – 外因:邪热犯胃
• 临床表现:
– 胃火炽盛:胃脘灼痛,拒按,消谷善饥 – 气血上壅:口臭,齿衄,牙龈肿痛 – 里实热证:热、渴喜冷饮,二便,舌脉
• 辨证要点:
– 胃脘灼热痛、消谷善饥+里实热
二、病理传变特点
1、脏腑表里相传
脏病实,则外及于 腑 --肝胆湿热 心肺同居上焦 .-心肺气虚 腑病虚 ,则内夺于 心主血、肝藏血 -脏 --脾胃气虚 肾 与 大 肠 同 居 下 -心肝血虚 焦---肾虚肠滑 肺主气、脾生气--肺脾气虚
• 辨证要点:
– 胃(食少、隐痛、痞胀)+气虚
胃气虚证与脾气虚证常常兼见,而 共见气虚症状。 脾气虚以 健运失职 ,所见的食后腹胀 ,大便溏薄、水肿为特点; 胃气虚则以 受纳、腐熟减退 ,所见的 胃脘隐痛、食欲不振,食物消化, 嗳气或呕恶为特征。此区别当 熟悉 之。
二、胃阳虚证
• 涵义:
– 胃阳不足,虚寒内生的证候
• 肝风内动证因各种原因致内风"动摇"而见眩晕,兼见各自成 因的不同见症。
疑难点: 胆郁痰扰证与心肾不交证均有惊悸失眠多 梦的症状,应如何鉴别?
〈分析〉 前者多因情志忧郁,气郁化火,灼津为痰,痰 热互结,内扰心胆,致胆气不宁,心神不安所致 。症见胆怯易惊,惊悸不宁,失眠多梦,烦躁不 安,胸胁闷胀,善太息,头晕目眩,口苦,呕恶 ,舌红,苔黄腻,脉弦数。属实证范畴; 后者是指因心肾水火既济失调所反映的心肾阴虚 阳亢证候。临床表现为心烦少寐,惊悸多梦,头 晕耳鸣,健忘,腰膝痠软,或遗精,五心烦热, 或潮热盗汗,口燥咽干,舌红少苔或无苔,脉细 数。 二者病位不同,性质亦异。
• 涵义:
– 湿热蕴结膀胱,气化不利所表现的证候
• 病因病机:
– 感受湿热,饮食不节→湿热内生→下注膀胱
• 临床表现:
– 尿路综合征:频、急、痛,排尿灼热涩痛 – 尿变化:小便短、赤,或尿血,砂石,浑浊 – 湿热:发热腰痛,舌红苔黄腻,脉数
• 辨证要点:
– 尿频、急、痛+湿热
十四、胆郁痰扰证
• 涵义:
实 证 燥邪犯肺 里 肺热炽盛 热 痰热壅肺 痰 寒痰阻肺 饮 饮停胸胁 辨证要点 咳喘无力+气虚 干咳,少痰(粘、血)+阴虚 咳,痰(清稀)+风寒表证 咳,痰(黄稠)+风热表证 水肿(阳水)+表证(偏寒、偏热) 干咳少痰+干燥+表证(偏寒、偏热 ) 咳喘+里实热 咳喘,多痰+里实热 咳喘+寒痰内盛 胸胁饱胀+咳唾引痛
• 常见证候:
– 胃(小肠):虚—气、阴、阳 实—寒、热、饮、食、气滞、虫积 – 大肠:邪热、津亏、湿热 – 其他:膀胱湿热,胆郁痰扰
一、胃气虚证
• 涵义:
– 胃气虚弱,功能减退的证候
• 病因病机:
– 饮食不节 – 劳倦伤中 受纳、腐熟、 – 久病失养 消化↓ 和降失常 胃气上逆
• 临床表现:
– 消化↓:食少,胃脘隐痛喜按,痞胀、食后尤甚 – 气逆:嗳气,恶心,泛呕 – 气虚证:面色萎黄
【概念辨析】 肠燥津亏证、肠热腑实证二者鉴别
〈分析〉 二者均见便秘之症,应区别掌握: 肠燥津亏证乃为大肠阴津亏虚,传导失职而 见便秘,兼见津亏失润之症; 肠热腑实证多为燥热内结肠道,腑气不通而 见便秘,兼见里热炽盛之症。
十二、肠道湿热证(大肠湿热证)
• 涵义:
– 湿热内蕴,阻滞肠道所表现的证候
归纳总结: 肾病证候
证型
肾气不固 肾精亏虚 虚 肾阴虚 肾阳虚 肾虚水泛
辨证要点
膀胱、精关、带脉、冲任不固+肾气虚 小儿生长发育↓+成人性生殖↓,早衰 腰酸,耳鸣+遗精,月经失调+阴虚 腰膝酸冷+性生殖↓+二便+虚寒 水肿(阴水)+肾阳虚
腑病辨证
一、辨证概要
1、生理病理与显症特点 ( 1 )腑居腹内,位分中下 —— 脘腹痞 满胀痛 ( 2 )腑为腔器,容纳、传导、化物 — —饮食、二便出入不畅 ( 3 )六腑以通为用,以降为顺 —— 气 机不通,浊气证
六、寒饮停胃证
• 涵义:
– 寒饮停滞于胃,胃失和降的证候
• 病因病机:
– 饮食不节 – 劳倦内伤
• 临床表现:
– 饮留于胃:脘腹痞胀,水声漉漉,呕吐清涎 – 清阳不升:眩晕 – 舌脉
• 辨证要点:
– 脘腹痞胀、水声+呕吐清涎
七、食滞胃肠证
• 涵义:
– 饮食停滞胃肠的证候
腑病辨证
澧县中医医院卢小玲 2017.7.27
回顾脏病辨证内容
归纳总结: 心病证候
证型
气 心气虚 心悸+气虚 血
辨证要点 心悸,失眠多梦,健忘+血虚
心悸,失眠多梦,心烦+阴虚 心气虚+寒象(痛)
虚 证
心血虚
心阴虚 心阳虚
阴 阳
火 痰
心阳暴脱 心阳虚→亡阳 心火亢盛 心火上炎下移+火热
实 火+痰 痰火扰神 神志异常+痰+火热 证 痹阻 心脉痹阻 心悸怔忡+闷憋疼痛+痰瘀气寒
瘀 瘀阻脑络 头痛,头晕+血瘀
痰迷心窍 神志异常+痰浊
证型 表证
寒热症状
内脏证候是否突出
舌象 舌苔变 化不明 显
脉象 浮脉
发热恶寒同 头身疼痛、鼻塞或 时并见 喷嚏为常见症状; 内脏证候不明显
里证
但热不寒或 以内脏证候如咳喘、 舌苔多 但寒不热 有变化 心悸、腹痛、呕泻 为主症,鼻塞、头 身痛等为非其常见 症状
• 病因病机:
– 素体阴虚、年老 阴血、津液亏耗 – 汗吐下,久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