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物理层协议及分析
信号地线
3.3常见的物理层接口
3.3.1 RS-232接口
1、机械特性 2、电气特性 3、功能特性 4、规程特性
3.3常见的物理层接口
A站 RS-232 DTE CD(20) DCE DCE
…
D站 RS-232 DTE CD(20)
…
CC(6) CA(4) II CB(5) III CF(8) DB(15) BA(2) IV DD(17) BB(3) CA(4) CB(5) V CF(8)
发生器
平衡 互连电缆
负载 电缆 端接 RL R B' 接收
CCITT V.11/X.27 (EIA RS-422A)
A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B C
A' 发生器 接口 负载 接口 Vg
C'
互连电缆 发生器 负载
CCITT V.28 (EIA RS-232A)
G
接口 点
R
采用分立元件技术 非平衡接口 每个电路使用一根导线 两个方向共用一个信号地线 信号速率 20kbit/s 距离 15m 发生器串扰较大
M
M
四线数 字环路
…
(a)用于模拟信道 图3.1 连接信道的DCE设备
(b)用于数字信道
3.2物理层接口基本特性分析
1、机械特性 2、电气特性 3、功能特性 4、规程特性
V系列建议 X系列建议 I系列建议 EIA标准 终 端 D T E D C E
…
V系列建议 I系列建议 线路 D C E
V系列建议 X系列建议 I系列建议 EIA标准
3.3.3 X.21接口
表 3.3 X.24 和 X.21 功能定义表
电路符号 G Ga T R C I S B F X Gb 电 路 名 称 信号地线或公共回线 DTE公共回线 发送线 接收线 控制线 指示线 信号码元定时 字节定时 帧开始识别 DTE信号码元定时 DCE公共回线 控制 数据/控制 数据/控制 控制 控制 定时 定时 定时 定时 控制 类 型 X.24接口电路 来自DCE 到DCE X.21接口电路 来自DCE 到DCE
3.3.4 V.35接口
最初版本由ITU-T于1968年发布 常被用于支持DTE和DSU之间的接口 机械特性符合ISO2593建议,是一个34针插 头/座
3.4小结
1、重点 物理层的功能 物理层协议 几个重要的物理层接口 典型接口的协议分析及应用 2、难点 物理层协议的理解 物理层协议的四大特性分析 RS-232、V.35、以太网口的特性与应用
I
载频信号 数据信号 数据信号 载频off 载频off
图3.6 DTE/DCE接口的全双工操作
I CC(6) CA(4) II CB(5) CF(8) III DD(17) BB(3) DB(15) BA(2) IV
CF(8) CA(4) CB(5)
V
3.3.2 RS-449接口
RS-449是在RS-232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主 要特点是: 使用ISO4902连接器,它由37针加9针组成。 允许信号在60 m长的电缆上达到2 M速率, 距离越短,速率越高,在距离为10 m左右, 传信率可达10 M。 增加了10条控制线,可以完成测试等功能。
第3章 物理层协议及分析
本章学习导引 3.1物理层功能 3.2物理层接口基本特性分析 3.3常见的物理层接口 3.4小结
3.1物理层功能
提供了比特流的透明传输,包括:
1、在DTE和DCE接口处提供数据连接 2、在设备间提供控制信号和时钟信号 3、提供机械连接器,以完成匹配
D 终 T 端 E 线 路 主 D 计 T 算 E 机 V.35 终 端 D T E DCE设备 D C S S U U
采用集成电路技术 半平衡发生器用波状信号 差动(微分)接收器 每个电路使用一根导线 每个方向使用单独的信号返回 线 信号发送速率可达300kbit/s 距离:1000m( 3kbit/s) 到10m(300kbit/s) 串扰较小 可与V.28和V.11/V.27交互操作 采用集成电路技术 平衡发生器 差动(微分)接收器 每个电路两个方向 信号发生速率可达10Mbit/s 距离:1000m( 100kbit/s) 到10m(10Mbit/s) 串扰极小 可与V.10/V.26交互操作
…
D 主 T 计 E 算 机
图3.2 物理层接口标准及其位置
3.2物理层接口基本特性分析
接口的性能比较:
表3.1 标 准 电
发生器
几种接口性能比较 接 口
负载 接收
气
电
气
特
性
互连电缆
CCITT V.10/X.26 (EIA RS-423A)
G
A
信号地线 A' 负载 接口 B' C' R
发生 信号公共 器接口 返回 C V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