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小学美术怎么教

中小学美术怎么教

这让我产生一个疑念:仅仅通过看图片和情景设计,就能学生按老师提示,进行绘画创作吗? 然而令我惊讶的是,在我所听的几堂美术课中的学生似乎能做到,而且做得相当好。例如:天马小学冯美娜老师所执教的 班级的学生,他们在创作苗家头饰绘画时下笔流畅,并且每一位学生的作品都大相径庭,绘画也很生动。 与是我想是不是我在以往的美术教学中低估了学生的潜在能力?于是在回来后的教学中,我选了二个班级,采用在教研活 动中看到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课堂教学探究。在课堂上我尽量发挥学生的想象力,积极的提倡学生自主地去创作。然而我发现, 在进行探究教学实验的班级中,只有少部分的学生能够仅根据老师的讲解、图片,将自己所要表达的用绘画准确而流畅的描绘 出来。而大部分同学总是不能将自己想要表达的画出来。所以,有时往往不得不老师再进行补充演示。 在非探究实验的班级,我还是采用常规的进行教学。在老师的演示后让学生进行创作,但结果是学生创作的作品一律教师 绘画的翻版。 这一情况我看到在李启云老师所教授的学生中也存在。在《龙的传人》这节课中学生所创作的“龙舟”作品基本上相同。 明显是受了李启云老师所画的龙舟的牵制。 那么究竟怎样进行美术教学,才能做到使广大的学生在美术课中,既能学好基本的美术技能,又不会磨去他们绘画的想象 和创作能力?中小学美术究竟应该怎么教呢?!
释放Biblioteka 引导提升 由李力加教授的讲话我们可以看出,教师在美术教学中需要亲自演示,指导学生怎样画,并说明为什么这样画。 就如李启云老师在讲述龙时,先用图片展示了与龙根本不同的八种动物:老虎、鳄鱼、鹿、马、金鱼、鹰、蛇、黄牛。然 后他指出了这八种动物的特点,如:——虎的威猛;鳄鱼的凶狠;马的雄伟;鹿的高贵;牛的忠厚;蛇的委婉;鱼晶莹;鹰的 矫健。然后在每种动物向上截取一个器官,如:老虎的眼、鳄鱼的嘴、马的鬃毛、鹿的角、牛的耳、蛇的身体、鱼的鳞片和鹰 的爪。按上的顺序一一在黑板上绘出来,最后在黑板上形成了一条威武的龙。这样的讲述加绘制过程,让能感觉到:原来龙是 这样产生的。
1 中国校外教育美术 2008。5 2 李启云老师是外地老师
北京九龙壁上……老师播放自己收集的龙的图片,其中有“赛龙舟”场面。 接着老师分析了龙舟的组成——头、身、尾。老师在砂纸上绘制赛龙舟场面。一边作画一边讲解。 最后老师要求学生装在砂纸上自己设计一幅赛龙舟的画。 学生作画 …… …… 绘画完成后,学生将画展示在黑板上。 老师点评、小结、课结束。
释放
引导
提升 在讲述了几个案例后,李力加教授指出:“为了给学生作最大的自由度,必需: 1、探究新的表现效果 2、能否使画面更生动:形态更自如、色彩更活泼、构图更灵活。 李力加教授在讲话中还提到了美术教学中“飘”4的问题。
【思考、探究与反思】 一、天马小学美术教研活动思考
在听了冯美娜老师和李启云老师执教的二堂美术课,觉得二者在教学程序上有着一些不同的地方。 我将冯美娜老师执教课的教学过程简单归纳出这样一个流程:
5 中国校外教育美术 2008。5
2008/6
中小学美术怎么教?
——参加天马小学美术教研活动后的思考、探索与反思
首都师大常锐伦教授在《基础美术教育要“弱化学科 淡化‘双基’”?》1记者专访中说:“中小学美术学科的‘课改’,首 先是课程内容。任何教学都是首先解决‘教什么’然后解决怎么教。”
美术课——“怎么教?”一直是让人感到困惑的问题。去年六月中旬,我去天马小学参加了一次美术教研活动。活动期间 听了二堂美术课及绍兴文理学院李力加教授作的关于《学生艺术能力的培养》的讲话。这次教研活动中,就美术课应该“怎么 教”也作了一些讨论。在会后近一年的教学中,我就活动中所理解的教学模式在实际课堂教学中进行了一些尝试。一年了,在 教学中还有一些问题不是很清楚,在此提出进行探讨。
二、教学探究与反思
中小学美术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而人的美术素养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能美化自己、美化环 境、美化生活;二是能理解美术,能享受人类创造的美术文化;三是能以美术为工具进行基本的表达与交流5。
要达到上述目的,美术课究竟怎样上,一直是一个不断探讨的问题。过去,在市教研室组织的美术课观摩活动中,执教老 师上课时往往较侧重于学生基本技能的培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般都进行作画指导。而近几年,参加市教研室组织的美术观 摩课,发现大部分执教的美术老师在整堂美术课中,除采用多媒体及图片与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通过图片和想象,自己进行 绘画创作外,老师不再进行当堂绘画指导。
【天马小学的美术教研活动】
一、二堂美术课
2007 年 6 月 13 日上午,我们共听了二位老师的美术课。其一是由天马小学冯美娜老师执教小学二年级题为《走进苗家》 的美术课,另外是由金华师范附小的李启云老师执教小学三年级题为《龙的传人》的美术课。下面是上课的情景:
第一堂课《走进苗家》: 冯美娜老师在本节课,首先播放了一首苗族乐曲,当音乐完后, 老师提问:听了这首音乐,用什么词可以表达自己的心情? 学生回答:开心、快乐、高兴……(分别) 老师问:那首乐曲是用哪个乐器演奏的? 学生回答:芦笙、笛子、小提琴……(分别) 老师确认:是芦笙。 接着老师介绍芦笙。后播放《走进苗家》的画面。 画 1:苗家小伙边吹芦笙边舞蹈 画 2:苗家姑娘跳舞 画 3:苗家姑娘和小伙一起载歌载舞。 通过这一组画面,老师引出苗族的芦笙节。 然后老师继续播放苗族芦笙节的图片。边播放图片师生边进行讨论。讨论的重点是画面上所展示的苗族头饰——苗族的头 饰上有什么图形?看了后想对它们说些什么?老师接着又播放了别的小朋友们自己设计的头饰的图画。最后老师要求学生为自 己设计一顶漂亮的有苗家特色的头饰。 学生开始作画 …… …… 绘画完成后,学生纷纷将自己的绘画作品展示在黑板上。 老师小结,课结束。 第二堂课《龙的传人》: 李启云老师上课一开始做了自我介绍和学生进行沟通2,然后对学生进行了称赞,同时出考题考学生, 考题 1:轮加鞋是什么?—— 答案是:溜冰鞋 考题 2:自行车加轮子是什么? —— 答案是:三轮车 考题 3:电话机加走动是什么? —— 答案是:手机 老师播放图片:示有老虎、鳄鱼、鹿、马、金鱼、鹰、蛇、黄牛。 老师问:这些动物加起来是什么? 学生:…… ……无语。 老师上一边说一边组合这些动物的某一部位,然后画在黑板。开始还不清楚画得是什么,慢慢的图清晰了起来,此时学生 一起惊呼——龙。 老师让学生谈谈老师画的龙组合了上面动物哪一些精华?然后引入本课《龙的传人》。 老师通过图片播放展示了中华龙的演变的三个时期。接着老师让学生回忆在哪见过龙,——学生回忆有在画上、电视上、
图片欣赏——师生讨论——学生创作——作品展示 将李启云老师执教课的教学过程归纳为这样一个流程:
提问思考——图片欣赏——师生讨论——教师绘画演示——学生创作——作品展示 李启云老师的教学过程中较冯美娜老师多了二个环节,即:提问思考和教师绘画演示。 冯美娜老师在《走进苗家》这堂课中通过图片,让学生用词来表达自己的心情;用几何形体来描述头饰的图案,然后就直 接让学生进行创作。听课当时的感觉是在上一堂语文课。觉得这节课如果让语文老师上,也会有同样的效果。 李启云老师执教《龙的传人》这堂课,感觉这确实是一位美术老师在上课。只有美术老师或有美术功底的老师,也能按那 样的教学过程上好课。 然而现在有相当多的教师在进行美术教学时,是按冯美娜老师的那种教学过程进行的。即教师在美术课上基本或完全不亲
3 只阐述和本文有关内容 4 指美术教学飘惑不定
自进行绘画指导。
李力加教授在天马小学美术教研活动的讲话中说:“如何解决普通学生的表现能力的确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这里的
表现能力,我想当然是指绘画的表现能力。李力加教授还提出:教师在要求学生按某一种要求作画时,应该说明为什么要学生
这样画,因此教学中应该注意:
二、李加力教授的讲话3
李力加教授的讲话主题有二个,一是儿童的视觉表现能力;二是儿童画比赛中的代笔现象。 在讲话中李力加教授提到:“如何解决普通学生的表现能力,的确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一切艺术学科的学习、学科的活动,只有技术不行;只有斗志没有技术更不行。” 他首先谈论了儿童的视觉表现能力的模式: “主题(课题)——感觉(发现)——感官(眼)——引导(老师)——探索(要素)——思考(分析)——表述(语言) ——表达(动手)——交流(评价)——对话(重构)——交代(心理)——积累(变化)——成长(素养)。” 他认为: 美的发现是——眼 对事物的观察——是思维能力 绘画——造型能力、色彩表达能力、组织能力(构图、调整……) 手功——创意性(构思)、动手性(制作) 接着他阐述了“为什么要儿童这样画”——教师在要求学生按某一要求作画时,应该说明为什么要学生这样画,因此教学 中应该注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