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伊朗核问题的影响及中国石油的机遇与挑战

伊朗核问题的影响及中国石油的机遇与挑战

◎ 刘孝成王怀德伊朗不仅拥有特殊的地缘位置、丰富的油气资源,同时作为石油生产国和伊斯兰世界最主要的政治力量之一,无论对于中国的地缘战略还是国家安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伊朗核问题是以美、伊为主角,俄、欧、中各方共同参与的战略博弈。

以美英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在刚刚结束的利比亚战争中以零伤亡的新的战争模式尝到了甜头,而国内经济形势的恶化又急需一场战争来提震经济和转移国内注意力,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美英在利比亚战争刚刚结束之后就迫不及待的把伊朗核问题推上前台。

伊朗自两伊战争后一直受到以美英等西方国家为首的国际社会的制裁,而获得核武不仅被他们视为政治杂耍的强力支撑,也是主权自豪的象征。

所以伊朗顽固的发展自己的核武计划。

2012年以来,随着双方越来越强硬的表态,我们现在就该思考一旦开战会发生什么情况影响到我国。

伊朗总统2012年2月曾强硬回击美国说,一旦对伊朗开战伊朗会让整个中东燃烧。

而根据军事专家的分析,以伊朗的地理位置和军事实力,他是有能力做到的。

而中东是我国最大的石油进口地区,伊朗是我国第二大进口国。

当前伊朗核问题对于中国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作为中国在伊朗最大的石油企业,中国石油需通过分析伊核问题上国家与公司利益的战略契合关系,尽可能转危为机,实现利益的最大化。

一、伊朗核问题对中国石油的影响分析为了保障我国的石油安全,最大限度的减少中国在伊核问题上的损失或者扩大我们在伊核问题上的既得利益,需要对美国及国际组织颁布的对伊制裁法案进行深度分析。

美国在2010年7月颁布了史上最严厉的《伊朗制裁法案》,其内容主要包括:“全球任何一家伊朗核问题的影响及中国石油的机遇与挑战[摘要]近年来,伊朗核问题迅速升温,已经演变成继朝鲜核危机之后又一世界性核热点。

作为全球石油储量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伊朗是我国进口石油的重要来源,同时也是中国石油集团重要的投资区域之一。

因此,伊朗核问题的进展与我国石油能源的保障息息相关。

[关键词]伊朗核问题;机遇;挑战北京石油管理干部学院学报向伊朗出口汽油等石油精炼产品的企业,向伊朗能源部门投资的企业,向这一部门提供金融、保险或者运输服务的企业都将受到制裁;任何与美国政府有合约的企业要保住合约,必须确保与伊朗政府没有业务联系。

他国银行如果与列入制裁名单的伊朗实体开展业务,就不能在美国金融体系中运营;美国银行外国分支如果与伊朗革命卫队、革命卫队相关实体和个人开展业务,这些银行会受到处罚”。

中国的主要石油公司由于在伊朗能源行业具有大量的投资,都可能成为美国对伊朗制裁法案的潜在制约对象。

但是以美国《伊朗制裁法案》为代表的禁令对于包括中国石油在内的中国大型石油公司没有明显制约力。

由于美、俄、中、欧在伊朗核问题上存在不同的利益诉求,伊核问题在短期内不会得到完全解决。

伊朗在相对长的时期内都还将是战争高风险区。

因此,总的来说,虽然美国制裁措施对中国能源行业制约力不强,但投资进入极高风险期。

二、国外石油公司在伊投资概况目前在伊朗投资的国际石油公司主要有28个,其中,在伊朗的NOC 约占50%,主要包括CNPC、SlNOPEC、BELARUSNEFT、PETRONAS、GASPROM、PTTEP、ONGC、PETROVIETNAM等,在伊朗的主要IOC包括REPSOL、STATOIL、ENI、TOTAL、SHELL、INPEX等。

截至2011年年底,CNPC总计投资88亿美元,其他国家油公司自2003年以来累计最大资本性投资117亿美元。

这些为数众多的国家油公司将使美国的制裁面临来自各方面的制衡。

在伊朗商业储量位居前列的国际油公司包括INPEX、ENI、TOTAL、STATOIL、BELARUSNEFT等,2003年以来,其年度投资数据均呈现逐渐递减的态势。

同时,由于美国对于伊朗的制裁,导致REPSOL、SHELL、TOTAL等西方公司纷纷宣布撤离或拍卖其在伊朗的资产,这都为包括中国、印度、巴两等新兴国家创造了进入伊朗石油市场的空间。

但是,伊朗特殊的地缘地位决定了伊朗核问题不可能短期解决,面对快速增加的投资机会与长期存在的高风险,中国的油气投资需要更加谨慎。

三、中国在伊朗的石油利益截至2011年年底,中国在伊朗油气行业投资约227亿美元,主要投资方为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

2011年中国原油总进口量达2.178亿吨,其中来自伊朗的原油贸易进口量为2054万吨,约占9.43%。

截止2011年10月,CNPC在伊朗共获得4个项目(伊朗3区块、阿扎德干、MIS及南帕斯),累计区块面积9754平方公里,石油地质储量约51亿万吨,累计投资约88亿美元。

1. 中国石油在伊朗四个合同区块的概况及进展情况(1)伊朗3区块项目该区块即KUHDASHT区块,是中石油进入伊朗的第一个勘探区块,2004年中标,2005年6月8曰伊朗政府审批生效。

合同类型为回购合同模式,该区块位于扎格罗斯盆地西部,紧邻两伊边境,面积8240平方公里。

伊朗3区块Bab—1井于2007年5月完钻,于2270~2665m井段钻遇Sarvak灰岩油气层,试油获日产原油365吨、天然气12万立方米的高产油气流,预测原油地质储量1.12亿吨,大然气地质储量141亿方。

(2)阿扎德干项目阿扎德干项目由南、北两部分纽成,其中,北阿扎德干合同于2008年9月签定,南阿扎德干合同于2009年8月签订。

阿扎德油田紧邻两伊边境,面积达1200平方公里,石油地质储量约42亿吨。

其中,北阿扎德干油田面积460平方公里,石油地质储量为8.62亿吨。

北阿扎德干油田项目为回购合同模式,第一阶段为4年建设期,建成年产400万吨,稳产4年;第二阶段为5年生产合同期,建成年产达800万吨,稳产5年。

南阿扎德干油田面积740平方公里,地质储量为33.38亿吨。

该项目中方评估总投资共39亿美元,其中一期20亿美元,二期19亿美元。

北阿扎德干油田项目目前钻井7口,主力层Savark分布广,厚度大,日产原油380~660吨;次主力层Gadvan分布局限,日产原油250~520吨。

(3)MIS项目2004年8月中国石油从Sheer能源服务公司收购了该油田75%的权益,合同有效期至2015年。

MIS油田是一个超巨型油田,石油地质储量约为8.3亿吨,探明原油可采储量约2.73亿吨,剩余原油可采储量2.16亿吨。

IMIS项目为回购合同模式,目前处于油藏评价研究的初期阶段,产量目标是2012年前后达到日产原油3411吨的峰值水平。

MIS项目完成了12口水平井及2口污水回注井的井位部署。

2008年8月至10月底完钻的两口水平井均获得高产油流,日产原油506~581吨。

两口井成功突破了油气发现关,为未来伊朗项目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4)南帕斯气田项目南帕斯气田处于伊朗与卡塔尔边界的相邻部位,面积200平方公里,该气田为世界级超巨型气田,探明凝析油与液化石油气可采储量1.4亿吨油当量,探明天然气可采储量4.6亿吨油当量。

南帕斯气田项目于2011年初与伊朗国家石油公司签定,为回购合同模式。

2. 随着中国能源需求的增长,伊朗对中国的战略意义增强伊朗不仅是中东地区的第二大油气资源国,也是世界上仅次于沙特的第二大油气资源国。

2011年伊朗剩余石油探明可采储量达189亿吨。

近几年来,伊朗的石油产量与出口量都表现为逐年增长的态势,2011年伊朗石油产量接近2.1亿吨,除伊朗本国内消费近0.9亿吨外,其产出的石油主要销往日本和中国,二者2008年的原油进口量大体相当,各占0.2亿吨左右。

随着中国能源需求的增长,今后中国对伊朗的能源需求将有增无减。

四、现阶段中国油公司在伊朗的机遇与挑战并存1. 机遇与对策2011年11月8日,针对世界第四大产油国、OPEC第二大石油输出国伊朗,国际原子能机构发布检查报告称,至少在2010年以前,伊朗拥有发展核爆炸装置计划并进行了尝试。

之后,美英法等国开始了一系列对伊朗的制裁措施。

危机之下,伊朗却正在大力吸引外国投资油气项目,2011年11月23日,伊朗石油部长称,为外国投资者准备了21个油气田项目,并愿意为他们提供信贷。

这为中国油企提供了良好的扩大在伊朗的投资机会。

目前,美国及欧盟对伊朗的经济制裁依然存在,由于国际社会对伊朗的制裁范围广、时间长、影响深,在伊朗的国外油公司和材料供北京石油管理干部学院学报应商的退出,造成伊朗境内的石油服务市场十分有限,伊朗石油上游的技术及物资都较为短缺,伊朗国内和国际上的政治环境并不安全。

伊朗国内特殊的政治、经济条件处境,为资金、技术及实力都较为雄厚的中国石油公司进入伊朗提供了机会。

目前,伊核问题对于中石油来说,机遇与挑战并存。

机遇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可以利用在处理伊核问题上,沙特阿拉伯与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同意向中国施压的行为,延长中国在伊朗谈判问题上表态的时间,争取扩大中国在两国的石油利益;第二,可以利用ENI和SHELL等公司未来的资产转让机会,进一步获得在伊朗的优质资源。

但是,鉴于在近五到十年之内,伊朗问题都将处于高度敏感的时期,对于勘探资产的投入可能更加有利于规避风险和获得更加长久的利益。

2. 挑战与对策第一,如何根据对伊朗风险及中东主要资源国价值的科学评估,合理地分配在各国的投资比例。

第二,现有执行项目将面对投资环境风险急剧上升的压力,运作和实施难度增加。

第三,一旦伊朗失守,未来的霍尔木兹海峡将完全在美国的控制之下,则会导致中国在长期环境下必须采取和美国合作的姿态。

如果中国与美国发生冲突,中国在伊朗乃至在中东的投资都将面临极大的危险。

第四,如果伊朗战争一旦爆发,将导致油价迅速上行,对通货膨胀已经很高的中国经济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中国能源网资料显示,相比美日等国战略石油储备天数高达200天以上,中国计划至2020年才能实现90天目标。

如果现在伊朗打一场200天的仗,对全世界的石油运输搞制裁,美国可以坚持420天,欧盟大概是238天到250天,日本也在200天以上。

2010年1月,前国家能源局局长张国宝曾表示,我国已顺利完成石油战略储备一期工程,首批四个储油基地储备总量约1400万吨,二期战略石油储备基地则预计2012年完工,将储备能力提升到2.74亿桶 (约合3753万吨)。

按照中国海关总署数据, 2011年中国累计进口原油约2.54亿吨。

简单计算可看出,2012年年底可以实现的3753万吨相当于大约50多天的进口量,而一期工程的1400万吨约等于十几天进口量,再加上国内21天进口量的商用石油储备能力,也就是当前具备30多天进口量的储备能力。

30多天的储备量,意味着一旦美伊战争机器开启,就要打一场超过30天的仗,中国的石油供应就会出现明显短缺,如何应对可能出现的油价猛涨和供应紧张,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