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化创意论文

文化创意论文

从文化创意到影视产业的若干思考【摘要】:文化创意无时不在影响着影视产业,影视文化创意产业又是文化创意产业中最具活力的产业之一,也是发展最为迅速并与人们日常文化生活紧密相联的文化领域。

本文就影视产业在创造文化、传播文化的过程中,如何重视和努力实现文化的再造与创新,从而生成一种更具时代感、更具艺术魅力的传播文化的文化谈若干意见。

电影或者说影视创意产业是构成一个国家和地区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源头,是发展文化创意集群的核心产业,其发展水平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文化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指标。

当代影视文化建设是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各国加强“实力”建设的核心内容,影视文化建设是在文化创意产业的环境下进行的,人们常说“影视产业最有价值的方面是创意,最困难的方面也是创意”这就需要我们去找到一个突破口,既要把文化创意产业研究落到实处,又要跳出传统影视文化研究相对狭小的圈子,将影视文化建设置于文化创意产业这一更为宏观的视域下来审视,这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现实问题。

与国际接轨不仅关乎国内产业自身发展问题,也关乎国际竞争力、影响力和传播力问题。

况且关于这一领域还存在值得注意的两种倾向:一是全盘西化,完全套用西方的产业、资本运作等理论、思维方式来处理本土问题;二是以民族化的名义陷于“狭隘的民族主义”,自话自说,甚至自娱自乐,而忽略产业的国际惯例和规则。

但实际上,一方面我们需要融入到世界影视文化的大市场中,了解主要发达国家影视文化的发展战略,汲取其经验和教训;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不能一味地迷信西方,而是要立足于国家实际,牢牢把握本土市场的需求和国人的喜好,不断打造自己的品牌,在全世界彰显我们特有的文化资源和禀赋。

因此,我们说得“影视文化创意产业”这一概念,意在将“影视文化建设”与“文化创意产业”予以整合,以避免过于狭小和过于宽泛的倾向,为影视文化建设灌注富于鲜明时代精神的内涵。

同时,也必须以“问题”为切入点,从“全球化”与“本土化”的结合上,对其基本要素和研究命题及中国影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的几个基本问题予以认真观察、分析和探讨。

一、文化创意的内涵及意义文化需要创意,创意更需要文化。

影视艺术及文化作为承载人类文化、文明的载体本身需要创意,如何通过文化创意的再造与创新,让传承的文化发扬光大,是文化传播业必须思考和实践的重大课题。

因此,我们要在创造文化、传播文化的过程中,科学地把握文化创意传播与影视艺术、影视文化传播的优势互补、功能互动、效应共振,要按照文化创意、文化传播的客观规律,努力实现文化创意的再造与创新,从而形成一种与时俱进的更具时代感、更具艺术魅力的传播文化的文化。

1、文化创意的内涵与理解所谓文化创意通俗地说就是一种“发现”。

文化创意可以有多种形式、多种方法、多种含义、多种价值,大凡与文化、与精神有关的发现、发明、创造的活动,我们都可以称之为文化创意。

这种广义的“发现”,可以是科学上的发现和人文的发现,亦可以是关于外部世界的发现和内心世界的发现;可以是具有实用价值的发现和纯粹精神的发现,亦可以是合乎逻辑的发现和“没有多少道理”的发现,等等。

比如,当你在一棵纯红花色的玫瑰树上最先看到了一朵粉红色的玫瑰花时(究其原因是植物自身的变异而成),这就是一种“发现”。

2、树立文化创意思想意识培养文化创意的意识,提高文化创意的自觉性,是进行文化创意活动的前提。

世界万物都以一种自然的、自在的方式存在,只有通过人们自觉去探索和发现万物的奥秘以及万物之间的关系,就能赋予万物存在的意义。

明代著名哲学家王阳明曾对人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萨特也说:我们的每一种感觉都伴随着意识活动,即意识到人的存在是“起揭示作用的”就是说由于人的存在,才有了万物的存在。

总而言之:人是万物借以显示自己的手段,同时万物也是人借以实现自己的对象。

不过,万物也有无数被遮蔽的地方,只有那些有心人才能揭示这些被遮蔽的地方。

从最广的意义上讲,人们的每一次发现,都是在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一份贡献。

如有一个街头盲人乞丐,很是可怜,但来来往往的行人却对他视若无睹。

有一个诗人,很同情这位乞丐,想帮帮他,但诗人自己也身无分文。

诗人想了一下,便给乞丐写了一句话,让乞丐放在身边。

过往的行人看到诗人写的这句话,便再也不能忽视这位可怜的乞丐了,纷纷慷慨解囊。

诗人的一句话胜似任何可怜的祈求。

这句话是:“春天已经来了,可我什么也看不见!”这个故事说明,诗人的创意将乞丐的命运与当下的环境联系起来,进而让乞丐的命运与行人的生活产生强烈的对比,从而打动每一位路过的行人。

这个创意的文化性,就在于它能够动情。

这位诗人“发明”的这句乞讨的话语,具有打动人心的作用。

这“打动人心”的作用,就是诸多文化创意成果得以成功的根本原因。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诱之以利、娱之以乐,是文化创意产业运用的基本法则。

这样的法则说起来简单,但“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真要创意起来,又似乎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在这里,我们有必要打破思维的束缚,让我们的心灵飞扬起来,让每一个人都成为创意者,让每天都成为创意之日。

文化创意在文化这个领域类创出新意,或指文化创新的成果,实际上文化创意最核心的就在于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创造力。

一种是“原创”,是前人和其他人没有的,完全是自己首创的,比如京剧、昆曲、武术就属于中国原创;另一种是“创新”,其意义在于虽然是别人首先创造的,但将它进一步地改造,形成一个新的东西,就可以给人新的感觉。

如电影《卧虎藏龙》就是一个采用西方化的艺术表达方式来包装中国内核的故事,属于一个创新过程而不是原创,也是一种很好的创造力。

还有一个经典的例子就是迪斯尼集团,该集团不仅生产发行了动画片《米老鼠和唐老鸭》还将这些卡通形象做成玩具、服装,建造迪斯尼乐园主题公园。

人的创造力是无限的,可以实现创造力的途径也是无限的,迪斯尼的许可产品一年在全球的零售达1120亿美元,其中290亿来自于娱乐人物形象,不管是玩具、服装、电影还有电视等等。

文化创意无时不在影响着影视产业,文化创意既有浓厚的学术性,又有很强的实践性,与影视产业两者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总之,我们认为,文化创意的所谓“发明”,就是依据各种文化材料创造出本来没有的文化产品、文化成果;而这个“发明”,可以是一部鸿篇巨制巨制,也可以是一个小品涂鸦;可以是多年劳作的结果,也可以是一时妙手偶得;可以是众人合作的作品,也可以是个人独自完成的成果。

凡能有新的文化发现或能创造新的文化成果的活动,都可谓之文化创意活动。

树立这样的意识,我们就可以达到人人是创新之人、天天是创新之日的效果。

3、文化创意与产业的关系有一个公式是这样的:文化创意产业=文化创意+科技支撑+商业模式,文化创意与文化创意产业的关系一目了然。

有了这些要素的组合,便可以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而没有这些要素的成功组合,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就不免要“发虚热”深刻认识文化创意产业的内涵,应当是我们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一个起点。

“创意产业”概念于1998年在《英国创意产业路径文件》中被首次正式提出,英国创意产业特别工作组对其定义为:“源自个人创意、技巧及才华,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行业”。

根据这个定义,电影、电视广播、音乐、广告、工艺品、出版、表演艺术、设计、软件等13个行业被确认为创意产业。

创意产业与传统工业最大的区别在于创意为产品或者服务提供了实用价值之外的文化附加值,从而提升了产品的经济价值。

文化创意产业主要是以特定的形象为核心,由形象延伸出的作品、衍生产品等所组成的循环的产业系统,在这个循环过程中不断实现价值增值。

衍生产品包括玩具、文具、服装、音像制品、印刷制品、主题公园、改编权等等。

形象是产业链的核心,形象最重要的方面是创新。

例如,动画片《海尔兄弟》海尔兄弟形象造型美观,活泼可爱,色彩鲜明,能够满足主要受众群的爱好,因而获得了较高的收视率。

有关公司由此生产了有关海尔兄弟的玩具、文具等一系列产品,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中国文化资源丰富,怎样转化成文化产业?关键在于创意。

许多有识之士已经看到中国丰富的文化资源与广阔的市场,积极地把有关文化资源转化成电影电视。

例如,华索影视数字制作有限公司即华龙和索尼首字的合称。

华索主要开发和制作中文影视娱乐节目,包括电视栏目、情景喜剧、电视连续剧和电视电影,并在中国境内外发行。

该公司的成立是索尼影视为提高在亚洲的制作能力而做出的重大举措的一部分。

华索影视公司制作亚洲地区本土化的电视节目,包括在印度、日本、印度尼西亚、泰国和中国台湾地区制作电视节目。

二、当前文化产业国内形势2007年5月24日,第10届北京科博会开幕,在以“科技与文化创意”为主题的展区里,人们看到北京数字娱乐产业示范基地、中关村创意产业先导基地等10个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已经形成。

这个展区成为整个科博会展览中最聚人气的地方之一。

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创意产业部部长埃德娜·多斯桑托斯在科博会上透露,中国成为全球第三大创意出口国。

这为文化创意产业学科建设带来良好的机遇,当然也给我们增加了很大的压力。

影视教育与影视产业建立在世界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基础上,应该不断吸取世界文化与中国文化的丰富营养,才会具有引人入胜的创意。

“影视艺术是一种国际性艺术样式,同时又以美学特征和文化性格区分开了不同民族与国家的艺术风格。

”诚然,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丰富多彩,影视教育与影视产业应该充分使用这一宝库。

一是伴随着文化体制改革,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呈现逐年加快的趋势。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04年,全国文化产业增加值为3102亿元,到2010年超过1万亿元,达到11052亿元。

2004年至2008年,文化产业年均增速(现价)为23.28%,高于同期GDP增速近5个百分点;2008年至2010年,文化产业年均增速(现价)为24.19%,高于同期GDP增速近1倍。

二是文化消费需求旺盛,是我国文化产业超常规发展的条件之一。

以电影为例:2006年,全国电影观众为0.98亿人次、票房26.2亿元,到2010年分别达到2.81亿人次、101.7亿元,观众人次增加近2倍,票房增加接近3倍。

三是关于我国文化消费需求的规模(目前尚没有权威的数据,绝大多数为估算或推算)。

目前全国城乡居民文化消费总规模约1万亿元,根据城乡居民住户调查数据估算:2010年,全国城镇居民6.69亿,人均文化消费支出966元,文化消费额为6463亿元;全国农村居民6.71亿,人均文化消费支出约367元,文化消费额为2456亿元,这两项合计8919亿元,再加上各级财政超过1000亿元的文化支出,总量约1万亿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