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30年代散文
.
30年代的散文创作,传承了五四散文对人生的探索和
心灵的抒写,也传承了五四散文风格多样化的传统。 林语堂、郁达夫、丰子恺、夏丏尊等人的创作开始较 早,林语堂、周作人等提倡闲适、性灵、幽默,虽遇 左翼作家批评,但其创办的杂志《论语》《人间世》 《宇宙风》却拥有广大读者。 还涌现出一批新进的青年作家,如何其芳、李广田、 丽尼、陆蠡、缪崇群等,以清新的情感体验抒写自我。 杂文因鲁迅而大放异彩。由于普罗文学的推动和倡导, 报告文学成为新品种。
李广田
30年代散文的另一新收获是报告文学的
兴盛。报告文学是从新闻报道和纪实 散文发展而来的一种新的散文类型。
群众性的报告文学写作热潮催
生了30年代先后选编出版的几 部大型报告文学集。 1932年阿英编纂的《上海事变 与报告文学》。 1936年,茅盾仿效高尔基主编 《世界的一日》的做法,发起 征文运动,在此基础上主编成 《中国的一日》。 梅雨主编的《上海的一日》 1936年梁瑞瑜遴选通讯报告编 辑而成的《活的记录》
鲁迅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文的特色:
一、诗与政论的结合。
二、从“砭锢弊”的立意出发,塑造出了否定性的类型形
象体系。 三、幽默讽刺手法,亦庄亦谐,庄谐并出,往往三言两语 就能画出论敌的“鬼脸”,语言简洁峭拔,充满幽默感。
(1895—1976),福建
龙溪人。其父是基督教 牧师,一心要儿子学英 文,受新式教育。 1917年入上海圣约翰大 学,毕业后到清华大学 教英文,1920年赴美国 哈佛大学研究比较文学, 获硕士学位,后又赴德 国耶那大学、莱比锡大 学研究语言学,获哲学 博士学位。
《画梦录》
在30年代散文接受其他文学样式的影响、日益向叙事
化和议论化方向演变时,何其芳则为其抒情散文发现 并坚守了现代散文本体。其文体意义和文学史价值不 可低估。 《画梦录》坚守抒情散文独立、纯正的艺术品格。 1936年以后,尤其是到达延安后,何其芳所作《还乡 杂记》《星火集》等,以朴实的笔触和高昂的格调状 写现实人生,风格发生了从诗意画梦到质朴写实的蜕 变。
生存的小品文,必须是匕首,是投枪,能和读者一同杀出
一条生存的血路的东西。
(鲁迅《小品文的危机》)
林语堂生性戆直,浑朴天真,假令生在美国,不但在文学
上可以成功,就是从事事业,也可以睥睨一世,气吞小罗 斯福之流。《翦拂集》时代的真诚勇猛,的是书生本色, 至于近来的耽溺风雅,提倡性灵,亦是时势使然,或可视 为消极的反抗,有意的孤行。周作人常喜引外国人所说的 隐士和叛徒者混处在一道的话,来作解嘲;这话在周作人 身上原用得着,在林语堂身上,尤其是用得着。 (郁达夫:《中国新文学大系• 散文二集• 导言》)
鲁迅前期杂文
前期从1918年至1926年,杂文集有
《坟》《热风》《华盖集》《华盖 集续编》。 鲁迅前期杂文的主要内容首先是广 泛而深刻的社会批评和文化批评。 他从进化论出发,以个性主义和人 道主义为武器,对陈陈相因的普遍 性的社会现象和文化心理进行了深 入的剖析和批判。( 《我之节烈观》 《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说胡须》 《看镜有感》 ) 1925年前后随着实际政治斗争的展开, 鲁迅前期杂文增加了政治批评的内 容。( 《无花的蔷薇》《记念刘和 珍君》 )
(1898一1975),浙江祟德人。
他于1922年开始白话散文创作, 30年代结集出版了《缘缘堂随 笔》《随笔二十篇》《车厢 社会》《缘缘堂再笔》等。
丰子恺
他深受佛教思想影响,在散文中探究人生、自然
的奥秘,文字里浸润着佛理、玄思。这类散文以 《渐》《秋》《两个?》为代表。
他描绘直率无邪的儿童生活,神往于儿童纯真的
.
鲁迅杂文集共有16部。从1918年在《新青年》上发表“随
感录”起至1936年逝世前未完篇的《因太炎先生而想起的 二三事》止,杂文创作贯穿了其文学活动的始终。 杂文,是鲁迅这位精神界战士在思想、文化领域进行战斗 和自我“释愤抒情”的重要文学形式。 现代杂文正因鲁迅的积极倡导和大力实践而得以踏人文学 殿堂。 鲁迅的杂文创作以1927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1936年,夏衍的《包身工》“在中
国的报告文学上开创了新的记录”。 它将群像和个像(“芦柴棒”)相 结合,描写了包身工形象,反映了 上海日本纱厂中国女工的悲惨生活。 它借鉴电影艺术的表现手法来刻画 人物,在结构上以时间为线索精心 布局,纵向选取包身工一天生活中 的几个场景作记叙描写,并从中生 发议论。 。
1923年回国后先后任
教于北京大学、女子 师范大学和厦门大学。 1932年9月,创办《论 语》半月刊,嗣后又 创办了《人间世》和 《宇宙风》两刊,都 以发表小品文为主, 提倡幽默、闲适和独 抒性灵的创作。
30年代是林语堂幽默理论的成熟期,也是他小品创作的丰
收期。 从1932年《论语》创刊到1936年赴美国,他发表的各种文 章(多为小品)近300篇,其中一部分收在《大荒集》和 《我的话》中。 1935年9月,林语堂的英文著作《吾国与吾民》在美国出版, 他开始向外国人比较系统地介绍中国文化和中国人的生活。 1936年居留美国后,继续向西方世界介绍中国文化,著有 《生活的艺术》《京华烟云》《孔子的智慧》 《庄子的智 慧》《苏东坡传》等20余种著作.
鲁迅后期杂文
后期从1927年到1936年,
杂文集有《而已集》 《三闲集》《二心集》 《南腔北调集》《伪自 由书》《准风月谈》 《花边文学》《且介亭 杂文》《且介亭杂文二 集》《且介亭杂文末编》 《集外集》《集外集拾 遗》等。
首先,政治内容大大增
加。(《为了忘却的记 念》、《写在深夜里》、 《中国人的生命圈》、 《“友邦惊诧”论》) 其次,鲁迅后期仍然注 意进行社会批评,写下 了大量解剖中国社会思 想的杂文。(《二丑艺 术》《爬和撞》) 再次,鲁迅后期以杂文 形式扶正祛邪,坚持文 化战线上的思想理论斗 争。(《对于左翼作家 联盟的意见》)
情趣。这受到日本作家夏目漱石的影响。如《儿 女》《给我的孩子们》 等。
运笔如行云流水,自然洒脱,于自然神韵中蓄含
深婉情思,自成一种率真自然、清幽淡远的艺术 风格。
(1906—1968),出生于山东邹
平的一个农民家庭。在北京大学 求学时与何其芳、卞之琳结为诗 友,合出过诗集《汉园集》,为 “汉园三诗人”之一。其文名盖 过诗名。 其30年代所作散文收为《画廊集》 《银狐集》《雀蓑集》三集。善 于把抒情与叙事、写景结合起来, 风格平实浑厚,感情沉郁而略带 悲凉,具有较明显的柔美格调。
1912—1977,中国著名诗人, 散文家,文学评论家。四川万县 (现重庆万州)人。北京大学 哲学系毕业,“汉园三诗人” 之一。著作主要有:散文集 《画梦录》(成名作),诗集 《预言》,红楼梦的研究也颇 有建树。
《画梦录》共辑录包括《扇
上的烟云(代序)》在内的 17篇散文,所表述的主要是 他画梦的“温柔的独 语”“悲哀的独语”。 它们常用“独语”的调式, 在孤独中玩味着孤独,在寂 寞中吟哦着寂寞,探索并呈 现了年轻知识者内心灵魂的 颤动和对人生的独特感悟。
林语堂小品文的艺术个性:
一、题材丰富繁杂,大至宇宙之巨、小至苍蝇之微,无所
不包。(《我怎样刷牙》《我的戒烟》《论政治病》) 二、惯于用比较的眼光看间题,常常能在西方文化的参照 下发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弊端,引发出改造国民性的思考。 (《谈中西文化》) 三、他的小品或抒发见解,切磋学问,或记述思感,描绘 人情,皆出于自我性灵,绝无矫饰,显得朴素率真。 (《秋天的况味》《言志篇》) 四、浓郁的幽默情味。这种艺术追求出发而创作的幽默小 品缩短了与读者的距离,对读者产生过很大的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