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小学会计五大要素及资产负债表原理
问题引入:
1、中小学会计的核算的五大要素是什么?
2、什么是会计衡等式?“资产=负债+净资产”。
它揭示了各会计对象要素之间的联
系,是复式记帐,试算平衡及编制会计报表的理论依据。
3、资产负债表的结构是什么?为什么左边是资产类+支出类,右边是负债类+净资产类+收
入类?
4、为什么支出放在资产负债表的左边,而收入放在资产负债表的右边?
要研究分析一门学科,首先的任务是对该学科的研究对象进行科学分类。
比如生物分界、门、纲、目、科、属、种;物理分力学、光学、电学、声学。
同理,要科学核算会计业务,也要对会计学科进行科学分类。
经过近代百年研究探索,世界上公认把会计的核算对象分成五大要素,最为科学、全面地涵盖会计业务。
那就是:资产、负债、净资产(企业上叫所有者权益)、收入、支出。
对会计五大要素的理解,对于事业单位,可以举个通俗的例子:有一个学校,经资产评估部门评估,总价值是一千万,在此,我们可以讲当前学校的总资产是一千万(资产)。
但是,这种讲法从会计专业的角度看,是非常笼统模糊的。
如果我们进一步分析,发现在学校的总资产一千万中,只有700万是完全属于学校自己的所有的(净资产),另外300万(负债),是当初建教学楼时,向老师个人借款200万,建筑商垫付70万,后来又挪用收取的学生作业本费20万,还挪用了应该上缴非税管理局的10万(该校附设幼儿园的保教费)等等。
那么,我们可以把学校的1000万称作总资产,学校自己拥有的700万元叫着净资产,不属于学校自己拥有的300万,叫负债。
所以,我们可以得出:
总资产1000万=净资产700万+(个人借款200万+建筑商垫付70万+学生作业本费20万+上缴非税管理局10万)。
或者说,
总资产1000万=净资产700万+(借入款项200万+其他应付款70万+代管款项20万+应缴财政专户款10万)。
或者说,
总资产=净资产+负债。
下面,我们再换个角度继续考察。
学校的总资产是1000万,总资产应该包括哪些具体内容呢?我们假设:一是出纳会计手中有20万元的现金(现金),二是银行存款尚有180万元(银行存款),三是学校固定资产有600万元(固定资产),四是学校预付给建筑老板150万元(其他应收款),五是总务处仓库存放50万元的实验室耗材药品试管仪器等和学校维修耗材沙石水泥油毡等及其他低值易耗品(材料)。
所以,我们可以得出:
总资产1000万=现金20万+银行存款180万+固定资产600万+其他应收款150万+材料50万
根据等量代换,可以得出:
现金20万+银行存款180万+固定资产600万+其他应收款150万+材料50万=净资产700万+(借入款项200万+其他应付款70万+代管款项20万+应缴财政专户款10万)。
见下图:
以上资产负债平衡图为静态情况,即没有考虑发生收入和支出的情况。
实际上,对于一个学校,收入和支出是经常发生的或随时发生的。
如果发生收入和支出,总资产的变化情况如何呢?
我们知道,收入支出随时会产生结余,在期未或者年终,收支的结余要结转为净资产,因此,考虑到收入和支出的因素,资产负债平衡公式扩展为:
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支出)
或者说:
资产+支出=负债+净资产+收入
到此,资产负债表的结构全部推导出来了:见下图
资产负债表基本就是按照这个结构设计的。
下面是资产负债表实例:
资产类 支出类 净资产类
负债类
收入类
我们也可以这样理解资产负债表:
左边:资金用途=右边:资金来源
左边与右边始终关联,即左边资金用途必然有对应的资金来源,所谓的“天上不会掉馅饼”。
资产负债表是资金用途与资金来源一体两面的表达。
是运用哲学的矛盾对立统一、矛盾的普遍联系性、因果关系等科学实践体现
小结:
资产负债表是反映一定时期学校财务状况的报表。
它以资产=负债+净资产这一会计恒等式为依据,按照一定的分类标准反映学校在某一时点的资产、负债及
净资产的基本状况。
资产负债表分左右两方列示,左方列示资产及支出,右方列示负债、净资产及收入。
资产负债表提供了学校的资产结构,资产来源状况,负债水平及负债结构等财务信息,通过对资产负债表的对比和分析,可以了解学校的财务实力、偿债能力和收支能力。
资产负债表中提供的数据往往是比较数据,通过将“期初数”与“期末数”两栏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可以分析有关科目的变动规律,可以预测学校未来的财务运行趋势,为校长决策管理提供依据。
二、借贷记账法原理:
问题引入:
1、会计的五大要素或五大类,各自包括哪些具体科目?(详见资产负债表)
2、借贷记账法的原理是什么?会计衡等式:资产+支出=净资产+负债+收入
3、为什么说一笔账必须要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科目,并且“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
4、借贷记账法的优点是什么或者说科学性是什么?
5、如何分析一笔账应该具体使用哪些科目,理由是什么?
会计五大类要素为:资产类、支出类、负债类、净资产类、收入类,每一类又包括具体的科目,详见资产负债表。
根据以上推导出来的会计恒等式:资产+支出=负债+净资产+收入,这是借贷记账法的根本原理和依据,也是会计业务的守衡定律。
任何一笔会计业务发生,都遵循着这个恒等式,不会破坏这个恒等式,否则就出现错误。
根据这一原理,一笔会计业务的发生,必然引起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科目变化,比如:
收到拨款,教育事业费拨款增加,同时,银行存款增加;
发生支出,银行存款或现金减少,同时,事业支出增加;
收到向教师的借款,银行存款或现金增加,同时,借入款项增加;
提取备用金,现金增加,同时银行存款减少;
收到学校门面房租户的押金,现金或银行存款增加,同时其他应付款增加;
为学生购买作业本(转账),银行存款减少,同时代管款项减少;
将收取的高中生学费缴入非税管理局账户(转账),银行存款减少,同时,应缴财政专户款减少。
一笔业务,引起两个或两个以上科目变化,可以概括成三种情况:
1、等号两边(或资产负债表的左右列)有关科目等额增加;记作:左、右同加。
比如:学校收到教育经费拨款,左边银行存款增加,右边教育事业费拨款也增加。
借:银行存款
贷:教育事业费拨款
2、等号两边(或资产负债表的左右列)有关科目等额减少;记作:左、右同减。
比如:学校归还向教师借的款,左边银行存款减少,右边借入款项也减少。
借:借入款项
贷:银行存款
3、等号一边(或资产负债表的左列或右列)有关科目一增一减,总额不变。
记作:左(右)一加一减。
比如:购买商品,左边银行存款减少,同时左边事业支出增加。
借:事业支出
贷:银行存款
这三种情况都是遵循会计恒等式的。
借、贷含义及规律:
借贷只是一种记账符号,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增加或减少。
根据每笔业务的使用科目的不同,借贷含义也不一样。
比如:
借:银行存款
贷:教育事业拨款
这里的借和贷都表示增加。
借:借入款项
贷:银行存款
这里的借和贷都表示减少。
借:事业支出
贷:银行存款
这里的借表示增加,贷表示减少。
借:其他应付款
贷:借入款项
这里的借表示减少,贷表示增加。
这种业务情况较少。
但是有可能有。
比如,一个老板给学校建楼暂时垫资20万元,这属于其他应付款。
楼建成后,应该报账后还给他,后来学校无钱还他,经协商,将他的垫资转化为学校向他个人的长期借款,并商定利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