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成立化学纤维生产制造公司可行性分析报告参考模板报告摘要说明化学纤维分为人造纤维和合成纤维两大类。
两类的主要区别是原料不同。
人造纤维是以含有天然高分子化合物(纤维素)为原料,合成纤维是以石油、天然气、煤及农副产品等为原料。
xxx实业发展公司由xxx公司(以下简称“A公司”)与xxx集团(以下简称“B公司”)共同出资成立,其中:A公司出资1350.0万元,占公司股份77%;B公司出资400.0万元,占公司股份23%。
xxx实业发展公司以化学纤维产业为核心,依托A公司的渠道资源和B公司的行业经验,xxx实业发展公司将快速形成行业竞争力,通过3-5年的发展,成为区域内行业龙头,带动并促进全行业的发展。
xxx实业发展公司计划总投资10738.60万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8990.27万元,占总投资的83.72%;流动资金1748.33万元,占总投资的16.28%。
根据规划,xxx实业发展公司正常经营年份可实现营业收入12601.00万元,总成本费用9761.96万元,税金及附加184.18万元,利润总额2839.04万元,利税总额3414.81万元,税后净利润2129.28万元,纳税总额1285.53万元,投资利润率26.44%,投资利税率31.80%,投资回报率19.83%,全部投资回收期6.54年,提供就业职位254个。
纤维材料与人们的衣食住行密切相关,涉及到民生及众多工业领域。
1884年,硝酸酯纤维的发明拉开了世界化学纤维工业的序幕;1935年,聚酰胺66纤维的工业化生产标志着合成纤维的问世。
进入20世纪60年代后,石油化学工业的蓬勃发展促进了化学纤维工业的迅速发展,1962年,世界范围内合成纤维的产量超过了羊毛产量,1967年又超过了人造纤维的产量。
第一章总论一、拟筹建公司基本信息(一)公司名称xxx实业发展公司(待定,以工商登记信息为准)(二)注册资金公司注册资金:1750.0万元人民币。
(三)股权结构xxx实业发展公司由xxx公司(以下简称“A公司”)与xxx集团(以下简称“B公司”)共同出资成立,其中:A公司出资1350.0万元,占公司股份77%;B公司出资400.0万元,占公司股份23%。
(四)法人代表段xx(五)注册地址xx临港经济开发区(以工商登记信息为准)(六)主要经营范围以化学纤维行业为核心,及其配套产业。
(七)公司简介xxx实业发展公司由A公司与B公司共同投资组建。
公司在发展中始终坚持以创新为源动力,不断投入巨资引入先进研发设备,更新思想观念,依托优秀的人才、完善的信息、现代科技技术等优势,不断加大新产品的研发力度,以实现公司的永续经营和品牌发展。
顺应经济新常态,需要公司积极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内涵式增长。
为此,公司要求各级单位通过创新驱动、结构优化、产业升级、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提高效率和效益等路径,努力实现“做实、做强、做大、做好、做长”的发展理念。
依托A公司的渠道资源和B公司的行业经验,xxx实业发展公司将快速形成行业竞争力,通过3-5年的发展,成为区域内行业龙头,带动并促进全行业的发展。
二、公司主营业务说明根据规划,依托xx临港经济开发区良好的产业基础和创新氛围,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全力打造以化学纤维为核心的产业示范项目。
化学纤维是用天然高分子化合物或人工合成的高分子化合物为原料,经过制备纺丝原液、纺丝和后处理等工序制得的具有纺织性能的纤维。
化学纤维是利用天然或人工合成的高分子物质为原料,经过化学和物理的方法制得的纤维的统称。
第二章公司组建背景分析一、化学纤维项目背景分析化学纤维分为人造纤维和合成纤维两大类。
两类的主要区别是原料不同。
人造纤维是以含有天然高分子化合物(纤维素)为原料,合成纤维是以石油、天然气、煤及农副产品等为原料。
涤纶纤维涤纶又称聚酯纤维,是以精对苯二甲酸(PTA)和乙二醇(MEG)为原料经过缩聚反应而制得的成纤高聚物——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经纺丝制成的纤维。
1941年,涤纶在实验室研制成功。
50年代开始,涤纶在世界各国得到迅速发展。
1972年,涤纶的世界产量超过其他各种纤维,成为合成纤维的第一大品种,占合成纤维的85%。
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涤纶产量最大的国家,2016年我国涤纶长丝产量达3048万吨,世界涤纶长丝产量的70%以上。
涤纶具有结实耐用、弹性好、耐腐蚀、耐光性好、易洗快干等特点,用途非常广泛,不仅可以纯纺,还可以与各种纤维混纺或交织。
目前,涤纶下游需求有52%来自服装,33%来自家纺,还有15%来自产业。
依据生产工艺的区别,涤纶长丝产品主要分为初生丝、变形丝和拉伸丝。
涤纶长丝生产按其使用原料状态的不同,可以分为熔体直纺和切片纺两类。
熔体直纺是将聚合后的聚合物熔体直接送往纺丝,切片纺则需将高聚物熔体经铸带、切粒等纺前准备工序而后送往纺丝。
最近5年,涤纶价格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2016年一季度价格跌到谷底之后开始反弹。
相较于2016年7月,POY、FDY、DTY价格增幅分别为16.73%,17.11%和13.78%。
涤纶的柯桥纺织价格指数在2014至2016年低位波动后,自2016年下半年开始上涨。
产能产量逐年上升,产能利用率小幅上涨。
涤纶长丝的产能从2009年的1908万吨增长至2016年的3701万吨,复合增长率为9.93%。
产能利用率从2014年低点稳步提升,目前维持在82%左右。
涤纶表观消费量由2007年的1179万吨增至2016年的2905万吨,复合增长率10.5%。
涤纶长丝消费量的增长与下游纺织业的需求有密切关系。
从柯桥纺织总景气指数可以看出,16年下半年后纺织业景气度回升明显,至2017年初,纺织景气情况已创近5年以来的新高。
二、化学纤维项目建设必要性分析纤维材料与人们的衣食住行密切相关,涉及到民生及众多工业领域。
1884年,硝酸酯纤维的发明拉开了世界化学纤维工业的序幕;1935年,聚酰胺66纤维的工业化生产标志着合成纤维的问世。
进入20世纪60年代后,石油化学工业的蓬勃发展促进了化学纤维工业的迅速发展,1962年,世界范围内合成纤维的产量超过了羊毛产量,1967年又超过了人造纤维的产量。
石油化工、生物、信息技术等学科的进步,带动了纤维材料科学的深入发展,人们开始利用化学、物理改性手段,开发出多种改性纤维、功能纤维。
特别是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来,人们对纺织纤维的需求范围及性能要求都有了较大的提高,促使化学纤维的染色、光热稳定性、抗静电、防污、阻燃、抗起球、蓬松度、吸湿性等性能都有了较大改进,各种仿棉、仿麻、仿丝、仿皮、仿毛的改性产品也逐步进入市场,差别化纤维的比例不断提升。
在全球化时代,联动发展成为全球化纤工业发展的新形势。
各国在提高自身竞争力、占领市场和增加经济效益的同时,重新定位各自化纤行业的产业定位及对未来产业布局的思考,呈现出东西方不同的技术发展模式和特点。
欧洲、日本、北美等化纤工业发达国家地区的发展特点是减少或退出常规品种,加大高新技术及产品研发力度。
欧洲作为全球化纤第二大产区,生产企业致力于差异化、精细化产品的生产,并注重可持续发展及行业上下游的协同创新;日本化纤工业在经历了20世纪90年代的产量下滑后,调整了纤维品种结构,不断扩大和发展高性能纤维并积极开展“智能织造”;美国为确保自身纤维产业处于世界前沿,专门设立了革命性纤维与织物织造创新机构(RFT-IMI),借助数字化革命和物联网技术,促使纺织纤维与多学科、多领域技术交汇融合,并催生了“智能纤维”这一重要产业。
韩国、台湾等化纤工业迅速发展的国家和地区正在调整常规品种发展战略,强化产业链整体竞争优势。
韩国在功能性纺织品制造方面具有一定优势,其在加强纺织、时尚与技术融合的同时,加强全球品牌建设,着重发展高附加值功能性纺织品;中国台湾地区在常规产品的生产上不具备优势,其化学纤维产业已不再向量进行扩张,而主要依赖于差异化产品及市场来推动其发展。
我国化纤工业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在经过近六十年的发展后,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化纤生产国;特别是近年来,借助于石油化工、装备制造技术的推动,我国化纤工业结构不断优化,“十二五期间”化学纤维总体差别化率、产业集中度也不断提升。
生物基化学纤维的产业技术及规模化生产能力得到大幅提升,PTT等生物基纤维实现了产业化,并进入快速发展期。
从未来发展看,我国化纤工业伴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进入“新常态”,依靠拼设备、规模、产量、成本的时代已经过去,资源、渠道、品牌、标准、产品性能成为当前我国化纤工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未来,我国化纤工业需加快产品结构调整和技术创新,通过增量控制、存量优化、应用拓展,依靠科技创新开发适应市场需求的新产品。
目前大规模工业化生产的聚酯纤维是以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为原料制得的,可简称为PET纤维,我国对其的商品名称为涤纶;其占比达到聚酯纤维产量的90%以上。
目前,全球聚酯纤维行业的发展方向主要围绕生产设备的智能化、自动化、柔性化及大型化,提高产品质量及生产效率;新原料合成技术,特别是生物化工技术的发展和工业化应用;适合聚酯、纺丝、纺织加工产业链效率提升,且节能减排和绿色环保的可持续发展生产技术以及开拓纤维复合材料的高新产业应用市场等几大方面展开。
我国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引进聚酯纤维生产技术和设备,并在短时间内实现了大规模生产,发展迅速。
据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的统计,2011年,我国涤纶产量为2,794.90万吨,其中涤纶长丝产量为1,912.83万吨;2016年,我国涤纶产量达到3,959.00万吨,其中涤纶长丝产量达到2,996.96万吨,涤纶长丝的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9.40%。
2017年1-11月,我国涤纶长丝产量达到2,774.74万吨,较2016年同期增长3.39%。
随着我国涤纶长丝产能及产量的提升,我国涤纶长丝市场的消费量也呈稳步增长态势,2011年,我国涤纶长丝的表观消费量为1,833.81万吨,2016年达到2,811.22万吨,复合增长率达到8.92%。
2017年1-11月,我国涤纶长丝的表观消费量达到2,600.54万吨。
目前,聚酯纤维长丝的生产主要有切片纺及熔体直纺两种工艺。
切片纺工艺具有生产转换灵活、产品开发便捷、适宜生产多组分及结构/功能复杂产品的特点,切片纺企业呈现产品特色化、专业化及新型化发展态势;熔体直纺工艺具有规模效应及成本优势,主要用以大规模生产常规产品及简单差别化产品,熔体直纺企业呈现规模化、产业链上游延伸的发展态势。
切片纺生产工艺具有生产转换方便及转换成本低廉、产品开发便捷的优势,特别是在开发、生产超仿真纤维、多组分复合纤维等结构、功能等较复杂产品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
相较于熔体纺生产企业,采用切片纺工艺的聚酯纤维长丝生产企业产能及产量规模相对较小,但产品特色较为明显,产品附加值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