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多向交流的中国饮食文化

多向交流的中国饮食文化

多向交流的中国饮食文化
• 日本的饮食习惯已经渗透到日本移民村周 围的土著人,笔者不禁想到,原始时代中 国的饮食方式也是以这种方式经由朝鲜传 入日本的。 ——(日)田中静一《中国饮食传入 日本史》3《周礼》和《礼记》
• 一般来说,一个民族或某一聚合人群的饮 食文化有着较为稳固的空间属性或区位地 域的直根性、依附性,因此各区位地域之 间便存在着各自空间环境下和不同时间序 列上的彼此差异性与相对独立性。但这只 是问题的一方面,并且是着眼于静态观察 的结果。事实上,饮食生活是动态的,饮 食文化是流动的,可以说世界上绝大多数 民族的饮食文化都是处于内部或外部多元、 多渠道、多层面的持续不断的传播、渗透、 吸收、整合、流变之中的。
• 2、同一文化区内或邻近文化区间诸民族饮食 文化的趋同
互通有无、补优益、趋共同、尚同俗现象是漫长历 史上文化运动不可避免的结果。滇、川、黔、桂及 湘、鄂、粤、闽、浙等省区诸少数民族的饮食文化 表现出了这一规律性特点。中国历史上草原地带的 饮食文化交流,要比西南甚至东南等地区山脉阻隔 条件下诸民族的交往便利得多。宋代文献记载面肺、 米肠历史名食在今日新疆各民族中普遍食用。玉米 和红薯自明代以后相继引入中国,因其高产且对土 壤适应性强,于是长江以南广大山区,鲁、晋、豫、 陕、川等大片耕密植的贫瘠之地便很快跌相效仿, 迅速推广而来,这就是相同食物生产条件和食生活 命运的各民族民众率相接种的根本原因。
• 五胡内迁带来了他们各自民族的饮食文化。 而当某个移入民族挟着政治优势,甚至取 得至尊统治地位时,往往会通过一些政令 给这种交流以重大影响。比如“肉粥”本 是汉及魏晋上层社会习尚的主食品,鲜卑 族入黄河流域后也迅速爱尚起来。这自然 同孝文帝雷厉风行的汉化政策不无关系。 最典型的大概要数蒙古族(受元代社会仪 式风气影响)和满族(受清代社会饮食风 气影响)了。例如:满族人喜爱的厚油重 糖点心萨琪玛曾是20世纪60年代以前京式 风格点心的代表。元朝时期,影响中华民 奴是个历史悠久的北方民族集团,祖居在欧亚大陆的西伯利亚地区, 他们披发左衽。中国古籍中的匈奴是秦末汉初称雄中原以北的强大游牧 民族。前215年被蒙恬逐出黄河河套地区,西汉前期强大起来,屡次进犯 边境。对西汉政权造成了强大的威胁。并控制西域。后为西汉武帝所败, 退居漠北分裂为五部。汉元帝时,于五部呼韩邪和亲。后在东汉时分裂 为南北匈奴,南匈奴投降汉朝,北匈奴在西迁后消失在中国的古籍中。 在五胡十六国时期建立了前赵政权。 • 羯族在中国历史的比较短暂,在东晋十六国时期建立了后赵政权,是匈 奴贵族的奴隶军队。匈奴造反的时候,羯人强大,最后消灭了匈奴政权, 称霸中国北方。羯族从严格意义上说并不能成为一个民族,它是匈奴的 一个分支。 但是相比黄种人占多数的匈奴,羯族具有明显的白种人特征。 • 鲜卑族是继匈奴之后在蒙古高原崛起的古代游牧民族,属阿尔泰语系蒙 古语族,兴起于大兴安岭。为魏晋南北朝对中国影响最大的游牧民族, 起源于东胡族,分布在中国北方。秦汉之际,东胡被匈奴冒顿单于打败, 分为两部。分别退保乌桓山和鲜卑山,均以山名作为族名,形成乌桓族 和鲜卑族,受匈奴奴役。所以鲜卑族的风俗习惯同乌桓、匈奴相似。 • 氐族,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民族。从先秦至南北朝,氐族分布在今 甘肃、陕西、四川等省的交界处,大部分集中于陇南地区。五胡十六国 时期,先后建立过仇池、前秦、后凉、成汉等政权,对当时的历史有重 大的影响。南北朝以后氐族逐渐消失。 • 羌族是中国西部的一个古老的民族,自称“日麦”、“尔玛”,被称为 “云朵上的民族”。传说5000年前炎帝部落与黄帝部落大战,战败后炎 帝率其大部与黄帝部落融合,形成华夏族(汉族);少部分西迁南迁, 与当地土著融合,形成羌族、藏族、彝族等。
• 4、各民族文化交流中的面条、饺子和筷子
面条和饺子都是中国人的“国食”,这是世所公认的。 元代见于文献记载的“挂面”,是传统手擀面条的精 制和方便品种。它不仅是汉族人,也是蒙古族等许多 少数民族长期视为方面可口的美馔。西北地区维吾尔、 回、哈萨克、柯尔克孜、塔吉克、乌兹别克等许多民 族习尚的“拉条子”,同样是面条的一种形态,而且 是最传统的一种形态,是“水引面”的前期形态。饺 子是从最初的馄饨形态中演变独立出来的,而今馄饨 更流行于南方,饺子更流行于北方,并且饺子在各民 族的普及率来说要更高。
• 藏语中许多有关食生活食文化的概念至今保留着最初 传播的痕迹。比如白菜、葱、土豆、饼、包子、点心、 挂面等也都是汉语借词或同音。藏语称萝卜为“喇 夫”,显系来自萝卜的古称“莱菔”。这些无疑是汉 藏饮食文化交流的生动而富启示意义的历史记录。西 藏地区积久形成习惯不食蔬菜,因为在他们的观念里 蔬菜是与牧草相同的东西,都是牲畜的饲料而不应当 是人的食料,但是改革开放以来,藏民的饮食思想也 随之发生了巨变,拉萨市场上出现了大量的时令蔬菜, 藏民们搞起了塑料大棚,种植大量内地蔬菜,如茄子、 辣椒、黄瓜、番茄等以及苹果、香蕉、橘子、葡萄等 时令水果也逐渐成了越来越多藏民食生活中的好尚之 物。许多藏民还学会了擀面条、揪面片、包饺子、烙 馍馍等烹调技法。这种和平状态下潜移默化式的交流 在历史上通常是很缓慢的。历史上各民族间饮食文化 的交流除了和平条件下那种零星渐进、潜移默化的方 式之外,特殊情况下短期内大批移民的方式则具有特 别重要的意义。
中华民族共同体下的饮食文化交流
• 1、食物原料与食品品种的互通有无 “北麦南稻”格局是由于自然生态和经济地理等因素决定的, 但从今天的粮食作物品种分布状态来说,其本身就是不断 演变的历史性结果,相对稳定的,但不可能是最终的,并 还将持续地演变下去。以东北为例,水稻的推广不能不感 谢来自朝鲜半岛的朝鲜族,正是自14世纪至20世纪中叶以 来陆续自朝鲜半岛进入东北地区的朝鲜族民众,以他们的 水稻生产技术与饮食习惯对东北地区稻作文化的普及提高, 甚至对整个东北地区的饮食文化发展都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并留下了深远的意义。20世纪中叶以来,主要是80年代以 来,稻米已经成为东北地区广大城镇居民第一位的主食料, 农村主食稻米比重也有了很大提高。不仅如此,东北大米 还以其白、晶、香、糯、韧、甜、润、实等优异品质在今 天全国各省区城镇米市上享有美誉。还有朝鲜族泡菜不仅 成为东北民众喜欢的风味食品,而且在全国也风靡开来。
• 文成公主在西藏生活了40年,其后百年,唐朝使节进 藏后发现内地名茶几乎无所不有,吐鲁番之盛和汉藏 食文化交流规模堪称壮观。由于文成公主和松赞干布 婚姻的作用,包括饮食文化在内的汉藏文化交流进入 了传奇性辉煌发展时期,至今令史学家惊羡、世人乐 道。应他们之请,唐朝还将旋转磨、酿酒工匠等大量 饮食器具和大批技工派进了西藏。 • 藏族饮茶之习便是内地传去的,并在藏族发展成了具 有独特魅力的茶饮文化。藏人可以一天不吃饭,但是 不可一天不喝茶。嗜茶之重、尚茶情结远在大多数汉 人之上。茶中调入牛奶谓之“茶”,否则称为“清 茶”。清茶的饮法是唐代中叶以前内地的风格:先用 石臼将茶叶捣碎,要放入适量的盐或草果、姜皮、花 椒等调料。藏民有一句俗语:“茶里无盐水一般。” 这正是陆羽等人清饮法革新之前内地的方法。
中外饮食文化交流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1、丝绸之路上的饮食文化交流
丝绸之路是中外也是世界交通史上最壮观、最富诗意,并具 永久魅力的主题。它的开辟使亚欧大陆上生活着的人们于公 元前拉起手来,并且从此联系不绝,从根本上改变了既往人 类文明发展的走向。其中决定意义的事件就是张骞饱经磨砺 的历时11年的西域之行。后,中国丝绸从这里源源流向埃及、 希腊和罗马等国,于是“丝绸之路”得名。西方的葡萄、石 榴、胡瓜(黄瓜)、胡豆(蚕豆)、胡桃(新鲜核桃)、药 物等随同汉朝使者归来;域外饮食文化持有者的饮食习尚、 心理与观念也络绎来到中国,而等他们回国时则又是汉文化 的传播者。汉武帝奉行隆礼来远政策,恢宏大度、精细周到, 达到历史极值。“乃悉从外国客,大都多人则过之,散财帛 以赏赐,厚具以饶给之,以览示汉富厚焉。”他还在外国客 出入和本国使节往返的汉朝辖区的边塞实行军垦屯粮,以提 供所需。
• 著名的西瓜原产非洲,它就 是从丝绸之路进入中国,并 首先在黄河流域以北种植开 来。金人元好问曾记录奇闻 异事说:“临晋上排乔英家 业农,种瓜三二顷。英种出 西瓜一窠[kē] ,广亩二分, 结实一千二三百颗。他日耕 地,瓜根如大椽[chuán] (木条)。辛亥年(1251 年),定襄士人樊顺之亲 见。”考古证明西瓜实际上 进入中国的时间比文字记载 要早得多。现陈列于陕西历 史博物馆之西安东郊田家湾 出土的唐代“三彩西瓜”可 为力证。
是一种文明现象,当然这种不文明现象并不仅属于 中国,而且中国文化或饮食文化中的不文明也并不 止于吸烟一项。烟草于16世纪传入我国,主要线路 有三:一是由菲律宾入台湾、进福建,再传于其他 省区,约在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二是由日本 传入朝鲜,再传至其他省区,约在(1616);三是 由印尼或越南传入广东,再及其他省区,约在 (1620)。当然也不排除其他路线,但是台湾高山 族、东北满族无疑是最重要的传递中介。东北俗语 所说的“十八岁姑娘叼烟袋”指的是满族人的习俗。 北方的旱烟、水烟、鼻烟,南方各少数民族则是口 嚼烟、竹筒烟,20世纪以来的机制卷烟已经是主流。
• 3、从茶、豆腐、烟草看中国历史上各民族间的 饮食文化交流
文字记载,饮茶之风始于中国西南,距今2000多年 前的事,饮茶显然是少数民族的发明。秦汉以后,饮茶 之习和茶树之植便沿长江而下渐被中土大地,继而北上 进入黄河流域。当然自南朝开始,江南茶叶便可直接北 上以给长安、洛阳权贵阶级每日之需了。15世纪初的郑 和(回族)下西洋,还将茶籽传去了台湾,开辟了台湾 茶区。 豆腐如同茶一样也是中国人的发明,今天几乎所有 中华民族成员都没有不吃豆腐的。茶称为“国饮”,黄 酒称“国酒”,豆腐则称“国菜”,此说毫不过分。除 了汉族人吃的北豆腐、南豆腐,近些年来时兴的“内脂 豆腐”、干豆腐及各类豆腐加工制品同样为各民族所喜 爱。如满族冻豆腐;回族“九碗三行”传统宴式的基本 原理之一;白族“泥鳅钻豆腐”;布依族人以猪血与豆 腐搅拌成团熏烤成风味血豆腐,水族红白之事不可缺少 豆腐,彝族人更以豆腐为常食。烟草吸食自然不能认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