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课题准备阶段工作小结

课题准备阶段工作小结

课题准备阶段工作小结半命题作文,如同在蓝天里放风筝,限制性与开放性兼具。

因为这种题型指定了某些词语,有较大的限制性;同时又留有一半空间让考生自由发挥,具有一定的开放性。

现将半命题作文准备阶段工作总结如下:半命题作文题型特点是:一半已经给定,一半尚需补充,给定的预示着限制,待定的意味着开放。

作为一种常见的作文命题形式,半命题作文既有材料作文、话题作文的开放性和灵活性,又有命题作文的严肃性和限制性,因而越来越受到命题者的青睐。

综观2008年中考,单独选用半命题题型的考区约占10%;另外,我收集的52道选题作文中,采用半命题题型作为备选考题的考区有29个。

这些数据,充分反映了半命题作文的重要地位。

(1)题型解码半命题作文在试卷上出现的情形有两种:一种是单独出现,约占三分之二;另一种是在选题作文中出现,约占三分之一。

从命题形式上看又可分为两种:有提示语的半命题作文,与材料作文、话题作文相像;无提示语的半命题作文,距全命题作文较近。

2007年以来半命题作文最显著的变化是有些考区在待补充的部分,题目给出选择提示,且作了限制:必须选填提示中的一个词。

还有少数考区出现了给材料半命题作文和要求写读后感的半命题作文。

这就增大了限制的力度,这些新情况可能会成为未来半命题题型的走向,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根据要求补全题目的位置,半命题作文可分为四种:一是前空式,即要填的文字在题目的前半部分;二是中空式,即要填的文字在题目的中间部分;三是后空式,即要填的文字在题目的后半部分;四是前后空式,即要填的文字出现在题目的两端。

有专家分析,2008年半命题作文表现出三大特点:一是提示语更加明确,命题者巧妙借鉴材料作文、话题作文的长处,把“材料+题目”和“题目+要求”的合理形式引入半命题作文,出现了题型不同、思路却一脉相承的命题新特点,预计这种趋势在2009年将继续保持;二是内容有所扩展,考题由过去的以自我为主的写作内容,逐渐向社会、文化、人生等延伸;三是限制逐渐增强,很多考区改变在横线上自主补题的做法,要求考生在提供的几个词语中任选一个作文,命题形式更趋公平合理。

(2)命题揭秘2008年全国中考作文试题的内容和水平考查主要表现在增强了对“人”自身的思考与理解,内容上大体能够分为四大水平考查:“注重社会与生活”、“注重自我与成长”、“注重人生与思考”、“注重审美与情感”。

①注重社会与生活。

收集的52道作文题,以注重社会与生活为主流,顺应了新课标的要求,持续引导广大青少年关心自我成长的环境和生活中的变化,并且积极投身到火热的现实生活中去。

命题者力求结合考生的生活实际,让每位考生都有事可写,有话可说,有情可抒。

比如:四川泸州的“当_____来临”、河北唐山“那一刻,我们_____”。

显然与本年度重大事情有联系。

②注重自我与成长。

注重以考生生活经历、成长历程为出发点,引导学生注重自我、感悟自我、思考自我,是中考作文命题的又一走向。

比如:山东威海的“______的肩膀”、湖南郴州的“______使我(们)______”、安徽省的“我在_____得到快乐”等,都把考查的目光投向了考生自我及成长的体验。

③注重人生与思考。

注重人生,突出人生思考和人文关怀,注重学生的发展,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全的人格,准确引导学生健康成长,这个点在2008年中考作文命题中体现得非常突出。

比如:四川成都的“震撼心灵的______”、江西的“有时,我也想______”等。

④注重审美与情感。

写作最能体现一个人的综合素质。

在全国各地的中考作文试题中,不乏注重文化积累与文化素养、审美情趣与情感体验的题目。

这些作文题表明,命题者试图借以引导考生提升自身文化素质和审美情趣。

比如:北京密云的“传递______”、天津的“______,你好!”等。

(3)审题时应注意的问题(1)拟题支招文题,乃一篇文章之眼目。

好文章,不但要有慧心,还要有一双明眸。

在半命题作文的拟题中,如何打造一双诗意盎然的明眸,达到一笑惊宫闱的效果呢?①审清题旨,找诗意触点。

审题,就是要辨别题目在哪里限制、在哪里开放。

开放之处就是诗意的触发之点,只有找到了这个点,才能有的放矢,拟出靓题。

有些题的限制性极强,如“______,想说爱你容易”,第一空只能填“想说”的对象,第二空也只能填“很”、“不”等副词,像这样限制性极强的半命题,只能在内容或体裁上去下工夫。

有些半命题看似限制性强,其实是很开放的,如“如果感到______,你就______”,乍一看,可填的无非是“快乐”、“拍拍手”、“痛苦”、“哭出来”之类,仔细审视一下,你就会发现第二空是能够挖掘的出彩点,如“如果感到快乐,你就撷一路落英”。

而有些题,仅仅在句式上给出了限制,选材、立意的自由度很高,如“最爱______”、“______我______”如果遇到这样的题,就能够尽情发挥。

②匠心独运,采诗意文眼。

以下面这道作文题为例吧:“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

”过去的日子去得那么匆匆,现在的日子如指间滑落的轻纱,在这如烟似雾的日子里,你体验着成长的快乐与烦忧,释放着青春的朝气与才情,思索着人生的梦想与遭际……请你选择一段刻骨铭心的日子.以“在______的日子里”为题,写一篇很多于600字的作文,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可借鉴古诗词。

我们平时在课文中所学的古诗词都堪称经典,借鉴古诗词既能使文题文采斐然,又能显示出良好的语文素养。

如“在浅草弄春的日子里”(《钱塘湖春行》)、“在情满秋池的日子里”(《夜雨寄北》)、“在暗香盈袖的日子里”(《醉花阴》)、“在举杯邀月的日子里”(《月下独酌》)等等。

可借鉴精妙的歌词。

有些歌词是词作名家的杰作,借鉴他们的作品,不但事半功倍,而且能拉近与读者的距离。

如从《明天会更好》中我们能够“借”得这样一些题目:“在记忆风干的日子里”、“在心灵被敲醒的日子里”。

从《菊花台》中能够得到这样一些题目:“在夜凝成霜的日子里”、“在笑容泛黄的日子里”等等。

其实还能够借鉴公益广告、书名、影视剧名、经典台词等等。

可虚实相生。

如“重重的赞美把嫩嫩的花蕾压得在春寒中瑟瑟发抖,柔柔的和风把深深的期待幻化成神话中的玫瑰迷雾”,本是虚化的“赞美”、“期待”,却因“重重”、“玫瑰迷雾”而变得形象可感,这样化虚为实,使语言美不胜收。

拟题若能变虚为实,题目一定诗意盎然。

如“在梦想拔节的日子里”、“在心灵久旱的日子里”、“在乘梦飞翔的日子里”等。

可拟人。

“而海呢……欣然地溅跃起来……开了灿然万朵的银花”(《说几句爱海的孩子气的话》),使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海的生动活泼。

拟题时,也可用拟人的手法将题目拟得意趣动人。

如“在阳光偷懒的日子里”、“在风歌云舞的日子里”等等。

可提出一个象征体。

“蚕食桑,而所吐者丝也,非桑也。

”拟题也像蚕吐丝那样,要善于思考,从内容中提炼出一个传神的象征体,并把它拟到题目中去。

如同样以汶川大地震为素材,颂扬坚韧不拔的民族精神,有的同学将题目拟为“在地震的日子里”或“在地动山摇的日子里”。

这样的题目比较直白,而有的同学却能找到一个象征体来拟题。

如“在红旗飘扬的日子里”,这红旗既是北川中学傲然不倒的国旗,也是团结、坚韧的民族魂的象征。

③用心推敲,炼精妙文题。

半命题作文的拟题,要特别重视检查。

一是检查通顺不通顺,主要看语言是否连贯,文理是否通达。

有的同学为了题目的标新立异,不惜题文不对,这就本末倒置了。

二是检查精彩不精彩,但要特别注意:不能以词害意,题与文要圆融和谐。

课题准备阶段工作小结纵观近年各地中考作文题,不难发现半命题作文在各省市中考题中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

可见,作为一种传统的命题形式,在话题作文、选题作文备受推崇的今天,半命题作文不但没有被人们冷落,反而呈上升趋势,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

从历年的评卷中发现,很多考生在半命题作文的审题上出现失误,不能准确填补题目。

那么,如何填补半命题作文的标题呢?下面,就课题准备阶段工作总结如下:。

一、填题,要充分吸取题中的隐含信息。

半命式作文题,题面不长,其间还有空白,呈残缺式。

但就是在这残缺短小的题面中,却隐含着很多的有用信息。

命题者通过题面中的某个字词或字词之间的某种关系,向考生:①暗示一定的类,即文章的体裁及表达属类,是记叙文、议论文,抑或说明文。

细而分之,是记人还是记事;是叙事为主,还是抒情为主;是缘事说理,还是以理带事,等等。

②敲定一定的质,即文题点示考生应表达怎样的旨意,抒发何种感情,形成哪种走向的文面氛围。

③框定一定的量,即对出现在笔下的这个篇作文中的人与事、情与理、时与空的量,作出某种限定:或一人或多人,或一事或数事,或一理或数理,或瞬间或久远,或局狭或广扩,等等。

④标示一定的载体。

文以载道,具体到一篇半命题作文,文章的旨意凭借何种具体的人、事、时、空,加以显现?这种载道的载体是题目中既定的,还是由学生自定的?对此种种,在半命题的题面中都有所点示。

审视《我这个……迷》,题面中的“我”、“迷”两词前后缀连,表明是记人叙事的记叙文。

题中的迷,其含义是对某种事物、活动、景物特别感兴趣,全身心投入,达到如醉如痴的迷恋水准,无疑暗点了文旨。

题首的人称词“我”,表明文章的“量”局限于特定的一个人——“我”,局限于“我”的一种兴趣爱好。

至于这种如醉如痴迷恋的对象——载体,题目有意空缺,留给学生自主定夺,填之而出。

再揣摩文题《……之风不可长》,隐含信息,次第抽出:类:“不可长”一语,对社会上的某种风气作出一个明确的否定判断,表明一种决绝的态度,行文必然议论说理,当属议论文。

质:“……之风不可长”,分明是抨击、批判不正之风,伸张正义,击浊扬清,此及本文宏旨。

量:“之风”是偏正短语的后肢,前面填充后,自然形成不正之风、邪恶之风中的一种。

载体:用空格隐去,由学生自揣自定,学生大可从“我”出发,为我所用。

二、填题,要与命题要求暗合神契。

命题者总是从教学大纲出发,紧扣教材,巧拟半命文题,从一个角度去测试学生的理解水平、表达水平、应变水平。

面对半命文题,我们必须整体揣摩出命题者的意图,以利准确定向下笔。

知己知彼(命题者),方能百写不殆。

《在……面前》是前几年湖北省的中考题,稍一端详,可知文题是一表示态势的介宾短语。

为何以态度命题?最终目的是什么?让思绪驰骋,不难看出,命题者设计这个带空白的文题,其初衷是要学生自我营造一种环境、态势,造成特定的氛围,让生活中某一人(或数人)置于其间,述其言,叙其行,从而显示人物的某种精神、气质。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这种环境和态势,可能是有形的,如金钱、鲜花;也可能是无形的,如威胁、困难;可能是惬意的,如奖状、成功;也可能是恶劣的,如挫折、歹徒。

运思到这个水准,就不难通过填充题,设置一个恰当的对立物、映衬面,为构思中的人事创下典型的环境,从而有力刻画人物形象,凸现文旨意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