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与我的大学数学

我与我的大学数学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2015—2016学年第 1 学期)
普本经济学专业2013级经济学班
《经管数学》课程考核
学号1390402020姓名侯智涵成绩
阅卷人
论文题目:我与我的大学数学
数学从小就是我喜欢的一门课程,由于有兴趣,因此从小学到大学,我都将数学视为我的优势科目。

虽说是我的优势科目,但在众人之中却不是拔尖的,因为我到高中发现学习数学9分勤奋,1分天赋,可能我就是差那一分天赋吧。

在我的记忆中我数学的巅峰是高四的一次全市模拟测验中考了年级第一,全区第三。

我对数学的热情一直保持到了大学一年级末,伴随着大学二年级的开始,我的数学人生进入了尾声。

刚进大学时懵懵懂懂,什么都不懂,当时想的就是丰富一下自己的课余活动,同时把自己的学习搞好,也没什么考研,考公务员,出国什么的目标。

因为当时压根就没有这种意识,认为那是大学快结束的事情,现在才刚开始,不必去想那些,现在看来,这些事确实是得从一开始就要筹划的。

刚开始一个月,学习习惯仍然保持高中的习惯,每天晚上都要去图书馆或者自习室预习第二天的课程,在室友以及班里同学眼里我就是我们班的超级学霸。

现在对当时预习微积分的情景还记忆犹新,当时对一个极限的定义都反复读了很久,揣摩,但最终还是没能理解。

结果第二天老师课堂上随便说一下,我便轻松的理解了,此时心里的成就感不减高中作出一道难题时的成就感。

在随后的几个月,我的学习态度越来越松懈,在最后期末就差不多接近不学了。

期末考试寝室好几个文科生都在口头上表示自己很慌张微积分考试,总是说上课听不懂,微积分很梦幻什么的。

在我眼里有着中学的基础和开学时打下的基础根本没把期末考试放在眼里。

于是期末复习也就把课后题做了,并没有做什么课外强化题。

印象中考试85%的题都是会的,做起来自然还是蛮顺畅的。

考完之后感觉整个人都热了,这种感觉还是蛮爽的,回寝室的路上还跟室友对答案来着,和高中考试如出一辙。

对完答案还和室友争论了一下计算题第二题来着,他们说K=1,我记得很清楚的是那是一道课后原题,我当时是照着解析做了一遍,最终K好像是得一个带有字母常数比较复杂的复合指数。

我冲着这份自信还发了一条朋友圈,那条朋友圈就成了最后一条关于我学习的朋友圈了。

假期的时候我有事没事上教务系统,盼着微积分成绩。

结果盼来的分数并不是我预计的分数,心里有点小失落。

等到开学,我不禁问起寝室那几个所谓的文科生微积分成绩,结果是他们的分数都比我高。

反思了之后,学习是容不得一点马虎,即使不擅长,努力就会有效果。

当时心里想着的是考完跟他们一脸自信的
说自己的答案的事,真是实力打脸了。

我寝室隔壁有一个特别有趣的同学,他一上数学课就叫头疼,总说自己是文科生完全听不懂啊什么的,说课堂内容太难而且老师口音奇葩(张奎老师),自己大二无论如何都要转专业。

但转专业也要把现学的科目成绩拿到优才能转,他还真是在课下自学微积分,在大一的两次期末考试中成绩都上了90分。

我就对他说,你看你数学成绩也不错,干嘛非要转,你又不是学不好数学。

他就很激动的说,我就是对数学没兴趣,感觉算起来烦,就想学一个没有数学的专业。

最终他还是转到了公管系去了,如他愿到了一个没有数学的专业。

现在想来,他可以专心去学一个自己这么反感的东西,跟我这种按着自己兴趣来的人来比,确实要成熟许多。

但对数学的兴趣还是被懒惰打败了。

张奎老师讲到拉格朗日中值定理那一章的时候,是我放弃课堂的时候。

期末考试都是我临时突袭,背背公式,强行套公式考过的,微积分2的成绩我就压根没关心了。

大二上学期来,换了一个数学老师和教室,加上上学期的惰性已养成,导致我线性代数课一学期就没去过几次,自然线性代数是一点都不会了。

线性代数下学期要进行第二次补考了,寒假就要在家自学线代了,争取下学期开学能把线代考过了吧。

然而大二下学期的概率论是我吃中学的老本加上期末突袭,强行通过了期末的考试。

期末学委让我们选大三的课时,我一开始是很纠结的,要不要选经管数学,自己的数学都已经荒废这么久了,选了到时候能过吗,心里想的就是这个问题。

后来听上一届的学长学姐们说,这门课学分高,而且好过,基本上是必选的,于是就听从了学长学姐们的建议,选了这门课。

这门课的第一节课,老师您就把我们分成两类了,考研和混学分,我自然知道自己是属于混学分的那一圈的了。

所以按着老师您的要求不缺课,不影响课堂,最后期末乖乖拿题做,就可以拿学分走人了。

可能正如老师所言,这可能就是我数学人生的尽头了,我想说数学人生以码公式结尾也不错,这两天我码那6道题真的是快崩溃了。

以前还真没想到在电脑上码数学公式原来这么繁琐,在码那些公式的时候心里不禁佩服做数学的研究的人。

果然数学只能是心中的一个美好的愿望了,并不能成为我现实生活的一部分。

高中毕业选大学专业的时候我曾经想过学数学专业,以后当一个数学老师,但那只是过去一个想法罢了。

当时我根据我的分数,认定的是要学经济学,之所以有这个想法,大部分原因也是因为数学,因为我认为经济学肯定
要用到很多数学的知识。

果不其然,来到大学的第一节专业课,老师便说,“优秀的经济学家都是数学出身的”。

当时还兴奋不已,励志要学好数学。

现在看来只是一个笑话罢了。

对于老师您的课程我没有什么好的建议,对于混学分的我没有怎么听过您的课,并不能作出多么实质性的评价,不过您这种授课目的明确并且加以实施的做法对于我来说是十分乐意接受的。

最后,谢谢老师您陪我走完数学人生的最后一段路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