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当代中国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吸收和借鉴已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本文以文化全球化为切入点,从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交流与会通的现状出发,了解当代中国文化的现状,分析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差异,通过差异分析,寻找出当代中国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借鉴与吸收,并总结经验教训,针对当代中国文化的发展尽可能提出具有合理性、可行性的建议。
本文分析了当代中国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吸收和借鉴对当代中国文化在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更好的发展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1]毋庸置疑,文化问题是人类发展过程中如影随形的现象,在全球化时代,文化全球化作为全球化更深层次和更重要的一个方面一、引言当今时代是文化作用日益彰显的时代。
随着冷战的结束,两级格局的瓦解,尤其是全球化进程的加剧,和平与发展已成为全世界人民的共同呼声。
在此背景下,文化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
知识分子在近现代救亡图存的路径中,在西方“现代化范式”的参照下建构的结果。
比如:逐渐在大学中实现的专业式学科结构,比如我们现在在政治学、经济学、法学和社会学等研究范式、研究方法方面对西方社会科学的借鉴与吸收。
[2]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塞缪尔·亨廷顿提出“文明冲突论”,指出文化方面的差异将成为人类分歧和冲突的主要原因,主宰全球国际关系的将是“文明的冲突”。
美国政治学家约瑟夫·奈和汉斯·摩根索曾把文化作为一种有别于政治。
军事力量的新的力量来看待,他们称文化力量是一种“软实力”(soft power)当今世界,文化的力量是不容忽视的,文化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方面。
国家间国力的差异不仅仅表现在政治军事实力方面,也表现在文化软实力方面。
正因如此,各个国家、民族都非常注重本国本民族的文化建设,以提升自己在国际社会的地位。
胡锦涛总书记也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全面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分析中国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吸收与借鉴就显得很有必要了,不仅可以帮我们更深刻的认识当代中国文化,更有助于寻找一条适合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道路二、文献回顾(一)相关概念界定文化:当代世界关于文化的定义,据统计已有260余种。
1871年,英国人类学家泰勒在其《原始文化》一书中对文化做了系统阐释,他提出“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意义来说,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
”3.大众文化[3]美国文化学者克罗伯和克拉克洪于1952年发表了《文化的概念》,对当时西搜集到的160多个关于文化的定义做了梳理与辨析。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他们的概括:“文化由外层和内层的行为模式构成;这种行为模式通过象征符号而获致和传递;文化代表了人类群体的显着成就,包括它们在人造器物中的体现;文化的核心部分是传统的(即历史地获得和选择的)观念,尤其是它们所带的价值。
文化体系一方面可以看做是行为的产物,另一方面则是进一步的行为的决定因素。
”一般来说,人们对文化的理解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主张文化是涵盖人类所有文明成果的大文化观。
穆勒米埃尔、维拉斯(美国文化人类学家)、拉夫尔·林顿、我国文化学家梁漱溟、着名学者钱穆等均持这种观点。
第二个层次主张文化应主要指人类精神文化方面的创造性成果,而不包括物质生产及其器物性、实体性成果。
前述英国文化学家泰勒的定义就倾向于文化的精神方面的界说。
第三个层次的文化概念大大缩小了文化的范围,它沿袭了传统和现实生活中人们对文化的直观理解,即将文化理解为以文学、艺术、音乐、戏剧等为主的艺术文化。
本文中所谈及的文化第一层次的文化概念。
文化全球化:是指在“融合”与“互异”的同时作用下,世界上的一切文化以各种方式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
大众文化是一种工业文明、市场背景下的由传媒推销的潮流文化,以商品形式出现的消费文化。
大众文化是传媒发展后的产物,具有娱乐性的本质。
(二)[4]全球化文化不是某一种文化(美国文化或中国文化)的垄断,也不是指世界上的主要文化(“儒家文化”、“西方文化”),而是包括一切文化的整合体;是一种动态的文化形态,主要表现为世界范围内各个文化群体间思想、意识形态的相互融通。
文献综述文化是全球化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全球化研究的重心发生了向文化领域的转移。
国外的学者对文化全球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2个方面,一个是从意识形态入手,推衍出自由主义价值观的全球性胜利及西方文化的强势地位,强调文化全球化的统一性、同质性方面;另一个则是从现代世界的文明冲突入手,突出文化全球化的异质性。
排他性方面,隐含了强烈的意识形态意味。
而国内学者则就“经济全球化与中国文化走向”、“全球化过程中的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全球化语境中的文化、文学与人”、“全球化语境与民族文化、文学的前景”、“全球化对文化发展的影响”、“全球化与民族文化的出路”、“中国文化在全球化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和出路”、“全球化与大众文化”、“全球化语境中的中西文化对话”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我们的现代化不仅面临着中国文化的变革,也面临着世界文化的变革,如何重整中国文化,使之与世界文化接轨,成为国人关注的焦点之一。
多数学者的或者研究中西文化的交流与冲突,或者研究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对于近代中国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借鉴与吸收鲜少有系统化研究,分析把握全球化进程中,中国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借鉴与吸收,对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有重大意义,故本文的论述有其存在的必要性。
三、物一无文同则不济----中西文化的差异(一)三元会通的中国文化今天的中国当代文化,是由中国传统文化、马列主义文化与西方文化三元汇一、浑然一体的交融会通型文化。
在这一交融会通型文化内部,各部分构成又各具特点。
中国古代文化传统依附于血缘人伦的观念形态和日用不察的民俗民风,通过本土语言传递的文化脉络,在文化整体中保持了一种漫漶而又深邃的文化特征。
而马列主义在一个世纪的输入与发展中,已成长为中国文化的一种十分深厚的当代传统。
作为一种从西方发端的文化,它已在与中国社会的具体实践的结合中,与我国当代制度文化建立了根本性联系,通过数代人的传承,发展成为强有力的文化基石,并以上升为主导性意识形态文化,多年来全面、深刻的影响着一代代知识分子和广大人民群众。
而西方文化(主要是近代以来的科学技术及现代性理论),在中国现代化实践,特别是物质文化实践中居于重要地位。
在当代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格局中,它已迅速渗透并改变着中国当代文化的性质。
从理论形态上,它也仍然是当代知识理论界的重要思想资源之一。
20世纪90年代以来,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传统文化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下,我国的大众文化开始较迅速的发展起来,好莱坞电影,英文歌曲,美剧,圣诞节、万圣节、情人节等各色各样的西方特色节日,以及麦当劳、肯德基等快餐文化,大街小巷,西方文化对我们的影响不言自明;购物将就环境、就餐追求品味,服装紧贴时尚,这些都是我们看在眼里的变化。
(二)[5]中国当代三元会通的文化传统是中国基于当代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对古代和西方进行选择吸纳,进而融合重铸的过程。
它即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中体,也不再是原本意义上的西体了。
因此,三种传统基于中国当代现实的创造性融合,相辅相成又相反相对,相互制约又相互补充,是中国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向。
这种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吸取了中华民族和世界的优秀文化遗产,是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的社会主义新文化。
这种文化主张文化形式、文化流派和学术观点“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同时,这种文化又是对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外来优秀文化成果的选择、吸收、融合与创新。
因而具有鲜明的历史继承性,又具有当代性与开放性。
中西文化的差异1.伦理型与法理型从文化性质来看, 中国文化属于“伦理型”文化; 西方文化属于“法理型”文化。
其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 在文化与社会的关系方面,中国文化以德治为主、法治为辅, 主要通过教化来解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 通过权威和权力来维护社会秩序; 西方文化以法治为主,德治为辅, 主张通过建立严密的法律来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通过建立各种制度和规范来维护社会秩序。
其二, 在文化与个人的关系方面,即在培养什么样人的方面, 中国文化主张“道德自律”,以培养有善良、本分、厚道的人或好人为基本目的。
注重教化,重心性修养, 通过压抑个性、私欲来规范行为,通过教化、修养来提升人的自律意识; 重树立典型作为学习的榜样, 以典型人物的意识和行为约束自己。
西方文化主张“制度化自律”,以培养一个守法的公民为基本目的。
西方文化重法制建设, 从制度上规范人们的行为和意识。
在人才选拔方式和目标方面,中国人一是重德, 重“完人”, “德”是选才的重要标准;二是重举荐;西方是重才, 不求“完人”, 重竞争, 崇拜强者。
在人生目的上, 中国文化强调如何“做人”和“处世”,西方文化强调如何“做事”。
其三, 在文化与自然关系方面,中国文化相对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而西方文化则强调对自然的征服与改造,以求得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
中国文化是“成人之性”, 而西方文化是“成物之性”2.内向型与外向型从文化性格来看, 中国文化属于内向型文化, 西方文化属于外向型文化。
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其一, 从动和静的角度来看:中国文明是静的文明,求稳定, 求平安,追求社会的均衡与和谐, 时时处处强调稳定。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在, 都强调在稳定中求发展;西方文明是动的文明, 崇尚变化, 不断进取, 永远不满足于现状, 在变动中求发展。
其二, 在对外关系方面, 中国爱好和平, 不喜欢战争, 不太重视外部环境,主要通过内部控制来维护国内的稳定与安全;以防守为主, 主张后发制人。
西方文化的进取性和扩张四、结语[6]性很强, 重视外部环境对自身安全的影响, 通过扩张来保障国家的安全,主张先发制人, 事事争取主动, 强调把对手消灭在萌芽状态。
陈独秀也曾说:“西洋民族以战争为本位, 东洋民族以安息为本位。
”其三, 从个人性格来看, 中国人柔性性格,灵活性较强,主张谦虚谨慎,温和平静,庄重老成。
西方人是刚性性格, 进取心、自信心强,时时处处以自己为中心。
3.“执两用中”型和“两极分立”型中国传统文化重和谐与统一,也就是《中庸》中说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或“执两用中”,这种思维模式使中国人的思想、生活、政治、艺术等都特别强调和谐互补,给中国人带来了人与物、人与自然交融的和谐的境界。
而西方文化则比较重视分别与对抗,即两极分立,这种思维模式,使西方传统强调天人二分,人作为认识的主体站在世界之外研究世界,研究客气,探寻自然界的奥秘,所以重认识、重自然科学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