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河北省兴隆县高三语文4月统一练习试卷

河北省兴隆县高三语文4月统一练习试卷

河北省兴隆县高三语文4月统一练习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27分)1. (13分) (2018高三下·陆川开学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垃圾的总量也在不断加大,部分城市在市郊露天堆放垃圾,对天气、土壤、水的环境造成污染。

大量餐厨垃圾与其他垃圾混合填埋或焚烧,产生有毒物质,威胁着居民健康,这种现象正在向农村地区漫延。

垃圾分类作为垃圾处理的前端环节,其作用早已得到世界的公认,分类收集不仅能大幅度减少垃圾给环境带来的污染,节约垃圾无害化处理费用,更能使资源得到重复利用,有人将垃圾称为“放错了地方的资源”,据保守估计,我国城市每年丢弃的可回收垃圾价值在300亿元左右。

但我国的垃圾分类工作一直难以有效推进,相关调查显示,约四分之一的受访者认为垃圾分类效果不明显或完全没有效果。

(摘编自《垃圾变资源!这不是魔法,而是垃圾分类》,2017年4月5日新华网)材料二:笔者所在的小区,居民楼前三个垃圾桶分别标示出应放置可回收物、其他垃圾和餐厨垃圾。

可是大多数居民还是把垃圾混杂在一起,一扔了之。

问及原因时,有人说:“我辛辛苦苦分了类,环卫车辆却混在一起运走了,分类还有什么意义?”这种现象可以说是屡见不鲜,垃圾分类处理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括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各个环节必须配套衔接,才能高效运行。

分类投放是居民的责任,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是政府的责任。

分类投放的参与率和准确率较低,会影响垃圾分类制度的实施效果;而分类的目标和途径不十分清晰,后端分类处理不到位、不完善,又影响前端居民分类的积极性。

前不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改委、住建部《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给出了我国推进垃圾分类的总体路线图。

但是,这一方案即使再科学合理,如果缺乏全民动员、全民参与,也难以由蓝图变为现实。

我们应当认识到,生活垃圾虽然有资源属性,但污染属性更不可忽视。

不按要求扔垃圾,并不只是“把资源放错了地方”而已,实际上,那就是随意丢弃污染物、危害环境的行为。

垃圾分类是我们作为“污染者”的基本责任,责无旁贷。

当然,各地政府同样不能以“居民没有分类”“缺乏资金”等理由拖延、观望,应当落实政府主体责任,坚持政府主导,根据本地特点,做好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设施体系建设,同时制定完善的惩罚和奖励的政策措施。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持续推进、国民素质的提升和垃圾处理设施的进步,普遍推行垃圾分类制度的条件已经成熟。

重要的是,居民和政府快把自家的“门前雪”打扫干净吧!各负其责,各尽其力,形成合力,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垃圾分类前景可期。

(摘编自刘毅《垃圾分类应自扫门前雪》,2017年5月6日《人民日报》)(1)下列关于民众对垃圾分类认知与实践相关情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 大多数民众都知道垃圾分类的概念,而50.9%的民众“仅了解常见的可回收/不可回收垃圾”。

B . 民众对垃圾分类的认知程度与实践情况大致吻合,基本不了解和从未进行分类的都是少数。

C . 有些居民不是缺乏垃圾分类意识,而是后端分类处理不到位、不完善,挫伤了他们分类的积极性。

D . 居民分类投放的参与率和准确率较低,是我国以往垃圾分类工作难以有效推进的主要原因。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两项是()A . 材料一揭示了垃圾分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并对民众的认知与实践情况作了统计;材料二分析了垃圾分类难以有效推进的原因并提出破解之道。

B . 居民对垃圾分类的认知与实践制约着垃圾分类的实施效果,新闻媒体的宣传报道,有助于形成舆论氛围,增强居民分类投放、分类收集的意识。

C . 生活垃圾既有资源属性,可以回收再利用,但也有污染属性,会对环境造成污染,所谓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这类说法并不准确。

D . 针对一些地方政府常以各种理由对垃圾分类工作拖延、观望的情况,《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制定了完善的惩罚和奖励的政策措施。

E . 《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的发布,明确了我国推进垃圾分类工作的总体规划,具有重要的新闻价值,受到主流媒体的关注。

(3)怎样才能有效推进我国的生活垃圾分类?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2. (14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寻找翠翠祝勇闲坐于草亭,忽的想起翠翠,仿佛想起一个熟识的故人。

天碰巧落着雨。

我们碰巧饮着酒。

雨和酒,碰巧都易于勾起人的愁肠。

碰巧是在酉水边,酉水碰巧和沈从文小说里写的一般模样。

我们碰巧都是沈从文迷。

所有与翠翠有关的事物,碰巧在这个时刻,聚齐。

而翠翠,却只能隔着茫漠的时空同我们说话。

翠翠很远。

翠翠只生长于沈从文三十年代的小说里,穿着图案简单的衣裳。

悠远的日子早已布满了旧电影似的划痕,但她的明眸不会褪色。

沈从文说:“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故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故眸子清明如水晶。

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故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

人又那么乖,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

平时在渡船上遇陌生人对她有所注意时,她便用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生人,作成随时皆可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但明白了面前的人无心机后,就又从从容容地来完成任务了。

”严格来说,翠翠是由所有喜欢翠翠的人集体创作的。

凡是读过《边城》的人,心里都装着一个翠翠。

翠翠是典型的中国式梦境的产物。

她容纳了民间中国对于自然、人性、爱情与生命的本质看法。

或者说,翠翠是河流的另一种形式的存在。

她的每一寸肌肤都是秋露和山雨凝聚成的,所以她才清明秀丽,有着透明的秉性。

她是中国河流的青春写照。

凡是河流可以带我们去的地方,她都可以带我们去。

翠翠就是这样陪着我,在湘西,一路走了好远。

她是无处不在的河水和月光。

我知道她不独属于我,但她总会在我最需要的时候出现。

——这是《边城》以外的翠翠。

沈从文不知道还有这样一个翠翠。

翠翠在《边城》里,在沈从文的设计里,只属于傩送,傩送就一下子成了《边城》外许多人的共同的情敌。

翠翠在水边长大,像朵被一阵偶然的风吹落在山间的野花。

她的父亲母亲很久以前死于一场浓烈的爱情,她却懵懂着,不知情为何物。

翠翠在世俗生活的边缘,旺盛地生长着。

她只能透过城里来的人来打量那个她所未知的世界,但沈从文却将她永远隔绝于世俗世界之外,斩断了她同外部世界可能发生的联系——天保和傩送都拥有“外面的世界”,或许他们中某一个的世界会与翠翠相连,但是天保死了,傩送出走,翠翠仍然守着她的渡口,消磨着她的年华;然而,翠翠的生命出路在哪里呢?在纯净的爱情里吗?爱情像河水一样不可捉摸,像青春一样无常和易逝。

翠翠就这样面对着河流、青春和爱情。

《边城》真正煽情之处,是翠翠的等待。

翠翠的等待就是整部作品的高潮。

也可以说,前面所有的故事,都只是一个交代,翠翠执着而执拗的等待,才是作品的核心。

但是故事恰好就在这里戛然而止了,读者会根据自己的人生取向作出自己的抉择和判断,沈从文一句也没有多写,只有轻描淡写的几句:“到了冬天,那个坍塌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

那个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梦里为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来的年轻人,还不曾回到茶峒来。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会来了,也许明天回来!”美丽的翠翠,就这样将期望抛向未知的远方。

她实在不该在遥遥无期的等待中耗尽自己的一生,她蓬勃健美的生命不该有这样的结局。

也许,在某个“明天”,翠翠会突然看见傩送风尘仆仆的微笑重又出现在岸头,但是我们仍不妨作一个残酷的假设——傩送从此远行,心中装着他的翠翠,梦里想着他的翠翠,走遍天涯,却永不归来。

而翠翠,则同渡口一同老去。

这样,翠翠的一生,因为爱而不完整;另一方面,对爱的忠贞又使她的生命比任何一个人都要完整。

翠翠于是成了沈从文为我们造的一个断臂女神。

然而,这一切即使是梦想,也来得太迟了。

翠翠被时间裹挟着,像傩送一样一去不回头了。

傩送和翠翠分别在时间和空间上远离着我们。

翠翠如蓝印花布一样纯朴的背景,带着湿润的乡下气息,消失在时间深处了。

坐在草亭里想念翠翠,翠翠既远且近。

雨还在下,河面上是一片烟,天气越来越寒凉。

酒还在饮,身子却越来越暖。

野渡无人,视野里有浓有淡。

浓的是水边的青石,怪兽般长满绿毛;淡的是若有若无的远山,以及山脚下的江水。

一幅典型的中国式风景。

遂想起沈从文的一句话:“一切总永远那么静寂,所有的人每个日子都在这种不可开窍的单纯寂寞里过去。

”当然,翠翠也在其中。

想起她的爱,她悠长的等待,想哭。

生活也许早已不那么静寂,在自己的节拍里沉了很久的湘西人在现代的步伐面前也表现出一丝慌乱。

要抵挡香车宝马的诱惑已不那么容易了,尽管它的价值并不超过当年的一座碾坊。

爱情,早已成了休闲中的甜点与快餐,成了一次性消费品。

这个时代里,过路的女学生,即使装扮再奇奇怪怪,行为再不可思议,也不是风景了。

但翠翠是。

可是河流还在。

只要河流还在翠翠就在。

当翠翠在孤独中等待傩送的时候,世间有多少个傩送,踏遍千山,在寻找着翠翠!寻找翠翠,翠翠成了我们这个时代的忧伤。

(选自散文集《凤凰:草鞋下的故乡》,有删改)(1)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A . 本文作者与沈从文一样,都是借翠翠这一文学形象表达对湘西故土的眷恋,对至纯至美的自然、青春、爱情的向往。

文中翠翠的等待,也是作者与沈从文对爱与美的追求与等待。

B . 本文文笔优美,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一幅富于诗情画意的乡城风俗画,表现了自然民风和人性之美,充满了田园牧歌式的情调,富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C . 作者说:“只要河流还在翠翠就在。

”这是因为翠翠是中国河流的青春写照,在她身上有着河流一样透明的清明秀丽的秉性。

D . 文中第二段连用六个“碰巧”,节奏明快,语势连贯,形象地说明“想起翠翠”纯属偶然,但也正因为这一偶然,才触发了作者去“寻找翠翠”。

E . 文中写到“过路的女学生”,是为了与翠翠形成鲜明的对比,含蓄地批评了现代的某些人在现代的步伐面前表现出的慌乱,她们注重外在,流于世俗,失却了纯真。

(2)本文描述了《边城》内外作者心中的翠翠,她们各具怎样的特点?请分别加以简要概括。

(3)理解下面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①翠翠于是成了沈从文为我们造的一个断臂女神。

②坐在草亭里想念翠翠,翠翠既远且近。

(4)文章的结尾说:“寻找翠翠,翠翠成了我们这个时代的忧伤。

”请结合全文,分析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二、文言文阅读 (共2题;共26分)3. (16分) (2019高一下·来宾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铉,字宝鼎,勃海南皮人也。

九岁入学,书《急就篇》,月余便通。

家素贫,常春夏务农,冬乃入学。

年十六,从浮阳李周仁受《毛诗》《尚书》,章武刘子猛受《礼记》,常山房虯受《周官》《仪礼》,渔阳鲜于灵馥受《左氏春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