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法培训
案例一:
梁某与肖某都是80后,于2005年5月相识并相恋,并 于当年6月在梁某家中举办酒席,但未到民政部门办理结
婚登记,只是以夫妻名义共同生活。第二年两人生育一子 梁小某,孩子7个月大时,梁某与肖某就到外地打工,有 时共同回来看望老人和孩子,梁小某一直随梁某父母生活。 梁某与肖某因个性不合,经常为琐事争吵,2007年后,两 人未再共同生活,肖某在杭州务工,而梁某则在武胜,平 时很少联系。2009年1月,肖某在蓬安县购买住房一套, 该房屋登记在肖某名下。2014年2月,由于感情日益恶化, 双方协商分手,梁某要求分割肖某名下的住房,肖某不同 意,梁某遂起诉至法院要求分得一半房产。
背景 最高法的数据显示,2008年全国法院一审受理婚姻家 庭纠纷案件共计128.6万件多,2009年为134.1万件多, 2010年为137.4万件多,呈逐年上升趋势。 案件相对集中地反映出贷款买房、夫妻之间赠与房产、 离婚房产分割等争议较大的问题,而当时对这些问题并没 有比较明确具体的法律规定,在这种情况下2011年8月 《婚姻法司法解释三》应势而生,对相关争议较大的问题 作出了明确的解释。 今天我们就结合《婚姻法》及最新的司法解释对司法 实践中争议较大的相关问题共同探讨学习。
2、夫妻约定财产归各自所有,一方对外所负债务, 证明第三人知道该约定的; 《婚姻法》第十九条:“夫妻对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 的财产约定归各自所有的,夫或妻一方对外所负的债务, 第三人知道该约定的,以夫或妻一方所有的财产清偿。”
(二)夫妻共同债务 1、夫妻共同生活所负的债务,应当共同偿还。 婚姻法解释二》第二十四条:“债权人就婚姻关系存 续期间夫妻一方以个人名义所负债务主张权利的,应当按 照夫妻共同债务处理。但夫妻一方--未婚同居
(一)法律规定演变
1、承认事实婚姻(1984年8月30日以前)
1979年2月最高人民法院在《关于贯彻执行民事政策 法律的意见》中规定:人民法院在审理事实婚姻案件时,
要坚持结婚必须进行登记的规定,不登记是不合法的,要 进行批评教育。处理具体案件要根据党的政策和婚姻法的 有关规定,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解决。双方或一方不 满婚姻法结婚年龄的婚姻纠纷,如未生育子女的,在做好 工作的基础上应解除其非法的婚姻关系;对双方已满婚姻 法结婚年龄的事实婚姻纠纷,应按一般的婚姻案件处理。
根据上述司法解释的相应规定,小杨可以向法院提起 诉讼,由人民法院依据查明的事实及相关的证据依法作出 裁判。
四、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债务的认定
(一)个人债务
1、一方婚前所负债务。《婚姻法司法解释二》滴二 十三条规定:“债权人就一方婚前所负个人债务向债务人 的配偶主张权利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但债权人能够证 明所负债权用于婚后家庭共同生活的除外。
三、婚姻关系存续期间财产认定
(一)个人财产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十八条之规定,下 列财产属于夫妻一方个人财产: 1、一方的婚前财产(根据现行婚姻法的规定,婚前 一方的财产不因双方结婚而转化为夫妻共同财产); 2、一方因身体受到伤害获得的医疗费、残疾人生活 补助费等费用; 3、遗赠或赠与合同中确定只归夫或妻一方的财产 (如婚前父母出资为子女买房且登记在子女一方名下的, 视为父母对子女一方的赠与) 4、一方专用的生活用品(一方的服装、饰物等个人生 活用品); 5、其他应当归一方的财产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 干问题的解释(三)第四条的规定:婚姻关系存续期间, 夫妻一方请求分割共同财产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但有 下列重大理由且不损害债权人利益的除外: (一)一方有隐匿、转移、变卖、毁损、挥霍夫妻共同 财产或者伪造夫妻共同债务等严重损害夫妻共同财产利益 行为的; (二)一方负有法定扶养义务的人患重大疾病需要医治, 另一方不同意支付相关医疗费用的。
(三)约定财产归属(此约定一般不对抗第三人,除非第 三人知道) 《婚姻法》第十九条:“夫妻可以约定婚姻关系存续 期间所得的财产以及婚前财产归各自所有、共同所有或部 分各自所有,部分共同所有。约定应当采用书面形式。没
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适用本法第十七条、十八条的规 定。
案例二: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房屋赠与的效力
4、法律不干涉、不保护时期 2003年《婚姻法司法解释二》第一条规定:“当事
人起诉请求解除同居关系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二)未婚同居的法律风险 双方都是未婚的男女共同生活的,是其对自己生活状 态的一种选择,婚姻法虽然不鼓励,但也并未明文禁止。 所以,此类同居关系的存在与否、解除与否,法律既不干 涉、也不支持,人民法院也依法不予受理。2003年《婚姻 法司法解释二》第一条规定:“当事人起诉请求解除同居 关系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当事人因同居期间财产分割 或者子女抚养纠纷提起诉讼的,人民法院应当受理。” 目前司法实践中,审理同居关系案件,其实主要就是 对同居关系期间形成的财产如何分割、子女如何抚养问题 的审理。而争议较大的财产分割问题,尤其是针对不动产, 一般认定产权证所登记的人即为所有权人,另外一方主张 其对该不动产有产权的应依法提供相应的证据证明,如无 法提供充分的证据证明则可能承担败诉的风险,届时将会 面临“人财两空”的结果。
3、不承认时期(1994年2月1日之后) 1994年2月1日民政部新的《婚姻登记管理条例》第24
条规定:“未到结婚年龄的公民以夫妻名义同居的,或符 合结婚条件的当事人未经登记以夫妻名义同居的,其婚姻 关系无效,不受法律保护。”最高人民法院在《关于适用 新的<婚姻登记管理条例>的通知》进一步明确指出:“自 1994年2月1日起,没有配偶的男女,未办结婚登记即以夫 妻名义同居生活的,按非法同居关系处理。”此间,我国 不承认事实婚姻法律效力。
2、限制承认时期(1984年8月30日至1994年2月1日) ---非法同居概念出现 最高院于1984年8月30日《关于贯彻执行民事政策法 律若干问题的意见》指出事实婚姻是违法的,应对当事 人给予批评教育,并对事实婚姻的认定标准作了限制性
的解释。要求起诉时双方必须达到法定结婚年龄和符合 结婚的其他条件,而将那些虽以夫妻名义同居生活,但 起诉时双方或一方不符合结婚的法定条件的,排除在事 实婚姻关系以外,作为同居关系处理
案例三:婚姻关系存续期间,一方可否要求分割夫妻共 同财产? 小杨2000年登记结婚,婚后因工作的原因,需要经 常到外地出差,两人的感情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2009年小杨爱人因单位效益不好申请了辞职,与原来单 位的一个未婚的女同事共同经营饭店,两人现在已发展到 同居状态。小杨通过网上银行查询他的银行账户得知,在 他名下的夫妻共同存款,他通过提取现金的方式将90多 万给转移了,问他他说做生意赔掉了,通过调查了解到他 的女同事刚刚买了房,小杨怀疑他是在转移、隐匿共同财 产,小杨现在不想离婚,又怕财产受损失,小杨该如何保 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一 结婚 二 不受法律保护的“婚姻”-----未婚同居 三 婚姻关系存续期间财产的认定 四 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债务的认定
五 婚前财产公证
六 离婚及财产分割 七 离婚特殊规定
一 结婚
(一)结婚的法定条件 1、必备条件 (1)自愿——男女双方完全自愿。 (2)婚龄——必须达到法定婚龄,即男不得早 于22周岁,女不得早于20周岁。 (3)单身——符合一夫一妻制。 2、禁止条件 (1)血亲——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旁系血亲禁止结婚。 (2)疾病——患有医学上认为不应当结婚的疾病的禁 止结婚。
梁某主张此套住房是双方共同购买的,只是登记在肖 某名下,购房时其出资5万元,但只有证人可以证明。肖 某坚称2007年后两人就已经分开生活,买房子的钱都是自 己一个人打工挣的,梁某根本没有出资,有《商品房买卖 合同》、房屋产权证以及房地产公司出具的证据可以证明。
根据“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原告梁某主张房屋是两 人共同财产,但其未能举出有力证据证明其有出资行为, 亦不能证明其将购房款交给了肖某,蓬安法院判决驳回其 诉讼请求。
《婚姻法司法解释三》第5条规定:夫妻一方个人财产在 婚后所产生的收益除孳息(存款利息)和自然增值(购买时 房产价格为100万,结婚两年后房产增值到150万,这50万 的增值部分仍然属于个人财产)的外,应当认定为夫妻共同 财产。
孳息是指因物或权益而生的收益。如存款利息。
自然增值是指该增值的发生是因通货膨胀或市场行情的 变化 而致,与夫妻一方或双方是否为该财产投入物质、劳 动、投资、管理无关。比如夫妻一方个人婚前所有的房屋、 古董、字画、珠宝、黄金等,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因市场价 格上涨而产生的增值。
1989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未办结婚登 记而以夫妻名义同居生活案件的若干意见》第一条规定:
“1986年3月15日《婚姻登记办法》施行之前,没有配偶 的男女,未办结婚登记手续即以夫妻名义同居生活,群众 也认为是夫妻关系的,一方向人民法院起诉“离婚”,如 起诉时双方均符合结婚的法定条件,可认定为事实婚姻关 系;如起诉时一方或双方不符合结婚的法定条件,应认定 为非法同居关系。”
(二)结婚的法定程序 1、申请 要求结婚的男女双方,必须亲自持有关证件共
同到一方户口所在地的婚姻登记机关申请结婚登记。
2、审查 婚姻登记机关查明是否符合婚姻法规定的全部 结婚条件。
3、登记 符合条件的即予以登记,并发给结婚证。取得 结婚证,即确立夫妻关系。
未依法办理婚姻登记即同居的关系不受法律的保护!
(二)共有财产
《婚姻法》第十七条规定:“夫妻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 所得的下列财产,归夫妻共同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