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声情并茂——押韵和平仄一、课内双基1.填空。
对仗在形式上又有宽严不同的各种讲究,可分成以下几类。
一是________,二是________,三是________,四是________。
【答案】工对,宽对,借对,串对。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格律上看,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
近体诗产生于唐代,因此唐以前的诗歌都是古体诗,唐以后的诗都是近体诗。
B.格律诗每首限定八句,五律共四十个字,七律共五十六个字。
C.格律诗押平声韵;每句的平仄都有规定。
D.格律诗每首在规定的位置要有对仗。
【答案】A(唐以后也写古体诗。
)3.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所谓压韵,就是韵脚的字必须同音。
B.绝句两句一韵,一般压平声韵。
C.律诗的第一句和二、四、六、八句一定要压韵,而且一般压平声韵,一韵到底,不能换韵。
D.古人把律诗的第一、二句叫做首联,第三、四句叫做颔联,第五、六句叫做颈联,第七、八句叫做尾联,颔联和颈联一般要对仗。
【答案】D(A“同音”应为“同韵”;B二、四句压韵,一韵到底;C律诗的第一句可压可不压韵。
)4.选择恰当的诗句填入下列七言律诗的空缺处,正确的一项是()燕台一去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____①____。
沙场烽火连胡月,____②____。
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A.①返照入江翻石壁②试玉要烧三日满B.①三边曙色动危旌②海畔云山拥蓟城C.①春归不用怨风雨②芳树无人花自落D.①空中疑有散花人②万顷寒光一夕铺【答案】 B5.下面这副对联的下联结构已经被打乱,请调整其短语或短语内部的顺序,使之与上联对仗工整。
下联内容:红雨树边小苑西回一庭佳丽莺唤起看绿树池边此间有舜日尧天上联: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英雄,问楼外青山,山外白云,何处是唐宫汉阙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小苑春回,莺唤起一庭佳丽,看池边绿树,树边红雨,此间有舜日尧天(这是明朝中山王徐达住宅的一副对联)6.下面是上下联弄混之后的四副对联,请仔细品味,然后分别将上下联组合起来。
日照花如锦青山一鹤归青山一片云碧水双鸥静暮烟明月暗白水千层浪残雨夕阳收风吹柳似丝(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日照花如锦,风吹柳似丝。
(2)暮烟明月暗,残雨夕阳收。
(3)白水千层浪,青山一片云。
(4)碧水双鸥静,青山一鹤归。
7.岳阳楼历来是文人歌咏的对象。
如杜甫的“________,____ ____”就表现了岳阳楼的苍凉,孟浩然的“________,________”体现了诗人的豪情,范仲淹表现志向的“________,________”更为山水添色,使岳阳楼名震天下。
【答案】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8.清朝郑唐和,能诗善画,为人诙谐,一次他为一不正派的老者画像后,附诗一首:精神炯炯,老貌堂堂。
乌巾白发,龟鹤呈祥。
老者思之多时方才明白遭受戏谑,恨声不已。
在这首诗中郑是如何戏谑老者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每句首字相连是“精老乌龟”,在古代这叫“藏头诗”。
二、课外延伸9.请利用相关知识,从下面八个句子中选出四个句子,组成两副合乎对联要求和特点的春联。
九州春意闹百花争艳。
东风袅袅大地绿如茵。
旭日出东方光弥宇宙。
丽日彤彤神州春似海。
神州增秀色水绿山清。
大地播春光花香鸟语。
桃花艳艳山河添秀色。
三春到人间群山起舞。
(1)上联:____________下联:____________(2)上联:____________下联:____________【答案】(1)大地播春光花香鸟语神州增秀色水绿山清(2)丽日彤彤神州春似海东风袅袅大地绿如茵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定风波·红梅苏轼好睡慵开莫厌迟,自怜冰脸不时宜。
偶作小红桃杏色,闲雅,尚馀孤瘦雪霜姿。
休把闲心随物态,何事,酒生微晕沁瑶肌。
诗老不知梅格在,吟咏,更看绿叶与青枝。
10.有人说“偶作小红桃杏色,闲雅,尚馀孤瘦雪霜姿”三句是本词的“词眼”,为什么?结合全词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小红桃杏色”切红梅的一个“红”字,对应下片“酒生微晕沁瑶肌”;“孤瘦雪霜姿”归结到梅花孤傲瘦劲的本性,对应下片“休把闲心随物态”;“偶作”一词上下关连,不说红梅天生红色,却说美人“自怜冰脸不时宜”才偶露红妆,以趋时风,却仍然保留雪霜资质——真正的“梅格”。
11.本词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结合全词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通过刻画红梅既艳如桃李又冷若冰霜、傲然挺立的独特品格,表现了词人身处穷厄而不苟且于世、洁身自守的人生态度,不随波逐流的傲骨。
病起书怀①陆游病骨支离纱帽宽,孤臣万里客江干。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天地神灵扶庙社,京华父老望和銮。
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
[注]①本诗写于淳熙三年(1176)四月的成都。
陆游被免官后病了二十多天,病愈后写了此诗。
12.联系颔联分析作者“书怀”的内容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位卑未敢忘忧国”表现了作者即使地位卑微也不忘忧国的责任感。
“事定犹须待阖棺”表达的是作者对自己仍有机会重新被起用(或说为国出力)的后事充满信心、希望。
13.①“出师一表通今古”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②“夜半挑灯更细看”用了什么样的描写方法?③尾联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前句是用典的手法,后一句用了动作(细节)描写的方法,令人回味无穷或说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忠心报国的愿望。
同诸隐者夜登四明山施肩吾半夜寻幽上四明,手攀松桂触云行。
相呼已到无人境,何处玉箫吹一声。
[注]施肩吾,字希圣。
北宋道士,自号华阳子。
生卒年不详。
少年习佛,博学经史,工词章,后转而学道,隐居西山(在今江西南昌)学仙。
14.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心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淡远超逸的心境。
15.这首诗写出了四明山山高幽静的特点,诗人是怎样来表现这一特点的?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采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写出四明山的高;本诗第二句写手攀松桂在浮云中行走,侧面表现了四明山山高的特点;(2)用以声衬静的手法写出四明山的幽静;本诗三、四句写在“无人境”听到不知何处传来的一声箫鸣,反衬出山的幽静。
16.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3)题。
送沈子福之江东[唐]王维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①荡桨向临圻②。
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柳枝词[宋]郑文宝亭亭画舫系春潭,直到行人酒半酣。
不管烟波与风雨,载将离恨过江南。
[注]①罟(gǔ)师:渔夫。
诗中借指船工。
②临圻(qí):地名。
(1)这两首诗都以________为题材,诗人都借________这一诗歌传统意象表达情感。
王诗首句点题,郑诗题目寓旨。
(2)这两首诗描绘了相似的情境,但感情基调并不完全相同,前者____________,后者____________。
(3)这两首诗的后两句,诗人都将自己无形的感情化为有形的景、物,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送别(离别)杨柳(2)明快低沉(意思对即可)(3)王诗以新奇的比喻,把无形的惜别之情比作眼前无处不在、无边无际的春色,从江北到江南,一直陪伴在友人身边,表现出对友人惜别之情深厚。
郑诗把原本无形无象的“离恨”,化为可以运载的有形有量之物,仿佛画舸载着诗人的离恨驶向江南,表现出离愁的深重。
(意思对即可)17.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3)题。
临高台萧衍①高台半行云,望望高不极。
草树无参差,山河同一色。
仿佛洛阳道,道远难别识。
玉阶故情人,情来共相忆。
临高台沈约②高台不可望,望远使人愁。
连山无断绝,河水复悠悠。
所思竟何在?洛阳南陌头。
可望不可见,何用解人忧。
[注]①萧衍:梁武帝。
在位四十八年,年八十六。
有集三十二卷。
②沈约:南朝吴兴武康(今浙江德清县西)人。
与萧衍同属“竟陵八友”。
(1)下面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A.萧衍、沈约二人同登一座高台,采用同一视角观望,同怀念远在洛阳的情人,诗中都有借景抒情的妙笔。
B.萧诗中,作者登高怀远,思念之切竟使眼前的丛莽幻化出一条通往洛阳的道路,延伸到远方的情人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