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高中语文乐民之乐忧民之忧精品教案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
选读》
一、教材分析
《乐民之乐忧民之忧》出自高二语文选修教材《先秦诸子散文》第二单元孟子单元第四课。
其一共有三部分组成。
本节课教授的是其中的第一部分《庄暴见孟子》。
其主要内容是展示孟子民本思想中的“与民同乐”。
同时也展示了孟子作为战国时期一位重要的论辩家而具有论辩艺术。
孟子的“忧民之忧乐民之乐”主要是针对统治者提出的要求,含有对君王的某些特权的认同,其目的是为推动封建王业。
但当时的现实注定了其不会有太大的市场。
但作为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后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基于此对本课的教学目标我确定如下:
1.立足于这是一篇文言文,我要求学生能整理本文中的重点实词“见、语、好、乐、今、王”的意义和特殊句式(省略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
2.立足于孟子高潮的论辩艺术,要求学生能理解文中孟子排比、正反对比及善于设喻阐明自己看法的方式,
3.立足于孟子的思想及影响要求学生能了解孟子“与民同乐”的政治思想,并能合理评价这种思想。
教学重点和难点
孟子的论辩艺术及民本思想的深远影响
二、教法学法设想:
1.课文把握:本文内容浅显,学生理解难度不大。
但孟子长于言辞,在辩论中经常设譬,以小喻大,逻辑性很强,有极强的说服力;其文气势磅礴,笔带锋芒,又富于鼓动性,对后世散文有很大的影响。
本文选自《孟子·梁惠王下》第一章,教学时若采用传统手法将其作为一篇对话题议论文来教读,不利于理解孟子论辩艺术。
运用情景再现的方式,不仅有助深入了解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把握,更有助理解学生对人物个性及心理的了解状况,尤其是深入体味孟子论辩的艺术特色。
2、学习本文时,要重视对课文内容作必要延展,如在研究孟子民本思想的深远影响时当充分引导学生回顾以前曾学过篇章中有关仁人志士“乐民之乐忧民之忧”的精彩表述及联系现实搜集党和政府亲民爱民的典型事例,从而做到举一反三构建知识体系。
3、作为一篇文言文,学习本文,还要对文中的一些文言语法现象,如词类活用、特殊句式以及常见词语、古今异义现象等加以摘录整理,做到能理解其含义、辨析其用法,以加强文言知识和语感的积累。
在课堂上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积累。
4、强调诵读,在读中理解品味。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方法】
诵读法,情景再现法,讨论交流法。
三、关于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设计:
我们在朝着既定的目标奋勇前行时,有时不妨放慢匆忙的脚步来欣赏欣赏路边潺潺的流水与芬芳的野花,它会使我们的心情更加舒畅,旅程更加诗意,只要没有忘记的目标——远山。
有两句话说得真好:生活从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
人生处处有风景。
它们形象的启示我们:美在细节,美在过程。
生活如此,人生如此,读书又何尝不如此?读孟子的《乐民之乐忧民之忧》前的“引入话题”这种感觉尤为强烈。
下面请大家集体诵读该部分文字。
2、目的:A、引导学生阅读时要善于利用各种有效信息,为理解课文,深入阅读服务。
B、引导学生阅读是要学会重视细节,并以其为切入点,深刻剖析。
(二)、集体诵读课文,初步整体感知。
强调重点:生字认读
王语暴以好乐庶几
有诸独乐乐
孰乐臣请为王言乐
管籥之音疾首蹙頞
羽旄则王矣
目的:
字音尽管现在已不再是高二语文教学的重点,但“音随意转”的规律决定文言教学对其不能漠视。
(三)、情景再现,深入品味人物个性及孟子论辩艺术
A、角色分工强调注意事项:
1、为了让过程更流畅,可充分展开想象,补足缺失部分
2、主要情节,力求忠实原文
3、举止得体,要能充分展示人物身份、个性、心理及语言风格
B、角色入戏,情景再现
目的:
此虽属课堂上的一个小插曲,但十分重要。
它能较好的展示学生对于教材的理解程度及对人物个性、心理的把握情况,同还可以了解到学生对于孟子高潮的论辩艺术认知情况。
更为重要的是它可以为后续学生深入认知提供契机。
C、讨论交流,深入理解人物个性及孟子论辩艺术
1、点评注意事项
a、态度鲜明,有理有据
b、大胆、深刻,要能把握关键
c、流畅,干练
d、角度自选紧扣论题
2、学生自主点评
人物个性及特定心理
庄暴:
齐宣王:
孟子:个性:
表现:
目的:学生点评是否全面、能深入到何种程度不关键,关键在于要让他敢说;对错也不关键,关键在于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和思维习惯(及要求中所提)
3、教师补充:在内容理解上要力求忠实于原文
(1)重要词语:
今王田猎于此今:假如
(2)词类活用:
今王鼓乐于此名词作动词,弹奏、演奏
独乐乐,与人乐乐名词作动词,欣赏音乐
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形容词作名词,少数人,多数人
则王矣名词作动词,成就王业,取得天下
(3)文言句式:
暴见于王
他日,见于王
不若与人
何以能鼓乐也?
目的:
1、文言文的学习,理解作者的思想,艺术手法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基础,基础的夯实有待于节节课的积累。
词类活用、文言句式虽然近年来高考中不再单独命题,但其作为最为普遍的文言现象,能否辨认辨认,是理解与翻译句子、语段关键。
2、在知识积累过程中,要积极引导学生重视方法,竭力避免死记死学。
(四)深入探究:
A、思考:孟子“与民同乐”的思想在当时能否实现?为什么?
1、方案:首先明确答题要求;
观点明确:理由能自圆其说:
(1)、孟子思想的特点:
(2)、当是的社会现状:
(3)、深远影响:
然后学生自由回答。
目的:
1、让学生进一步深入理解文章,尤其是孟子与民同乐的思想。
2、明确目标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并初步形成
基本的规范答题意识。
B、孟子思想的深远影响:(拓展延伸)
1、补补写名句,完成练习:
(1)、长太息以掩涕兮,
(屈原《离骚》)(2)、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范仲淹《岳阳楼记》)
(3)、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
欧阳修《醉翁亭记》
(4)、!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柳
宗元《捕蛇者说》
(5)、安得广厦千万间,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 新时期乐民之乐忧民之忧的典型案例
乐民之乐:
周总理与傣族人民一起欢度泼水节
忧民之忧:
汶川地震,温总理深入抗震一线
目的:
一言以蔽之,“拓展”。
以此构筑完整的知识体系,素材体系。
这也有助于学生进一步了解孟子思想的伟大意义及深远影响。
同时也是对学生曾经的经验的一次巩固。
(五)课外作业
1、每人搜集三则能充分反映古代仁人志士“乐民之乐,忧民之忧”的仁人之心的经典名句。
2、每人搜集三则能充分展示党和国家领导人各级政府及工作人员“乐民之乐,忧民之忧”的经典案例。
目的:对上述的有机补充。
作用同上
四、教后反思
授课完毕后,反思整个过程,发现存在以下不足:
一、对学生基础了解仍存在偏差,如文言句式,原打算是点到为止,只要传达出该项内容不可轻视即可。
没料到学生在此方面基础并不扎实。
二、课堂驾驭能力仍有待提高。
出现了不当有的拖堂现象。
三、小结不够,不论某个问题的处理,还是对整节课,没能有效总结以突出重点、目的
四、缺乏灵活性,在学生文言句式掌握不够扎实的问题暴露出来之后,应当及时调整方案以便及时解决所发现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