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读沉思录有感外国经典名著

读沉思录有感外国经典名著

读沉思录有感外国经典名著《沉思录》是马克·奥勒留写给自己的书,但与其说是他写给自己的,不如说是我们写给自己的书,因为每个人都能在书中找到自己的影子,我们在看书的时候也在沉思自己的沉思。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沉思录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沉思录读后感1《沉思录》没有过分的讲究辞藻,也没有注意交代和结构安排,而是任凭思想随波逐流的一部经典哲学名著。

“一个人退到任何一个地方都不如退入自我的心灵更为宁静和更少苦恼,个性是当他在心里有这种思想的时候,透过思考它们,他立刻进入了完全的宁静”。

但就是这些简单的话语,让人有一种听古典神秘音乐时的静谧感和认同感。

“一本温总理读了一百多遍的书”本以为只是一个宣传叫卖的噱头,但真正阅读过才发现它的确是一本能净化人心灵的书籍。

本书译者何怀宏这样说到:这不是一本时髦的书,而是一本经久的书,买来不必须立刻读,但必须会有需要读它的时候。

近两千年前有一个人写下了它,再过两千年必须也还会有人去读它。

我坚信这一点,因为它是一本充满智慧的书,是一本拷问心灵的书,每一句写给自我的话语,都是一次向着心灵的凶猛攻击。

即使是在时隔两千年的这天,我们仍能跨越时空,看到作者低头沉思,与自我内心对话。

《沉思录》,这是一本记录自我与自我对话的书,是一本用灵魂写成的书。

人用双眼看世界,却看不到自我,所以要先看清自我惟有用心。

反省自我过往并构成对话那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它需要绝对的真诚、平和的心态和超凡的勇气。

这本书中字里行间常常出现的不是“我……”,而是“你……”,好似一个异常严峻而又平和的人站在镜子面前,对镜子中的自我做出告诫与提醒。

他不是简单的内心独白和倾诉,而是自我与自我的对话,是对自我灵魂的解剖和对自我的告诫。

他这样说到“你错待了自我,你错待了自我,我的灵魂,而你将不再有机会来荣耀自身。

每个人的生命都是足够的,但你的生命却已近尾声,你的灵魂却还不去关照自身,而是把你的幸福寄予别的灵魂。

”他一向这样拷问自我。

人生最大的敌人就是自我,战胜自我便能战胜一切。

古训道:“待人宽、责己严”,这句话人人都明白,可是做起来却很难,所以《沉思录》里说“不要不情愿地劳作,不要不尊重公共利益,不要不加以适当的思考,不要分心,不要虚有学问的外表而丧失自我的思想,也不要成为喋喋不休或忙忙碌碌的人。

”我们应做的是把心思放在自我身上,自我反省,想想能为家人、为社会做了什么,“当你不把你的思想指向公共利益的某个目标时,不要把你剩下的生命浪费在思考别人上”,不要只注意别人的缺点而忽略了审查自我的行为。

因为仅有不断完善自我、提升自我,才能实现自我价值。

然而人不是孤独存在,人是社会性的,自我价值的实现不能脱离社会、脱离整体而存在。

这也正是《沉思录》中反复强调人的社会性,人不是孤独存在。

每个人都向往和谐完美的生活,这就需要每个个体努力发挥自我最大的力量,不断完善自我,以一颗仁爱之心善待与你相处的每一个人,以平和宽容的心态学会理解,做到心灵的平静和安宁,遇事坦然应对,不受干扰,勇于承担。

维护和谐社会,需要每一个人的努力,每一个人都不能忽视自我对整体的作用。

《沉思录》中多次提到,要让自我的行为和活动限定于有益的社会活动中,因为这贴合人的本性。

记住我是整体的一部分,才会更加珍视整体的团结,维护整体的稳定。

犹如礼貌洁净的生活环境,需要大家共同维护,不乱扔垃圾或主动维护环境卫生,事虽小,但好处大。

这不仅仅是个人行为,它还影响到他人和整个社会,甚至影响到下一代的世界观。

再如遇到不顺的事情,不要一味地责怪他人,应先要检讨自我的对与错,学会沟通和交流,凡事尽力做到以身示范、以身作则、以理服人,构成良好融洽的工作氛围与和谐的社会环境。

以用心的心态认识社会,正是因为一个个多样的个体存在,才构成了丰富多彩的世界,才使大家的生活丰富多彩,与人同行,才不再孤单寂寞。

沉思录读后感2由于一个很偶然的机会,我接触到了这本来自于古罗马的玛克思奥勒留所创名著—《沉思录》。

对于本书的作者玛克思奥勒留,我并非做过详细的查阅,只大概知道此人曾是古罗马的一代帝王,而对于这样一个有如此历史重迹的人物,或许,他的人生也比较不一般了,这一点从他所著中也足以看出。

就我而言,我感觉这本书很有吸引力,原因在于书的内容就似一个个随笔的组合,并且是思维性极强的随笔,很精练,许多事实能一语中的地表述出来,而非有意过多地采用少见的词语来彰显作者自我拥有多少知识。

另外,更重要的是,书的内容很励志,阅读起来会让人觉得很受用,其次,有的段落或句子也蕴含了类似于鲁迅笔下的阿Q之精神,。

我甚至觉得,它不仅是一本书而已,更是一个有生命的导师,因为,它可以正确地开启每一个翻开它的读者的思绪,从而将其引向一个理性的思考中去,使之得到一个更高层次的上升。

在此之前,我了解到古罗马的历史有很长一段时间都是处于战火中的,而玛克思奥勒留却能在如此不安稳的年代安稳地沉淀出这样一本为后人所热衷于的书籍,这确也实属不易,同时,从中我也明白到,他不仅是经历着当时环境里的一切,并也给自己留出了足够用于思考的时间,从而留下了这本对于现实境遇以及对于自身的顿悟,而这样的顿悟也必将仍然能在一千八百多年后的今天成为人们处世的有效良方。

当然,序言部分在对玛克思奥勒留的哲学思想介绍时提到:他的这部著作不是准备藏诸名山传之后人的,甚至根本没有预备供人阅览。

他这样的举动确实让我感到很费解,我想,或许这与他当时所处的环境和他对现实的一种处世状态有关吧;再或者,用现代的说法,这只是他个人的日记罢了。

读了玛克思奥勒留的《沉思录》以后,在我的印象中最为深刻的是他本人拥有着非常强大的内心,以及他一贯持有的自律性,再以及并非无理的特立独行,也许,正如他自己所说,一切都由他所出生继而存活的良好环境下培养出来的。

或许,玛克思奥勒留有足够充分的天资,再加上他曾被皇帝收为义子,才为后来他不平凡的生涯做足了充分的准备。

然而,相比玛克思奥勒留,当今社会绝大多数的孩子都生长在良好的环境里,每天面对着父亲、母亲、叔叔、阿姨,还有那孜孜不倦的良师,却不想,在如此能充分享受教育的氛围下,竟也出现了一些无理的特立独行现象,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教育方式出了问题,还是这些无理的现象所暴露出的就是施教者本身?说到教育,就会让人很轻易联想到东西方的教育。

许多人总喜欢拿东西方的教育作对比,既而从中挑一大堆所谓的教育缺陷。

当然,就我个人而言,我很乐意偶尔出现这样一些争议,因为,这将促使我们的教育机制得以修正并提高,使我们身后更多的来者能接受到更加严谨更加有效的教育。

但可怕的是一人不懂谦虚。

假设某个人因为发现教育上的某个不足之处从而将其无限放大,并最终否定全盘,而不再去接受普遍教育,接着以自我的方式来对下一代言传身教,那么,对于这样的人,我只能说,他确实有勇气也很有创意,不过,我衷心的希望他的孩子在天资上异于常人,否则,这必将成为这可怜的孩子一生的噩梦!从《沉思录》中不难看出玛克思奥勒留是一个善于自我督导、宽恕自我以及别人、极为理性的这样一个人,如此理性的一个人,在他的灵魂深处和精神深处,至少比与他年纪相仿的人多活了近一倍,即使在他离世时仅仅59岁。

我很困惑该如何解读“理性”,是不是储备的知识越多,取得的学历越高,就表示这个人是理性的呢?这样的认为又是否理性呢?我们都知道“理”,从小也都接受者父母长辈们对我们所灌输的道理,虽然这是一件益事,但我总觉得缺少点什么。

因为当今社会许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所以,宠爱与袒护在所难免,这也势必造成“小皇帝”、“小公主”们的诞生。

家长都怕自己的孩子受到伤害,这无可厚非,但哪一个孩子不是从受伤中走过来的呢?请容我姑且说一句,世上绝对没有任何人在童年时没有受过任何伤害,如果真有,那么相信这辈子他永远都只是长不大的孩子。

而对于“理性”,这是一个比较大的概念,同时,谁都并非能够一朝一夕就轻易做到这个标准,这需要在生活中不断地积累,不断总结所遇到的一切事物,做得不够细致都不行,正所谓“细节决定品质”。

我之所以认为玛克思奥勒留善于自我督导是在于他在书中所用的语言方式。

在写一段篇幅、一个语句时,他多次以“你”开头,表面看,这是在对读者的一种说服,当然,确也如此,但除此之外,这更是他对自己自律性的一种强调,因为,他是一个极力追求理性的完美主义者,所以,这也是他为了能够加深对自己一种鞭策分量的方式。

所以,或许他也不只一次地阅览过自己的这部著作吧。

现在,当我每每再一次翻阅起这本《沉思录》的时候,我不仅感受到得是书的厚重,更感受到了书中意义的厚重,当我每一次用心去读时,我都会发现自己每一次都会又得到新的收获,就像此刻……沉思录读后感3我以前对《沉思录》这本书很陌生,只因为偶尔看到了温家宝总理曾说的一句话“这本书天天放在我的床头,我可能读了有100遍,天天都在读”,怀着好奇之心我暑期拜读了它,它是由古罗马帝国皇帝马可.奥勒留.安东尼所写。

这不是一本时髦的书,该书没有过分讲究辞藻,也没有较好地去安排结构,而是任凭思想随波逐流的一部经典哲学名著。

它朴素无华,平淡无奇,却充满睿智和哲理,能直达心灵,更能够引导我们用冷静而达观的心态去面对工作和人生。

它是一本充满智慧的书,是一本拷问心灵的书,每一句写给自己的话语,都是一次向着心灵的凶猛攻击。

即使是在时隔两千年的今天,我们仍能跨越时空,隔着两千年的时光仿佛看见作者低头沉思,与自己内心对话。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沉思录》启迪我,要干好教书育人这份工作,要在三尺讲台上有所作为,首先要从自我的内心处开始修炼。

一、善于学习书本的开篇就能够看到作者用长篇幅表达自己学习和感恩的过程,“从我的祖父那里,我学习到弘德和制怒;从我的父亲那里,我懂得了谦虚和果敢;从我的母亲那里,我濡染了虔诚和仁爱,以及远离奢侈的简朴生活方式;从我的老师那里,我学会了忍受劳作、清心寡欲、事必躬亲,不干涉他人事物和不轻信流言诽谤”等等。

作者从不同人身上学到许多优秀的品质和宝贵的人生经验,更重要的是,他掌握了分析和处理问题的正确方法。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身边的人都是自己最好的老师。

我们要在生活中时常发现他人的优点,善于吸收有益的经验。

每一个人都有如金子一般的闪光点,关键要看我们是否有一双慧眼,有宽广的胸怀,能否如海绵一般,拼命吸收,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善于向别人学习,使自己能力更全面,人格更健全.正如书中所说:“想想那些和你生活在一起的人的德性,例如某个人的积极,另一个人的谦虚,第三个人的慷慨,德性的榜样在与我们一起生活的人身上展示……”,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需要我更努力地学习,不断进取,在实践中总结新经验,探索新办法,以认真负责的态度耕好手中的“责任田”。

二、勤于思考如果缺少思考,就无法形成自己的思维,永远只能够跟着别人的脚步走,其灵魂就很难提升到另一个新的高度,对事物的理解也会十分局限与狭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