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级中学教师资格证理论考试重点总结

初级中学教师资格证理论考试重点总结

初级中学教师资格证理论考试重点总结1.教育心理学的作用: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

①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

②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③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

④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2.中学生心理发展的含义以及学生心理的发展特征: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学生心理发展有四个基本特征。

一、连续性与阶段性。

二、定向性和顺序性。

三、不平衡性。

四、差异性。

3. 个体心理发展的阶段:乳儿期(1到3岁);童年期(6、7岁到11、12岁);少年期(11、12岁到14、15岁);青年期(14、15岁到25岁);成年期(25到65岁);老年期(65岁以后)4. 认知发展与教学的关系:一,认知发展制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

二,教学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三,关于最近发展区。

5. 人格的发展: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人格的发展阶段:1,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到1.5岁)2,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2到3岁)3,主动感对内疚感(4到5岁)4,勤奋感对自卑感(6到11岁)5,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到18岁)6.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1,家庭教育模式。

2,学校教育。

3,同辈群体。

7. 学生间认知方式的差异主要表现方式:场独立与场依存、沉思型与冲动型、辐合型与发散型。

8. 人类学习和学生学习首先,人的学习除了要获得个体的行为经验外,还要掌握人类世世代代积累起来的社会历史经验和科学文化知识。

第二,人的学习是在改造客观世界的生活实践中,在与其他人的交往过程中,通过语言的中介作用而进行的。

第三,人的学习室一种有目的的,自觉的,积极主动的过程。

9. 学习内容的三个方面一,知识,技能和学习策略的掌握。

二是问题解决能力和创造性的发展。

三是道德品质和健康心理的培养。

10. 联结学习理论一、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

二、巴普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论。

规律:1,获得与消退。

2,刺激泛化与分化。

三,斯金纳的操作条件作用论。

规律:1,强化。

2,逃避条件作用与回避条件作用。

3,消退。

4,惩罚。

四,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11. 认知学习理论一,苛勒的完形—顿悟说基本内容 1,学习室通过顿悟过程实现的。

2,学习的实质是在主体内部构造完形。

二,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论12. 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 (1)动机原则。

(2)结构原则。

(3)程序原则。

(4)强化原则。

13.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知识观学习学生观14. 学习动机的理论强化理论、需要层次理论(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成就动机理论、成败归因理论、自我效能感理论15. 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1,利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培养学习动机。

2,利用直接发生途径和间接转化途径培养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的激发: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4,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16. 迁移的作用首先,迁移对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

其次,迁移是习得的经验得以概括化、系统化的有效途径。

第三,迁移规律对于学习者、教育工作者以及有关的培训人员具有重要的知道作用。

17. 知识学习的类型一、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

二,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

知识学习的过程包括知识获得、知识保持和知识的提取。

18. 知识学习的作用首先,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学生各种技能形成和能力发展的重要基础。

其次,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学校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

再次,知识学习室创造性产生的必要前提。

19. 如何有效的进行知识概括,1,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

2,正确运用变式。

3,科学的进行比较。

4,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

20. 如何运用记忆规律,促进知识保持,1,深度加工材料2,有效运用记忆术。

3,进行组块化编码。

4,适当过度学习。

5,合理进行复习。

21. 技能及其特点所谓技能,一般认为是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

特点是:第一,技能是通过学习或练习而形成的,不同于本能行为。

第二,技能是一种活动方式,是由一系列动作及其执行方式构成的,属于动作经验,不同于认知经验的知识。

第三,技能中的各动作要素及其执行顺序要体现活动本身的客观法则的要求,不是一般的习惯动作。

22. 心智技能与操作技能的比较 1,心智技能与操作技能相比,对象具有观念性。

2,执行具有内潜性。

3,结构具有减缩性。

23. 操作技能的培训要求一,准确地示范与讲解。

二,必要而适当的练习。

三,充分而有效的反馈。

四,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

24. 教师做好原型定向的要求 1,要使学生了解活动的结构。

2,要使学生了解各个动作要素、动作执行顺序和动作执行方式的各种规定的必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

3,采取有效措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独立性。

4,教师的示范要正确,讲解要确切,动作指令要明确。

25. 教师做好心智技能在操作水平上顺利进行的要求 1,要使心智活动的所有动作以展开的方式呈现。

2,要注意变更活动的对象,使心智活动在直觉水平上得以概括,从而形成关于活动的表象。

3,要注意活动的掌握程度,并适时向下一阶段转化。

4,为了使活动方式顺利内化,动作的执行应注意与语言相结合。

26. 心智技能的培养要求一,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二,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与概括性。

三,适应培养的阶段特征,正确使用言语。

27. 学习策略与特征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的方案。

学习策略有四个特征:1,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了完成学习目标而积极主动地使用的。

2,学习策略是有效学习所需的。

3,学习策略是有关学习过程的。

4,学习策略是学习者制定的学习计划,由规则和技能构成。

28. 学习策略分类以及各个策略的方法。

学习策略可以分为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

一,认知策略又分为:复述策略,常用的复述策略方法有:利用随意识记和有意识记、排除相互干扰、整体识记和分段识记、多种感官参与、复习形式多样化。

画线。

精细加工策略,常用的精细加工策略方法有:记忆术。

做笔记。

提问。

生产性学习。

利用背景知识,联系实际。

组织策略。

方法有:列提纲。

利用图形。

利用表格。

二,元认知策略又分为:计划策略。

监视策略。

调节策略。

三,资源管理策略:学习时间管理。

学习环境的设置。

学习努力和心境管理。

学习工具的利用。

社会人力资源的利用。

29. 学习策略训练的原则:一,主体性原则。

二,内化性原则。

三,特定性原则。

四,生产性原则。

五,有效的监控。

六,个人自我效能感。

30. 学习策略训练的方法:一,知道教学模式。

二,程序化训练模式。

三,完形训练模式。

四,交互式教学模式。

五,合作学习模式。

31. 问题解决与基本特点问题解决是指个人应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的过程。

问题解决的基本特点是:1,目的性。

2,认知性。

3,序列性。

32. 提高问题解决的教学一、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和质量:1,帮助学习牢固地记忆知识。

2,提供多种变式,促进知识的概括。

3,重视知识间的联系,建立网络化结构。

二、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1,结合具体学科,教授思维方法。

2,外化思路,进行显性教学。

三、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

四,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1,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

2,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假设。

3,鼓励自我评价与反思。

33. 创造性及其特征创造性是指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

创造性的基本特征是: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

34. 影响创造性的因素有 :环境、智力(创造性与智力的关系表现有:1,低智商不可能具有创造性。

2,高智商可能有创造性,也可能有低创造性。

3,低创造性的智商水平可能高,也可能低。

4,搞创造型者必须有高于一般水平的智商。

)、个性35. 创造性培养的条件一,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

A,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

B 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

C 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

二,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

A 保护好奇心。

B 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

C 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

D 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

E 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

三,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

A 发散思维训练。

B 推测与假设训练。

C 自我设计训练。

D 头脑风暴训练。

36. 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一,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言行一致。

1,形成道德信念与道德理想。

2,自我意识增强。

3,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巩固。

二,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渡。

1,初中阶段品德发展具有动荡性。

2,高中阶段品德发展趋向成熟。

37. 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的方法有说服、榜样示范、群体约定、价值辨析、奖励与惩罚等。

38. 教师如何利用群体约定来改变学生的态度,第一,清晰而客观地介绍问题的性质。

第二,唤起班集体对问题的意识,使他们明白只有改变态度才能更令人满意。

第三,清楚而客观地说明要形成的新态度。

第四,引导集体讨论改变态度的具体方法。

第五,使全体学生一致同意把计划付诸实施,每位学生都承担执行计划的任务。

第六,学生在执行计划的过程中改变态度。

第七,引导大家对改变的态度进行评价,使态度进一步概括化和稳定化。

39. 心理健康的标准 1,对现实的有效知觉。

2,自知自尊与自我接纳。

3,自我调控能力。

4,与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

5,人格结构的稳定与协调。

6,生活热情与工作高效率。

40. 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一,预防精神疾病、保障学生心理健康的需要。

二,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人格健全发展的需要。

三,对学校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配合与补充。

41. 心理评估及其意义心理评估指依据用心理学方法和技术搜集得来的资料,对学生的心理特征与行为表现进行评鉴,以确定其性质和水平并进行分类诊断的过程。

心理评估的意义:1,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依据。

2,检验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手段。

42. 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有哪些, 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有关课程。

2,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

3,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4,结合班级、团队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5,个别心理辅导或咨询。

6,小组辅导。

43. 要做好心理辅导工作,必须遵循的原则有:面向全体学生原则、预防与发展相结合原则、尊重与理解学生原则、学生主体性原则、个别化对待原则、整体性发展原则。

44. 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强化法、代币奖励法、行为塑造法、示范法、消退法、处罚法、自我控制法等。

45. 教学目标及其意义教学目标是预期学生通过教学活动获得的学习结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