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马文辉教授《伤寒论》的三部六证九治法

马文辉教授《伤寒论》的三部六证九治法

马文辉教授《伤寒论》的三部六证九治法编者按当我第一次读到刘绍武先生的三部六病学说的时候,的确“我和我的小伙伴们都惊呆了”,因为这个理论体系,和胡希恕先生的理论体系惊人地相似。

后来,我又发现,其实“以八纲(气血)解六经”还有很多伤寒学家不约而同、殊途同归地发现并实践。

所谓“英雄所见略同”。

《伤寒论》的三部六证九治法马文辉,教授,主任医师。

1984年师从首届全国名老中医刘绍武老先生,开始三部六病学说的理论和临床研究。

现任山西中医学院第二中医院三部六病研究室主任,山西省中医药学会三部六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各位老师、各位前辈、各位同仁,大家下午好!今天我给大家汇报的题目,叫《伤寒论三部六证九治法》,然后还有一篇论文叫《伤寒论的人体系统解剖思想》。

这次汇报是把两篇合在一起,我挑其中的一些内容来讲。

1三部首先,我们中医目前有一个普遍错误的认识,就是说中医重功能轻结构,也就是说中医的脏腑讲的是功能的脏腑,而不是解剖的脏腑。

我从《伤寒论》的角度来解读这个问题,我个人认为中医不是没有解剖,中医的脏腑不是功能脏腑,是一个实实在在的解剖结构系统。

《伤寒论》把人体解剖结构给我们分为三大系统。

大家都知道提到《伤寒论》的时候,会提到表、里、半表半里,这就是一个结构概念,也是一个系统概念,它不是一个功能概念,就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人体的解剖系统学。

因此,我们可以自豪地说,在1800年以前,张仲景对人体已经具备非常完整的人体解剖系统学的这样一个结构思想,而不是我们今天大家说的中医是功能的,而不是结构的这样一个观点。

2“三极之道”我讲第二个个人的概念:张仲景的人体表、里、半表半里三部的解剖结构思想,来源于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一分为三”,就是“三才”思想的一个人体演化。

《道德经》里面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一分为三的思想,是我们传统中国文化里面的基本思想。

在《周易》里边有两个道,一个道就是阴阳之道,也就是“一阴一阳之为道”,《内经》里面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生杀之本始,变化之父母,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因此,把阴阳学说作为我们中医的一个基本的道提出来。

在《周易》里面还有一个道是“三才之道”,也就是“三极之道”。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样一个基本的宇宙演化规律,在人体也是适应的。

我们来看人体的发生、发展,我们人从一个受精卵开始分裂,在第三天的时候呢,从输卵管进入子宫,在输卵管狭部生成12个细胞的桑椹胚,那么我们普遍的一个观点就是:一生二,二生四,四生八。

这样的概念是无法解释的,也就是如果这样的话,不可能形成以12个细胞的桑椹胚。

因此,形成12个细胞就有这种可能,就是一生二,二生三,生六、生十二。

这是一个需要研究的课题。

第二个呢就是说受精后的第四天桑椹胚发育成胚泡进入胚层开始着床,六到十二天形成内胚层、外胚层,第三周在内外胚层之间出现一个中胚层,经过四到八周胚层分化发育,胚胎不仅初具人型,而且形成了人体的主要器官。

这样一个雏形,就是一个人体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人体发生学的一个过程。

3三部划分第三个我想谈一下人体的三部解剖结构。

都说我们中医不讲解剖,从春秋战国的“疱丁解牛”我们就可以看出来了,一个杀牛的,他对牛的解剖结果是非常清楚的,游刃有余。

做一个医生,对人体的结构虽然没有像对牛那样的游刃有余,但是基本大体结构是清楚的。

中医的研究方法是比类取象,在古代因为没有解剖过尸体,或者解剖过尸体没有记载。

我们从解剖一个动物或者杀一只鸡,杀头猪,来看他这样一个生物的解剖结构。

也就是说当你杀鸡时,从正中间打开这个胸膛的时候,我们开始做的第一个工作,也就是掐断它的食管,顺着掐断的食管下来以后是胃、胃以后是小肠、再下来是大肠、最后是肛门,切断这个系统然后被扔掉。

这个呢我们叫肠肚,肠肚系统,土话叫下水。

这个系统是中医里边的腑系统,当把这个从口腔到肛门的下水系统拿掉以后,剩下的另外一个系统就是以心脏为主的和大血管相联系内脏系统,我们叫脏系统。

那么把下水这个系统拿掉,把脏系统拿掉,剩下的就是一个躯壳系统。

这个躯壳系统在《伤寒论》里面叫表部系统。

从口腔到肛门的腑系统,《伤寒论》叫里部系统。

表系统和里系统中间的脏系统叫半表半里系统,这是张仲景给我们描绘出来的人体的三部结构系统。

4三部功能第四个我想谈一下三部的功能。

我刚才讲到三才,天地人三才,表部通天,表部系统是和天相通的,也就是说表部系统是接受天阳之气的。

什么叫天阳之气呢,我可以肯定地告诉大家,这个天阳之气就是空气里面的氧气,表部系统一个基本的功能就是完成气体交换。

里部系统是从口腔到肛门这样一个系统,这个系统它是通地的,也就是中医里面的水谷之精微,来源于地,这个系统来受纳水谷之精微。

《伤寒论》里面叫“胃家”。

大肠小肠皆属于胃,这是一家子,这个胃家系统,也叫里部系统。

那么我们把里部系统接受的水谷之精微,表部系统接受的天阳之气,合化而赤,变为血,血在人体循行,构成另外一个系统就是半表半里系统,主要是人的脏系统,以心为主。

天通表,地通里,表里合化而为半表半里以通人,这就是天地人三才之道。

5六证第五个问题就是六证。

谈到六证呢,就是《伤寒论》的三阳三阴,我们今天的教科书里面叫什么呢,叫六经辨证,而张仲景的本来的叫法叫三阴三阳。

我刚才讲了,《周易》里面有一个定理叫什么呢,“一阴一阳之谓道”,《周易》里面还有一个定理叫“三才之道”。

也就是说“六爻之动,三极之道”,“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

六证之“六”何意?什么意思呢?讲六证的时候,先给大家简单地讲一下这个“六”是如何而来的。

《周易》里面上中下叫三极,天地人叫三才。

天有阴阳,叫日月,地有阴阳叫水陆,人有阴阳叫男女。

《周易》里面的“三极六爻”思想就叫天道之“三阴三阳”。

在人体也是如此,人体表部通天,里部通地,半表半里通人,表有阴阳,里也阴阳,半表半里有阴阳,这就是《伤寒论》里面的三阴三阳的一个基本概念。

张仲景把三阴三阳思想引入中医的辨证论治以后,形成了三阴三阳六证。

疾病发生以后,我们表部发生病变,要么表阴证,要么表阳证,就是非阴既阳,里部发生病变,道理也是一样的,非阴既阳,半表半里发生病变也是一样的道理。

“一阴一阳之谓道”,这个原则不能违背,这是一个公理。

我们把它引入到我们医学的辨证论治以后,就把正邪交争实热的亢奋的进行性的这种症候群,统称为阳性症,把正邪交争出现的虚寒的抑制的退行性的叫阴性证。

《伤寒论》里面将其命名为表部的太阳证、厥阴证,里部的阳明证、太阴证,半表半里的少阳证和少阴证,这就叫六证。

太阳证。

《伤寒论》里面的六证和六病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我在这里不解释。

《伤寒论》第1条说“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这是咱们平时所谓的太阳病的提纲证。

我们参考第7条,“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

这样呢太阳证里面它有发热恶寒,发热恶寒是太阳病的一个基本发热类型,我们就把发热恶寒做一个典型的太阳证的一个发热证补充进去。

我们看31条,那么太阳证是表部的阳证,也就是表阳证,它是表实证和表热证。

冯世纶教授讲:八纲辨证就是阴阳寒热表里虚实,《伤寒论》的三阴三阳是八纲辩证在临床上具体应用。

太阳证是一个表部的热证和实证,是属阳的。

我们根据肺与皮毛相表里,这么一个表部系统特点,一般温邪上受,首先犯肺,得了表证以后呢,容易出现呼吸系统的症状,或嗽或喘,当然有很多外感证是没有这种咳喘证的。

我们把太阳证纲领证补充为:太阳之为病,头项强痛,发热恶寒,无汗,脉浮或咳喘。

这样就构成太阳证的提纲证。

太阳证既然是表部的热证,表部的实证,它是个表阳证,因此它们的治疗大法呢就是,辛凉解表。

也就是表热只能用清法,表实只能用汗法。

清法汗法合为一法就是叫“辛凉解表法”。

在《伤寒论》里面它有一个方子,今天上午咱们钱老从《伤寒论》的版本这样一个发生发展的过程中,讲了很多知识,那么这里边给我们透露出,《伤寒论》在传抄的过程中,里面穿插了一些后人的东西,可能原先的一些东西有丢失。

《伤寒论》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方子,就是麻辛石甘汤,是一个表热实证,就是太阳证的一个方子,可是这个方子在临床上使用的过程中,有一个非常大的缺陷,一个表阳证的时候,头疼,头项强痛,关节疼,麻辛石膏汤解决不了这些疼痛的问题。

因此呢,我的老师刘绍武从临床的角度出发,加了一个葛根,葛根来解肌止痛,这样麻辛石膏汤加葛根就构成了这样一个太阳证的一个主方。

临床上我们在治疗这样一些外感病的表热表实证的时候就采用这样一个方剂。

这个方子是非常有效,而且可以重复的一个方子。

厥阴证。

我下面就讲第二个,表部发生外感表证后,有表阳证,同样还有一个表阴证。

表阴证是谁,应该是谁?三阴三阳的搭配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可谓千古之谜!《黄帝内经》里面的阴阳搭配和《伤寒论》里面的阴阳搭配是不一致的。

那么这个阴阳如何来搭配,形象地说:就是一个女儿不能走错洞房嫁错郎,如果这个女的入错洞房嫁错郎这一辈子就完了。

三阴三阳的搭配也是如此,谁和谁来搭配,谁和谁是一对夫妻,那不能随便搭配。

表阳应该和谁来搭配,谁是它的阴呢?天有阴阳是日月,你不能天的阳是太阳,天的阴是女人,搭错了,男人和太阳不能结婚,太阳和月亮是一对。

我们根据刘绍武老师的思想,把厥阴证和太阳证来进行配对。

我们来看《伤寒论》的条文,一般把326条作为提纲,说:“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痛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整个症候群没有一点表部的证,全部是胃肠道里部的症候群。

刚才我讲了,张仲景的表、里、半表半里是作为一个实实在在的系统结构来划分的。

厥阴证这个条文里面所有的症候,没有表部的症候,完全都是里部症候,“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痛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这样呢厥阴证的归类就成为一个千古谜案。

很多人在思考厥阴证究竟属于啥,讨论几百年没有讨论清楚。

在厥阴病篇里面它有一个条文第337条,“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

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第351条,“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

厥阴证是表部的虚寒证,是表阴证,整个躯壳系统是表部,伴随手足逆冷,还有恶寒,肢节痹痛。

表阳证是太阳证,在《伤寒论》里面桂枝汤证是一个表虚寒证,因此桂枝汤证是一个厥阴证。

当归四逆汤是桂枝汤的一个变方,也就是桂枝汤加上细辛、加上当归、加上通草,治疗四肢末梢循环障碍的一个疾病,它是一个躯壳的、一个表部虚寒证。

那么表虚寒证的治疗方法是什么呢,它就应该温通血脉。

寒要温,虚要补,使用当归四逆汤。

刘绍武老师为了突出主药和副主药的地位,把当归四逆汤改称当归桂枝汤。

当归补表虚,桂枝温表寒,这样就构成一个表部的一阴一阳。

阳明证。

上面我讲了表有阴阳配对,里部的阴阳如何配对呢?从《黄帝内经》到今天争议不大,大家都认可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