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读书笔记范

读书笔记范

首届教师读书节读书笔记鉴赏作者:佚名转贴自:本站原创点击数:2102老师,你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了吗?——读《静悄悄的革命》有感成都市龙泉驿区第三小学曾华春“倾听远比发言更加重要。

然而,大多数教师却仍然以学生的‘发言’为中心来了解他们的看法,而并不认真地对待‘倾听’。

”“倾听学生的发言,如果打一形象比喻的话,好比是在和学生玩棒球投球练习。

把学生投过来的球准确地接住,投球的学生即便不对你说什么,他的心情也是很愉快的。

学生投得很差的球或投偏了的球如果也能准确地接住的话,学生后来就会奋起投出更好的球来。

这样的投球般的快感,我认为应当是教师与学生互动的基本。

”……日本佐藤学先生所著的《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中,像这样的精辟之言俯首可拾,让人耳目一新,发人深省!是啊,在我们的教学活动中,有多少教师认真倾听了呢?特别是在公开课上,教师怀里揣的是教案,脑中想的是下一个环节,对学生的发言不耐心听,不加以辨析,学生回答中明显的错误,老师也会充耳不闻,甚至还笑着鼓励:“你说得真好!你真聪明!”这不,前不久,一位学校的骨干教师上课时,当学生回答“秋天到了,金黄的油菜花开满了田野”时,这位老师微笑着说:“你真会观察!”俗话说:“人非圣贤,熟能无过”,如果说这是老师的口误,那还可以原谅,但是,我们仔细地想想,这位教师认真倾听了吗?老师或许是出于对学生的尊重和鼓励吧,殊不知,学生固然需要鼓励,但不加辨析的盲目鼓励,会使学生无法看清努力的方向,也许会让孩子在错误的道路上渐行渐远。

我们要求学生学会倾听,认真倾听,老师们,就让我们每节课后问问自己:今天,我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了吗?2004、10、26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读《在新课程中:困惑与成长》有感成都市龙泉驿区第三小学曾华春“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这是新课程提倡的教学理念,在教学实践中应该如何理解这种变化,如何实践这种要求,对教师是一个挑战。

怎样才能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呢?陈大伟编著的《在新课程中:困惑与成长》说得好极了:教学内容不限于书本,它既来自课本,但更来自学生生活;教材不是学生的全部世界,世界才是学生的全部教材。

一位老师在上北师大教材“b、p的教学”时,非常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创造性地处理教材,在“用教材教”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

教材上的图画分别是丁丁在听广播,冬冬在泼水。

现在的小学生头脑中没有听广播的概念,教学时需要绕很大的圈子引导学生明白“丁丁在听广播”,再从“广播”一词中学习“b”的发音。

这位老师在上课时,没有被教材束缚住手脚,他在黑板上快速勾勒出简笔画:高高的山坡,山脚下淌着清清的水波。

学生很快从“山坡、水波”的读音中掌握了“b、p”的发音。

教师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利用已有的知识想办法记“b、p”的字形,学生很快地把“b、p”与数字“6、9”比较,与自己的玩具比较,牢固地掌握了“b、p”的字形。

透过这一有启发意义的例子,我们更加清楚:把学生的生活经验与教学内容有机融合,这就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2004、10、27赏识的力量——读《赏识你的孩子》有感成都市龙泉驿区第三小学校谢璐礼最近,我将自己买了快三年的好书——《赏识你的孩子》仔细地重温了一遍,周弘老师的人格魅力再次深深地打动了我,一股原始的感动让我周身血液沸腾,又唤醒了我投身教育的激情!在《赏识你的孩子》一书中,周弘老师不但向我们叙述了自己——一位中国的“大岛茂”式的父亲教育聋哑女儿的辛酸路程,重要地是向我们展现了一种既新鲜有古老、既神奇又普通的教育思想,一种洋溢着生命意志与生命力的教育观念——赏识教育。

正如哲人詹姆士说过的:“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要求是渴望被肯定”,而赏识正是肯定的具体表现。

赏识孩子是肯定孩子的优点和进步,而不是忽视孩子的缺点和退步。

该指出的问题应当及时指出,该批评的问题应当及时制止,这是不能含胡的。

但是分寸应当适度,要实事求是,不宜过分夸大,正如书中谈到的:“孩子的成长毕竟是孩子自己的事,孩子身上缺点的克服,只有调动和依靠孩子自身积极因素才能真正做到,而且克服缺点的目的正是为了发扬优点。

”那么对小学生而言,教师要怎样做才能调动其自身的积极因素呢,我在实践中探索着。

我校三年级学生升入四年级时分了班,我就任四·4班的班主任和语文老师。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相处,我发现我班大部分学生不仅自卑、胆小、上课不敢发言,还存在诸多不良的学习习惯。

特别是一名叫小勇的后进生,他上课不听讲、不及时交作业,做作业精力不集中、速度慢,而且从不与老师交谈……这不,新学期的第一次日记就没交。

我请他到办公室后,轻轻地问道:“孩子,为什么没写日记?”他低着头,半天不吱声。

我又更关切地问他:“是不会做呢,还是没有时间?”他也不作声。

我知道这样问下去绝不是办法,正当我思考如何打开他的话匣子时,忽然目光落在了他手里的那个日记本上。

本子上端正地写着教师和学生的名字,我灵机一动,也许这就是孩子的闪光点。

于是我对他说:“小勇,老师的名字是你写的吗?”他疑惑地抬起头望着我,然后很肯定地点了点头。

“写得真漂亮,又整洁又大方,简直跟谢老师一样。

”孩子听了,眼睛忽然亮了起来。

周弘老师可在书里谈到“眼睛一亮”在教育学中称为智力的曙光呀!我赶紧抓住这一契机,“是啊!你瞧,谢老师写的字也是又工整又大方,你不愧是谢老师的徒弟哦!”我一边微笑着说一边写给他看。

他看后立即笑了,而且是很自豪的笑。

我机用手模摸他的脑瓜说:“好徒弟,不完成师傅交给的任务可是学不到真功夫的哦!”他立刻不好意思地笑着说:“是,师傅,徒儿遵命!”说完便飞快地跑回教室补起日记来……这以后,凡遇到他有点滴进步我都很关注并适度地鼓励、表扬。

他也一直认为他是我心中的好徒弟,所以逐渐找回了自信。

半期班上开展竞选班队委,他竟然也有胆量竞选大队委。

虽然后来只当上了小组长,但他的脸上依然挂满了笑容……他所有的细小进步都让我感到欣慰,也让我更深刻地领悟到:孩子没有优差,只要在对他们教育的过程中施以科学合理的方法——赏识,这包括了尊重、信任和等待,我相信所有的孩子都能从中获取到学习和进步的动力,并学会拼搏进取从而达到成功。

即是如此,我们何不多学会赏识我们的孩子呢?因为赏识的力量不仅使孩子获得成功,同时也让我们学会了宽容和理解,真正做到了教学相长。

感受幸福,创造幸福——读《创造幸福的教师生活》有感成都市龙泉驿区第三小学校张琪世界上每一个人都想使自己有所成就,都在寻求幸福的人生,但是,并非人人都能在追求中得到幸福。

在读了《创造幸福的教师生活》后感受颇深。

究竟什么是幸福?是平时感受不到而在生活的某一瞬间才能感受到的一种体验?是人们一心渴望的人生境界?抑或是更多地表现为一种终极的目的?也许印度哲学家克利希那穆尔提说的更深刻:“幸福是一种你未曾意识到的状态,是一种你未曾感知的状态。

当你知道你幸福的时候,你也就没有幸福了。

不是吗?而当你感受到幸福时,幸福也就消失了。

你能总是说你是快乐的吗?只能是后来,某个时刻或一个星期之后你才会说‘我曾经多么幸福,我曾经多么快乐’,在现实的那一刻你是不曾意识到幸福的,而这正是幸福的美。

”“活着真好”这是一种对幸福感受的质朴的表达。

曾经有心理学家对数千人进行了随机问卷调查,“什么是使人幸福的最重要因素?”结果表明不是钱、成功、健康,甚至不是美满的爱情、婚姻和家庭,真正幸福的人只有两点是共同的:他们明确地知道自己的生活目标,同时他们也感受到自己正在稳步地向目标前进。

这是以存在的完美为指向的幸福,是人身潜能不断展开、创造力不断发挥、朝着自由全面发展的方向展开的一种生活的实在和对未来的憧憬。

这就是幸福。

幸福是一种感受和体验,也是一种实在的生活境遇。

人之所以能在生活中克服千难万险,最根本在于人有精神动力或精神支柱,而追求幸福是最根本的精神动力。

求真、求善、求美的过程既是感受幸福的过程也是创造幸福的过程。

知识和文化修养是感受和创造幸福的关键,教师是培养祖国人才的核心力量,因此学习就显得更为重要,就应该“把终身学习看作是生存的需要和实现幸福的重要途径。

”这也是《创造幸福的教师生活》一文所倡导的理念。

我们很难断言,有知识、有文化教养的人一定比缺乏知识和文化教养的人幸福,但世界上绝大多数人都会同意活着比死了好,健康比疾病好,自由比奴役好,教育比无知好……,有知识有文化比无知和没文化更容易达到幸福,对一个人的成功和幸福起决定作用的是知识文化,它对一个人的生活具有深厚意蕴。

因此我们教师就更应用知识来武装自己的头脑,不断“充电”,实现“工作、学习、生活一体化”。

诚然我们的基本状态是时间紧、任务重、压力大,工作和学习矛盾十分突出,但这并不应成为我们不加强学习的理由,我们应该把学习视为每天的一项重要工作,每天不断继续学习,这样才能获得更多的幸福,才能用知识创造出更高层次的幸福。

通过学习才能形成一种积极的、向上的、对人类生活充满爱的心态。

我们在平凡中见到了伟大,在平淡中见到了持久。

在妈妈平凡的琐碎的对自己的照料中感受到了人性的伟大;在体力劳动后喝杯白开水感受着甘露般的清香与甜蜜;在握住一双温暖的手时,体会到了君子之交淡如水的人间真情;在与学生交谈时感受到了最纯真的童心,感受到了他们对自己的尊敬和爱,更感受到了获得教育的幸福。

学习不是外在的异化自己的工具,而是实现人的幸福的基本力量,我们应该永远敞开心胸,让宇宙的每一处风、每一种信息都吹入胸膛,那么这样我们就能获得更美更好的幸福,就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会创造幸福的人,即是一个会创造幸福生活的教师。

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要以未成年人为本——读《走向主体性德育》有感成都市龙泉驿区第三小学校吴娱时下,根据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的要求,家长、教师、学者、专家都在积极地探讨如何切实有效地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问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走向主体性德育》中写得好:“学生和成人一样,是有血有肉、有生命尊严、有思想感情的人。

只有把学生真正当人看,才能避免不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抑制人的主体性发展的弊端产生。

”的确,在现实生活中孩子的主人地位没有怎么体现出来,主体参与机会太少了。

在社会上,所有有关孩子的事项,我们很少征求孩子的意见。

在学校里,重要的学习、娱乐活动主要是由校方决定,学生将服从学校的安排。

在家庭中,父母往往爱给孩子作决定。

在父母看来,孩子没有能力对自己的行为和决定负责。

成年人往往在孩子不知情的情况下,给孩子订了若干个品德培养的目标。

当然这些做法无疑是为了孩子好,是真心希望孩子能够成为一个具有优良道德品质的现代人。

但是,我们需要扪心自问:您的目标和要求孩子们了解吗?理解吗?同意吗?制定这些德育目标时,孩子们参与了吗?如果缺乏未成年人的参与,德育很有可能会走进简单说教、强行灌输的误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