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化之殇

文化之殇

文化之殇
翻开历史,王道士笨拙地用石灰粉刷看起来暗
乎乎的壁画,用铁锤砸着着敦煌莫高窟的塑像婀
娜的体态变成了碎片,柔美的浅笑变成了泥巴这是余秋雨笔下的敦煌之殇,令人无比痛心。

我们曾指责王道士的贪恋薄利,批判他的愚昧无知。

可是,如果从毁坏文化的角度看,一个小小
的道士也就是在大漠风尘中加速了几面壁画的风化,也就是给灿烂的敦煌文化划下了几道伤痕罢了。

今天,世人对文化的践踏,相比于王道士,
真正是有过之而不及。

与王道士不同,现代人毁弃文化,手段更高明,理由更堂皇。

时下,有一句很经典的话,叫做文
化搭台,经济唱戏。

口头上,信誓旦旦复兴文化,实际上,是在文化遗产中寻找经济的卖点,文化
已经成为了经济的附属品。

现代人不是王道士,王道士只是把艺术珍品贱
价出售,现在的人靠自己的想像力,从经典文化
中淘金,不用花重资赞助黄金时段的广告,不必
在产品质量上精益求精,只要包装袋上多出几个
世人熟悉的古雅的字眼,滞销的商品就会供不应
求,何乐而不为?至于那些文化,与厂家何关?与唯利是图的商贾何关?于是乎,诸葛亮成了羽扇的代言人,屈原也成了一只大粽子,陶渊明因为回归田园,亲自劳作,而被消费者争来抢去!商业利益的驱动,就像一只巨大的火球,急速燃烧,将那些脆弱的文化当作火柴,愈烧愈旺,于是,文化的精髓作文化作了一缕轻烟,随风飘散了。

一个古老的民族在流血,一泓千年不息的文明之水正在被污染,我们引以为豪的深厚文化底蕴正在一点点地被稀释、消解,剩下的只有在商业劲风中风干的几个名词。

经济本是文化生长的土壤。

远的不说,只要看看徽商的殷实,看看徽文化的发达,我们就能摆正经济与文化的关系。

徽州商人在经商之初,无疑是艰难的。

从小离乡背井,出外卖艺,奋力拼搏。

最后,出现了无徽不成镇的繁盛景象。

但是,徽商留给我们的不仅是物质财富。

遥望他们远去的背影,我们还看到了一种文化的东西在闪耀:以诚待人以义为利以人为本。

徽商创造了徽文化,徽文化的崛起又为原本灰头土脸的徽州山民戴上了一顶儒商的帽
子。

回望历史,我们的文化与经济,是结合得如此天衣无缝。

可是,今天,我们在追求经济利益的时候,把文化糟蹋到了何种地步!
美国学者解释类似文化开发时曾经说,当前中国的文化开发不仅有过度性,也有浅薄性。

这,难道不应该引起我们的深刻反思吗?
历史是一个时代精神的缩影,文化,是维持民族发展的生命线。

可是,今天,传统文化在经济大潮的冲击下,正在哭泣。

亚里士多德曾说,我们的世界是需要文明的。

先哲的话,当给我们敲响一声穿透时空的警钟:不要让我们再重演文化之殇的悲剧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