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人文地理-第五章 种族、民族与民俗
人文地理-第五章 种族、民族与民俗
民族的变化与整合
(1)北美印第安人的文化变化
(2)西班牙人在拉丁美洲与印第安人的整合
(3)欧洲多个民族在美国的整合
3. 民俗与文化 民俗: 民族的风俗习惯,指一个民族在物质文化、精神文 化和家庭婚姻等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传统,是各民族历代 相沿久积而成的风尚、习俗。具体表现在服饰、饮食、居 住、生产婚姻、丧葬、文娱活动、节庆、礼仪、禁忌等方 面。
第五章
本章概述:
种族
民族
民俗
人是自然环境发展演变的产物,自从人类产生以来, 自然界就开始打上人类活动的烙印,人是积极主动的因 素。种族和民族仍然是人们进行文化景观区的研究中划 分不同人类集团的重要概念和方法。种族和民族的差异 是造成文化差异的重要因素之一。而民俗本身作为一种 文化现象与种族和民族有着很大的相关性;另一方面, 民俗也是文化景观的构成因素,是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 内涵十分丰富,它往往能综合地体现出一个文化景观区 的许多“个性”特征。
(太平洋岛屿——澳大利亚种族、美拉尼西亚种族、波利尼西亚、 密克罗尼西亚种群)
1.3 种族主义与种族冲突 种族是一个纯自然的特征划分,只具有相对意义。 种族的形成是自然选择和社会文化共同作用的结果(如 社会组织、婚姻制度、人口的迁移等对种族的形成产生 过巨大的作用。)
2.民族
民族: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 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人群共同体,是一种文化现象。 2.1 民族的形成与特征
四合院结构图
北
主房(3、5、7、9间
厢 房
过
屋厢Leabharlann 房大门建筑外形与内部特征。 我国地域辽阔,气候差异较大,对建筑外形与内部特征有 明显的影响。 北方(干旱少雨、冬季气温低,多西北风,夏季气 温不太高,降雨季节不长),保温防寒为主——墙厚、房 不高、内部严实、不漏风、窗户南开、房顶平缓,室内有 炕)。
俄罗斯——主要分布在 俄罗斯、前苏联各国。
巴西人——巴西、巴拉圭、阿根廷
2.3民族的迁移与集聚 几次大的迁移:
非洲黑人的被迫迁移——16世纪开始的黑人贸易 西班牙、葡萄牙人向拉丁美洲迁移——15世纪发现新大陆 英国、法国人在北美的集聚 美国城乡中的其他民族聚居区
印第安人由亚洲向美洲的迁移——二、三万年前,冰期,越过百令海峡。
我国古代称由于自然环境不同而形成的习尚叫“风”, 由于社会环境不同而形成的习俗叫“俗”。
3.1 民俗的形成
社会根源——社会性
历史根源——阶段性
地理根源——地域性
民俗的特点:
(1)内涵特征
民族性 、地方性、 集团性、 约束性 (2)外延的特征 承传性、变异性 3.2 民俗与环境
(1)民居
建筑材料——就地取材(与环境相关)。
中国八大菜系各有特色,与环境也有关系
中国辛辣口味的空间分布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本章思考题
1、种族划分的标准是什么?
2、如何理解民族的特性? 3、民俗是地域文化最具有代表性的部分,试举例说明。 4、中国民居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5、中国饮食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6、中国服饰与地理环境 的关系
7、地方戏曲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8、民歌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参考文献: (1)胡兆量、龚胜生《人文地理》《经济地理》《地 理 学报》 (2)《旅游与生活文化》扬乃济
(2)饮食民俗 主食——与各地农作物的生长条件有关。
中国南方吃大米,北方吃面食; 拉丁美洲人爱吃玉米,东欧人爱吃黑麦等。
副食——各类肉类、蔬菜。
中国以猪肉作为主要肉食,而欧洲(西方)以牛肉为主要肉食。这种 差异与环境条件密切相关。亚洲季风草类难以过冬,草在冬、春季缺乏为, 饲养牛羊不方便,选择了用粗粮养猪。欧洲草冬季也不枯死,,可以饲养 食草动物,开始是羊,后来是牛。
种族与地理环境 肤色——色素含量——光照强度有关;色素多、肤色深多集中在赤道附近。 体高——寒冷地区身体较肥大,炎热地区身体趋于细长。 鼻型——热带,鼻孔宽阔;寒冷,鼻长、狭窄;温带,过度型
血型——非洲人多变态引起镰刀型红血球。
1.2 种族的划分
划分的标志: 毛发、肤色、身高、头颅形状、鼻型、血型、指纹 划分的类别:四大种群12个种族 白色种族群——皮肤成白色、浅棕色,波状金发或棕发、鼻高、目兰 (北欧种族、南欧种族、印地种族) 黄色种族群——皮肤黄色、毛发黑而直,眼褐色 。 (蒙古种族、美洲印地安种族、爱斯基摩人) 黑色种族群——皮肤呈黑棕色,头发黑且呈羊毛卷状,唇厚。 以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大陆为中心,移民后裔 (尼格罗种群、布须曼种群) 棕色种族群 ——肤色深,发为红色甚至亚麻色,毛发卷曲 ,鼻梁高 而不扁,唇厚而不外翻。
本章讲授题纲
1. 种族与地理人种
1.1 种族的起源 1.2 种族的划分
1.3 种族主义与种族冲突
2. 民族
2.1 民族的形成与特征 2.2 世界民族的分布 2.3 民族的迁移与聚集 2.4 民族的变化与整合
3. 民俗与文化
3.1 民俗的形成与特点 3.2 民俗与环境(民居、饮食、服饰、地方戏曲、民歌) 3.3 流行文化
民族的形成:氏族——部落(族)——民族
民族的特征:共同语言 共同地域 共同经济生活 共同心理素质 2.2 世界主要民族的分布 汉族—— 主要分布在 中国、东南亚各国、美国 印度斯坦人——主要分布在 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新加坡 美利坚人——主要分布在美国、加拿大、墨西哥、英国 孟加拉人——主要分布在 孟加拉国、印度、尼泊尔主要分布在
川西藏族——石房、黄土高原—— 窑洞;云南傣族——竹楼;黄河中 下游——木结构框架(土作墙、草作顶)。
建筑布局—— 一栋房舍的单元结构(石屋、土楼)。
不同大小、式样、功能的房屋的集合(四合院)。
单元结构房大 多是一家一户 居住,但也有 的单元房相当 大,内部分割 供好多家庭共 同居住。福建 西南的永定客 家方型与圆形 土楼,一般三、 四层,每层三 四十间,多则 百间。低层厨 房、二层储藏、 三四层卧室。 每家自下至上 为一小单元。
1. 种族与地理人种
1.1 种族的起源 种族:指在自然体制特征上具有某些共同遗传特征(如肤色、眼色、发 型、 身长、面型、鼻型、血型等)的人群,也称人种。
种族——人在生物学方面的属性(自然属性)
起源于同一地,早期迁移,受环境影响逐渐在体制质形态等方面 产生共同的遗传特征。
多元论
关于起源学说 一元论 20世纪80年代后,一元论逐渐占优势
南方(多雨、炎热)。墙体薄、房顶坡度大、房体 较高,四面都可以开窗,墙体涂白色,反射阳光,加强通 风,房屋廊檐较宽,遮阳防雨,有的开天井。 美国南北方建筑也有很大的差异:
北——烟囱多放在房顶中间,防止热量散失,房顶两坡不 等长,南短北长——接受阳光,少受风寒。
南——烟囱置于建筑的一端或放在墙外,有廊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