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行政法法源(制定法法源)
2、行政立法(论述题,我国行政法) P55
3、
行政法律程序性基本原则(简答) P75 4、行政机关概念(名词解释) P91 5、行政机关性质与特征(简答) P91 6、行政机关职能与职权(简答) P91 7、行政相对人概念(名词解释) P139 8、行政相对人法律地位(权利与义务方面)(简答) P139 9、行政立法监督机制----裁决 P169 10、行政规范性文件(名词解释)P176 11、行政解释性文件(名词解释)P183 12、具体行政行为的成立要件(简答) 13、行政确认(名词解释)P249 14、行政裁决(名词解释)P254 15、行政处罚原则(论述)P271 16、行政法制监督设置的必要性(论述)P145 17、行政程序的基本原则(论述) 18、行政听证制度的适用范围(论述) 19、行政复议(名词解释) 20、行政复议的特征(简答) 21、行政复议管辖(名词解释)P387 22、行政诉讼一般地域管辖规则(简答)P442 23、行政诉讼特殊地域管辖规则(简答)P442 24、移送管辖(名词解释) 25、行政诉讼当事人的特征(简答) 26、行政诉讼判决(名词解释) 27、行政赔偿(名词解释) 28、国家赔偿责任的构成要件(论述) 29、行政赔账的侵权损害范围(问答) 30、行政赔账义务机关(名词解释) 31、行政赔偿方式P559
一、名词解释
1. 行政法的法源:即指行政法的表现形式,亦即行政法法律规范的来源、
出处。
2. 行政机关:指依宪法或者行政组织法的规定而设置的行使国家行政职
能的国家机关。
3. 行政相对人:是指行政管理法律关系中与行政主体相对应的另一方当
事人,即行政主体行政行为影响其权益的个人、组织。
4. 行政法制监督:是指国家权力机关、国家司法机关、专门行政监督机
关以及国家机关系统外部的个人、组织依法对行政主体及国家公务员、其他行政执法组织和执法人员行使行政职权和遵纪守法行为的监督。
5. 行政立法:是指行政机关根据法定权限并按法定程序制定和发布行政
法规和行政规章的活动。
6. 行政规范性文件:是行政机关及被授权组织为实施法律和执行政策,
在法定权限内制定的除行政法规和规章以外的决定、命令等普遍性行为规则的总称,俗称“红头文件”。
7. 行政许可:是指在法律规范一般禁止的情况下,行政主体根据行政相
对人的申请,经依法审查,通过颁发许可证或者执照等形式,依法作出准予或者不准与特定的行政相对人从事特定活动的行政行为。
8. 行政确认:是指行政主体依法对行政相对人的法律地位、法律关系或
者有关法律事实进行甄别,给予确定、认可、证明(或者否定)并予以宣告的具体行政行为。
9. 行政复议:是指行政相对人认为行政主体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
权益,依法向行政复议机关提出复查该具体行政行为的申请,行政复议机关依照法定程序对被申请的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合法性、适当性审查,并作出行政复议决定的一种法律制度。
10. 行政赔偿: 是指行政主体违法实施行政行为,侵犯相对人合法权益造
成损害时由国家承担的一种赔偿责任。
11. 行政处罚:是指行政主体为达到对违法者予以惩戒,促进其以后不再犯,有效实施行政管理,维护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保护公民、法人或者其他区组织的合法权益的目的,依法对行政相对人违反行政法律规范尚未构成犯罪的行为,给予人参的、财产的、名誉的及其他形式的法律制度制裁的行政行为。
12. 行政法规:是国务院为领导和管理国家各项行政工作,根据宪法和法律,并且按照《行政法规制定程序条例》的规定而制定的政治、经济、教育、科技、文化、外事等各类法规的总称。
部门规章:是国务院各部门、各委员会、审计署等根据法律和行政法规的规定和国务院的决定,在本部门的权限范围内制定和发布的调整本部门范围内的行政管理关系的、并不得与宪法、法律和行政法规相抵触的规范性文件。
规范性文件:一般是指属于法律范畴的立法性文件和除此以外的由国家机关和其他团体、组织制定的具有约束力的非立法性文件的总和。
二、简答题
1. 行政法的制定法法源
宪法与法律;地方性法规与自治条例、单行条例;行政立法;条约与协定2. 行政法程序性基本原则
正当法律程序原则、行政公开原则、行政公正原则、行政公平原则
3. 行政机关的一般职责
1.保障国家安全
2.维护社会秩序
3.保障和促进经济发展
4.保障和促进文化进步
5.健全和发展社会保障与社会福利
6.保护和改善人类生活环境与生态环境
4. 行政机关的主要职权
1.行政立法权
2.行政命令权
3.行政处理权
4.行政监督权
5.行政裁决权
6.行政强制权
7. 行政处罚权
5. 行政相对人的分类
1.个人相对人和组织相对人
2.直接相对人和间接相对人
3.作为行为的相对人与不作为行为的相对人
4.抽象相对人和具体相对人
5.授益相对人和侵益相对人
6. 行政相对人的法律地位、权利和义务
法律地位:1.行政相对人事行政主体行政管理的对象 2.行政相对人也是行政管理的参与人 3.行政相对人在行政救济关系和行政法制监督关系中可以转化为救济对象和监督主体。
权利:申请权;参与权;知情权;正当程序权;批评、建议权;申诉、控告、检举权;申请复议权;提起行政诉讼权;请求国家赔偿、补偿权;抵制违法行政行为权
义务:1.服从行政管理的义务 2.协助公务的义务 3.维护公益的义务 4.接受行政监督的义务 5.提供真实信息的义务 6.遵守法定程序的义务
7. 行政法制监督主体的种类及监督内容
一、国家权力机关监督(一)全国人大常委会对行政立法的监督(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大常委会对地方政府规章的监督(三)其他国家权力机关对相应地方人民政官府规范性文件的监督(四)国家权力机关
对各级人民政府组成人员的监督二、(一)人民法院的监督(二)人民检察院的监督三、专门行政监督机关的监督(一)行政监察机关的监
督(二)国家审计机关的监督四、国家机关系统外部的个人、组织的监督。
8. 具体行政行为的成立要件
行政权能的存在、行政权的实际运用、法律效果的存在和意思表示行为的存在。
9. 行政处罚的原则
1.处罚法定的原则 2.出发公正公开的原则 3.处罚与教育相结合的原
则 4.保障相对人权利原则 5.职能分离的原则 6.一事不再罚的原则
10. 行政回避制度情形的范围
1.当事人中有亲属的
2.与当事人的代理人有亲属关系的
3.在与本案有
关程序中担任过证人、鉴定人的 4.与当事人之间有监护关系的 5.当事人为社团法人,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作为其成员之一的 6.与当事人有公开敌意或者亲密友谊的 7.其他有充分证据可以证明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不能公正处理案件的。
11. 行政听证制度的适用范围
行政立法和行政决定
12. 行政复议的特征
1.行政复议所处理的争议是行政争议
2.行政复议以具体行政行为为审查对象,并附带审查部分抽象行政行为
3.行政复议主要采用书面审查的方式,必要时也可以通过听证的方式审理。
13. 行政复议的基本制度
一级复议制度和书面复议制度
14. 行政复议管辖
1.对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工作部门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复议,由申请人选择:由该部门的本级人民政府或上一级主管部门管辖
2.对海关、金融、国税等实行垂直领导的行政机关和国家安全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有上一级主管部门管辖
3.对地方人民政府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由上一级地方人民政府管辖
4.对省、自治区人民政府依法设立的派出机关所属的县级地方人民政府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由该派出机关管辖
5.对国务院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向作出该行政行为的国务院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申请复议
6.对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依法设立的派出机关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申请复议的,由设立该派出机关的人民政府管辖
7.对人民政府的工作部门依法设立的派出机构根据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以自己的名义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申请复议的,由设立该派出机构的部门或者该部门的本级人民政府管辖
8.对两个或者两个以上行政机关以共同名义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的申请复议的,有它们共同的上一级行政机关管辖
9.对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申请复议的,有直接主管该组织的地方人民政府、地方人民政府的工作部门或者国务院部门管辖 10.对被撤销的行政机关在被撤销前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申请复议的,由继续行使其职权的行政机关的上一级部门管辖
16.行政复议的程序
一、复议申请二、复议申请的受理三、行政复议的审理四、行政复议的决定
17.行政赔偿的概念及特征
概念:是指行政主体违法实施行政行为,侵犯相对人合法权益造成损害时由国家承担的一种赔偿责任。
特征:第一,行政赔偿因行政主体而引起。
第二,行政赔偿因行政行为而引起。
第三,行政赔偿因行政行为违法而引起,只有违法行政行为才能构成行政赔偿,合法行政行为不能构成行政赔偿。
第四,行政赔偿因行政主体违法行政侵犯相对人合法权益并造成损害而引起。
最后,行政赔偿责任由国家承担。
18.行政复议的基本原则
1.合法原则
2.公正原则
3.公开原则
4.及时原则
5.便民原则
三、论述题
1. 简述行政法监督的主体、客体和内容以及为什么要实行监督?
2. 简述行政处罚的原则以及如何实现保障行政相对人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