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护理基本特点及护理原则
第二节 中医护理的原则
一、扶正祛邪
疾病的过程,在某种意义上说,是正气与邪气 相争的过程,邪胜于正则病进,正胜于邪则病 退。因此,为促进疾病向好的方向转化,护理 的重点应放在邪正双方力量的对比上,通过扶 正祛邪,使疾病向痊愈转化。
(一)扶正祛邪的概念
1、 扶正,即扶助正气,增强体质,提高机体 的抗病能力。扶正多用补虚的方法。
地域的差异
地域不同,人们的生活习惯和身体状况 也有很大不同。如江南多湿热,人体腠 理多疏松;北方多燥寒,人体腠理多致 密。因此每个地区也各有其特有的地方 病。甚至不同地区人们的平均寿命也有 很大的差别。
正是由于人体本身的统一性及 人与自然界之间存在着既对立 又统一的关系,所以对待疾病 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就成 为中国治疗学上的重要原则
整体观念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人与环境有密切的关系
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系
统,将人体的内脏、形体、 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等全身 各种组织器官网络成为一个 有机的整体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结构上----相互联系、不可分割 功能上----相互协调、彼此为用 病理上----相互影响 诊断上----察外知内 治疗上----相互联系
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 性质、部位及邪正关系,慨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 施护则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护理方法。
辩证施护:是按照辨证论治的原则去护理病人,称之
为辩证施护,是中医护理的基本特点之一。
辩证论治(施护)
辨证是决定护理的前提和依据,施护是疾病 的手段和方法。通过施护的效果可以检验 辨证的正确与否。
(1)食补与药补 根据气虚、阳虚、阴虚、血虚 的病人,分别采用补气、补阳、滋阴、补血的护理 方法。如气虚可给人参、黄芪、山药、大枣等补气 之品;血虚可给阿胶、猪肝、桂圆、大枣等补血之 品;阴虚可给枸杞子、甲鱼、银耳等滋阴清补之物; 阳虚可给牛肉、羊肉、狗肉、鸡等温补之品。
23
(2)调摄精神情志 精神情志的波动,常可使病 情加重或恶化,护理上应加强精神护理,做好开 导劝慰和鼓励工作,使病员情志舒畅愉快、气机 调畅、气血和平,有利扶助正气,促进疾病早日 康复。 (3)动静相宜 动和静应视病情轻重而定。如急 性病期,应静卧休息,以培育正气和减少气血的 耗损。随着病情的好转或慢性病期,可根据体力 逐渐增加活动量,以调节气机,通利关节,增强 体质和抗病的能力。
中医护理的基本特点 与护理原则
第一节 中医护理学基本特点
整体观念 辨证论治(施
护)
整体观念
哲学思想 事物是一个整体,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是互相联
系不可分割的 自然界是一个整体,事物和事物之间有着密切的
联系关系 任何部分,只有置于整体之中才能正确地被认知
整体观念
机体自身整体性和内环境统一性 的思想即整体观念。整体观念 是中国古代唯物论和辩证思想 在中医学中的体现;它贯串于 中医学的生理、病理、诊法、 辨证和治疗等各个方面。
辨证和施护,在护理过程中是相互联系不可 分割的两个方面,又是理论联系实践的具 体体现。
病、证、症状
病、疾病:是人体在一定条件下,由致病因素 引起的一种复杂而有一定表现形式和发展规律 的病理过程。
症:即症状,指疾病的个别表现,是病人主观 的异常感觉或某些病态表现,如咳嗽、头痛、 失眠等。
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 理慨括。如感冒所表现的风寒证、风热证等。
病、证、症状
病、证、症状:证比症状更全面、更深刻、 更正确地揭示了疾病的本质,比疾病又更 具体、更贴切、更具有可操作性。但“证” 与“病”的慨念也不同,如清代医家徐灵 胎说“病之总者为之病,而一病总有数 证。”这就是说病可正祛邪 调整阴阳 护病求本 标本缓急
护理原则 同病异护、异病同护 三因制宜 预防为主
人与环境有密切的联系
1、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 季节气候变化 昼夜晨昏变化 地理区域不同
季节气候变化
《灵枢·五癃津液别》中提到 “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 出……天寒腠理闭,气湿不 行,水下留与膀胱,则为溺 与气”。
季节气候变化
说明春夏阳气发泄,气血容易趋 向于体表,表现为皮肤松弛、腠 理开、汗多;而秋冬季阳气收藏, 气血容易趋向于里,表现为皮肤 致密、少汗多尿的变化。人体的 脉象也有春弦、夏洪、秋浮、冬 沉的不同。许多疾病的发生、发 展和变化密切相关,如春季常见 温病,夏季多发中暑,秋季常见 燥症,冬季多有伤寒。
因此,在对病人作诊断和决定治 疗方案时,必须注意分析和考虑 外在环境与人体情况的有机联系 以及人体局部病变与全身情况的 有机联系,这就是中医学的重要 特点——整体观念。
日出而作
日落而卧
辩证论治(施护)
是中医认识疾病、诊断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 所谓辨证,就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
第二节 中医护理的原则
二、调整阴阳 是指纠正疾病过程中机体阴阳的偏盛偏衰, 损其有余而补其不足,恢复和重建人体阴阳 的相对平衡。
昼夜晨昏变化
在昼夜晨昏的变化过程中,人体也必 须与之相适应。白昼为阳,夜晚为阴, 人体也是早晨阳气初生,中午阳气隆 盛,到了夜晚则阳气内敛,便于人体 休息,恢复精力。
地域的差异
早在2000多年前,中国古代医家就对 此有所认识,如《素问·五常政大论》 中说:“高者其气寿,下着其气夭, 地之小大异也,小者小异,大者大异, 故治病者,必明天到地理》……
24
2、祛邪 所谓祛邪,即是祛除病邪, 使邪去正安。祛邪多用泻实的方法。如 外感表征者,宜用发汗解表;宿食停滞 或食物中毒等,宜用消食导滞或吐法等。
25
• 扶正祛邪原则在护理上具体运用时,要注意 扶正不留邪和祛邪不伤正。如表证病人在用 汗法祛邪时,应以周身汗出表解为度,切忌 大汗淋漓而伤正;阳明腑实证病人采用通里 攻下法时,应以腑通热退汗止为宜,不可腹 泻频数而伤正等。总之,在临床运用扶正祛 邪的护理原则时,应根据疾病的实际情况, 灵活掌握运用。通过扶正能排除病邪的侵害 和干扰,达到邪去正安之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