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西方社会学史

西方社会学史

绪论一:早期的社会思想和后来的社会学思想的主要区别A.早期的社会思想探讨的是人性和社会秩序的普遍关系,而后来的社会学思想关注的是工业社会或因工业社会到来而造成的人性和社会秩序的巨变。

B.由于工业社会或现代社会的出现,使社会学剑门有可能从新兴的自然科学中获得借鉴,以一种不同于早期的社会思想的研究手段和方法来探讨人性和社会秩序。

二:思想遗产:从古希腊到18世纪柏拉图(前427--前347):第一个留下关于社会研究的系统著作的人《理想国》亚里斯多德:关于人的本性和社会关系的论述“人类在本性上时一个政治动物”,对社会结构的论述,尤其是有关中产阶级的观点。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圣西门三:社会学产生的历史背景A.法国大革命和英国工业革命对西方社会学诞生的影响。

B.现代科学的成长对西方社会学诞生的铺垫C.社会的急剧变迁和现代社会的出现对西方社会学诞生的直接推动。

第一章孔德的实证主义社会学实证主义社会学的创始人孔德:社会学的创始人《实证哲学教程》社会学概念的提出、《实证政治体系》包括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第三: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孔德把社会学定义为研究社会秩序和社会进步的科学。

把社会学区分为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两部分。

秩序和进步,静力学和动力学时相互关联的。

A.社会静力学1.基本内容:在人类自发秩序的一般理论指导下,研究社会有机体的组字和机构及其各个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平衡与和谐”是主要论题,部分在维持秩序中具有不同的功能2.家庭是构成社会组织的基础,是研究社会的起点3.维系社会平衡的因素:语言、宗教、劳动分工。

语言:进行交流,传递文化的中介维持共同秩序宗教:向人们提供共同的宗教信仰和一致的原则,社会行动的基础,秩序的源泉。

劳动分工:加强职业间的依赖,培养人的合作精神。

B.社会动力学1.基本内容:运用人类智慧发展三个阶段理论解释社会进步,人类社会由无序向有序转变。

社会变迁是人类智慧或人性发展的结果。

实证阶段是人类社会的归属。

2.智力发展三阶段:神学阶段——形而上学阶段——实证阶段。

在此基础上对应的社会发展阶段:远古时期,中世纪时期,科学时期。

C.评价1.孔德承认社会发展有规律性要否认规律的存在或把规律的存在归因于上帝的安排而要进步。

2.把智力发展归因于社会发展的动力室历史唯心主义论。

3.由于孔德的判断不来自具体历史的具体研究,因此不具备孔德本人所坚持的实证主义经验性,陷入了他排斥的形而上学。

第四——对孔德研究方法的评价A.关于研究方法的论述是孔德社会学中最具有贡献价值的内容之一。

孔德关于社会学研究方法的论述为社会学进一步发展和最后成为一门具体的学科奠定了基础。

B.这些方法至今任为大多数社会学家使用。

第二章第一:社会唯名论和社会唯实论社会唯名论:个人是实际存在的,社会则是个人行动过的产物或互动的形式,对社会的认识是以对个人的认识为基础的,而认识社会最终也是为认识个人社会唯实论:是唯实论观点在社会理论中的贯彻或表现,它认为,社会是一个由各种制度或规范构成的有机整体,社会外在于个人,并对个人具有强制性。

第二:社会有机论的主要内容A.生物有机体和社会有机体的相似之处。

生长过程:社会规模由小到大结构的进化:社会组织形式由简单到复杂功能分化:结构复杂,功能自然分化相互依赖:执行不同那个功能的社会各部分相互联系和制约,社会越进化,社会越脆弱,控制加强。

B.生物有机体和社会有机体的区别:前者是紧密的整体,后者是松散的整体前者意识集中于一定部位,后者意识遍布个体前者部分为整体存在,后者社会整体为社会成员服务社会超有机体间的联系比生物有机体更依赖于符号的传递。

第三:军事社会和工业社会(尚武社会和工业社会)1.社会分类标准:a按照社会进化的程度:简单社会,复合社会,二次复合社会和三次复合社会。

b按照社会内部管理形式:军事社会和工业社会。

这种分类只着眼于一个社会同周边社会的关系和对该社会管理形式的影响2.比较:书493.评价:概括两种社会类型的特征:给人以启示,意识到社会进步的曲折性。

第四:关于国家的政治理论——社会学个人主义的体现1.国家是社会有意识建立的政治组织用以进行社会调节,有目的社会性的合作是国家赖以建立和持续的基础2.政府是一定时间和场合下进行国家管理的职能机构,国家是调节社会的机制,政府是具体执行的部分机构。

3.权利建立在人们的恐惧心理上是唯心主义历史观的具体表现。

4.国家活动的范围:a同等自由法目的是限制国家的活动b国家的实际任务是维护人们的同等自由,保护个人的生命案全和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C反对政治干涉,要求政府进行的专门化管理,既对威胁个人生命安全和破坏侵犯私人财产行为予以制裁,不对个人其他的自由活动施与任何限制d反对国家对经济生活及其他社会事务的干涉。

第五:较之孔德的社会有机体,斯宾塞的社会有机体论的进展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第三章迪尔凯姆的实证主义社会学第一:迪尔凯姆在社会学史上的突出地位1.为社会学成为一门真正独立的学科,寻找到了最充分的理由(即独特的研究对象和独特的方法论原则)2.迪尔凯姆还身体力行,将实证观点付诸于实践,以《自杀论》为代表,为社会学的经验研究奠定了基础3.迪尔凯姆使社会学首次得到官方的承认,是官方任命的第一位社会学教授。

第二:社会学研究对象1.社会事实:在社会层次上发生的种种现象(只有通过某种方式或过程成为大多数人的共同思想和行为时才具有社会事实的性质,仅发生在个人身上不是社会事实)2.社会事实的特征:a.外在性(客观性) b.对个体的强制性(约束性) c.普遍性3.分类 a.物质性社会事实:如:人口分布、数量——(社会形态学)b.非物质性社会事实:集体意识——(社会生理学)4.提出社会事实的意义:外在的的具有强制性的社会事实,不同于个体内在的心理事实,前者是社会的当然领域,后者是心理学的研究对象,这样迪氏找到了社会学独特的研究对象,完成了社会学和心理学的分离第三:社会学方法论的基本原则1.把社会事实看做“事务”,以摆脱思辨对社会事实进行经验的实证研究。

2.坚持用社会事实解释社会事实3.对社会事实的完整的解释应该包括因果分析和功能分析。

第四:社会团结和社会分工1.社会团结:类似于社会内聚力和社会整合2.社会团结的基础:在迪尔凯姆之前存在三种有关社会团结的基础的论述A卢梭的社会契约论B孔德的国家强制说 C.斯宾塞的自由竞争说迪尔凯姆认为社或成员的共同价值理念,共同道德规范即“集体意识”3.社会团结类型:机械团结:通过强烈的集体意识将同质性的个体结合在一起;客观标志:约束性法律有机团结:建立在社会分工和个人异质性基础上的一种社会联系方式。

客观标志:复原型法律4.影响社会团结的重要因素——社会分工(1)社会分工的原因:人口增长导致生存压力,而职业分工导致竞争冲突(2)社会分工的社会后果:削弱集体意识造成社会各个部分的相互依赖,这为机械团结向有机团结转变提供条件。

(3)如何解决集体意识削弱的问题建立各种职业道德第五:实证研究的范例——《自杀论》自杀的主要类型和原因分析A.利己型自杀主要社会原因是社会整合程度不足:1.不同宗教教徒在自杀上存在明显差异2.群体整合程度不足时导致自杀率上升的原因3.家庭生活领域、政治生活领域B.利他型自杀1.由于社会整合程度过高而导致的2.自杀的两种表现形式:义务型自杀和内疚型自杀3.利他型自杀在军队中表现最为明显C.失范型自杀1.针对经济危机时期自杀率往往急剧上升的现象。

迪尔凯姆理论假设:失范型状态引起自杀率上升2.社会道德规范最重要的作用在于给社会成员知名生活方向3.用社会规范过于松弛还可以解释实证资料中发现的其他差异。

城市离婚率高D.宿命型自杀1.原因:规范过严典型形式:奴隶的自杀自杀率与社会整合程度成正比第六:对《自杀论》的评价1.正面的评价:a.证明了自己的社会学的命题,即社会生活在很大程度上支配这个人的命运b.为理论研究和经验研究的结合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2.批评:a.自杀理论的核心概念(整合和规范)缺乏明确清晰的定义b.对溯源学的分类方法的批评c.迪氏关于自杀的总体理论不具有证伪性。

第七:为什么说迪尔凯姆的社会学理论是以社会团结为主线的?1.迪氏的社会学就是要用实证的方法来研究社会事实。

他认为在众多的社会事实中社会团结是一种最基本的事实,因为从事实上说正是由于社会团结,分散的个人才连结成为社会而且正是由于连接方式的不同,社会才表现为不同形态。

总之,社会团结是使社会成为社会的基本力量。

它规定和影响着其他社会事实,可以说他的社会学理论是以社会团结为主线的。

2.迪尔凯姆的几部主要著作的主题都是与社会团结有关的《社会分工论》、《自杀论》、《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第八:迪尔凯姆的社会学思想小结——书132第四章滕尼斯的社会学体系第一:社区与社会1.人类共同生活的两种形式(根本区别在于内部的联络方式)社区:是在情感、恋情、内心倾向等自然感情一致的基础上形成的联系紧密的有机群体社会:是指建立在外在的利益合理的基础上的机械结合的群体2.共同生活的意志类型:(1)滕尼斯的意志理论受德国唯意志论哲学家叔本华影响,滕尼斯认为:a.所有社会的社会群体都是人的意志的创造物;b.意志的基本种类决定了人类相互联系的可能方式(2)人的两种意志①本质意志:主要基于请感动,指的是人们在传统的和自然的感情纽带基础上的一致性和相互融洽。

②选择意志:主要基于思想动机指的是人们那种尽量排除感情因素的纯理智思维,个人的目的性打算及人与人之间利益关系的考虑评价1.纯粹的社区与社会是方法论性质的概念,是关于社会联系分类概念而非社会形态的分类2.较明显的价值取向,对社区的描述过于理想,强调其友好合作关系却忽视了情感意义上的任何消极关系和内部冲突3.整个社会发展大趋势是由社区向社会转变,包含了社会进化的历史观点。

但不能真正说明社会变化的原因,认为社会发展是意志、理性不断增长的过程。

4.综合有关理性主义和有机体两种观点,认为人类既不是完全的理性的也不是完全非理性的。

理性个体组成社会群体,社会是非理性的集合整体第二:评价腾的尼斯的社会学体系对现代社会学的贡献。

1.关于社区——社会的划分和论述,在社会形态的分类学传统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而且直接影响马克思韦伯的“理想型概念”的提出。

2.关于创立不涉及经验材料和历史内容的纯粹社会学的主张,是最早有关形式社会学的表述。

3.关于科学研究与社会政治活动必须区别开来,社会学研究必须采取价值中立态度的思想被韦伯接受并且进一步发展。

4.关于社会类型和社会结构的划分的思想对后来芝加哥学派和结构功能主义有重要影响。

第五章齐美尔的形式社会学第一:齐美尔著述《货币哲学》:文化社会学的主要内容《社会学:关于社会交往形式的研究》形式社会学、社会冲突思想第二:社会冲突的思想1.冲突是互动常见的形式,介于强调冲突的马克思和强调整合的迪尔凯姆之间,认为冲突与和谐是相互交替的交往形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