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人对铅锌矿产的利用及初步认识我国铅锌矿产资源丰富,在全国各地均有分布,因而我们的祖先很早便开始利用铅锌资源了。
铅锌两种金属元素物理化学性质十分相似,因而经常共生或者伴生,而且往往铅锌矿石中伴生有银。
铅金属由于较易提炼,因而其利用历史要早于锌,早在商代就被利用,广泛被应用于青铜器铸造中,西周时期铅戈含铅量达99.75%。
而锌在五代时期才被逐渐推广利用,据史料记载,贵州赫章妈姑地区在汉高祖天福年间即开始炼锌,被称为倭铅。
古人在大规模利用铅锌矿产资源的同时,通过总结已知矿产的产出规律,得出“上有陵石者,下有铅锡赤铜”,“上有铅者,其下有银”等结论,表明我国成矿规律研究历史源远流长。
2.铅锌资源现状及我国重要矿产地据09年统计资料,世界已查明的铅资源量15亿多吨,铅储量7900万吨,储量基础17000万吨。
世界铅资源主要分布在澳大利亚、中国、美国和哈萨克斯坦四国,其储量占世界储量的60.3%,储量基础占世界储量基础71.2%;世界已查明的锌资源量19亿多吨,锌储量18000万吨,储量基础48000万吨。
世界锌资源主要分布在澳大利亚、中国、秘鲁、美国和哈萨克斯坦五国,其储量占世界储量的67.2%,储量基础占世界储量基础70.9%。
我国目前已查明的资源量约为1.2亿吨,据估算总资源量可达5.2亿吨,及铅锌资源探明比例约为20%,表明我国铅锌矿资源找矿前景很大。
目前,我国境内有铅锌矿产地1000余处,主要为:黑龙江省的西林、翠宏山、弓棚子;辽宁省的红透山、青城子、关门山;河北省的蔡家营子、高板河;内蒙古自治区的白音诺、东升庙、甲生盘、炭窑口;甘肃省的西成(西和县—成县,并延伸到陕西凤太地区);陕西省铅硐山;青海省的锡铁山;新疆的可可塔勒、塔木;湖南省的水口山、黄沙坪;广东省的凡口;浙江省的五部;江西省的冷水坑;江苏省的栖霞山;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大厂;云南省的兰坪、会泽、都龙;四川省的大梁子、呷村等铅锌矿。
新疆喀什地区附近的铅锌矿主要包括乌拉根、沙里塔什、乌苏里克、托洪木列克、阿尔巴列克、龙仑踏卡特、塔木、卡拉牙斯卡克、铁列克、卡兰古-托克拉克、霍什布拉克等。
3.铅锌相关特征在各种地质体中的含量:铅在砂岩中为7×10-6、在碳酸盐岩中为9×10-6、在页岩中为20×10-6——地壳中的平均含量约为15×10-6,可见页岩中铅的含量略高于铅元素的克拉克值,但由于页岩渗透性较差,如若不发生硅化则一般很难作为矿源层,而灰岩由于其渗透性较好,加上较高的铅元素含量,故可推断灰岩可为铅矿很好的矿源层;锌在玄武岩中为105×10-6、在花岗岩中为60×10-6、在砂岩中为16×10-6、在碳酸盐岩中为20×10-6、在页岩中为95×10-6——地壳中平均含量约为80×10-6。
铅的克拉克值高于锌的克拉克值,这与一般铅锌矿种锌的品位高于铅的地质事实相符。
矿石矿物特征:目前,已发现有250多种铅锌矿物,但可供工业利用的仅有20余种。
其中以方铅矿、闪锌矿最为重要。
矿石按氧化程度可分为硫化矿石(铅或锌氧化率<10%)、氧化矿石(铅或锌氧化率>30%)、混合矿石(铅或锌氧化率10%~30%);按主要有用组分可分为:铅矿石、锌矿石、铅锌矿石、铅锌铜矿石、铅锌硫矿石、铅锌铜硫矿石、铅锡矿石、铅锑矿石、锌铜矿石等;按结构构造可分为:浸染状矿石、致密块状矿石、角砾状矿石、条带状矿石、细脉浸染状矿石等。
时间分布特征:据《中国有色金属矿山地质》统计,铅锌矿分布的地层时代前震旦纪占19%、震旦纪占11%、寒武纪—志留纪占15%、泥盆纪—二叠纪占46%、三叠纪—白垩纪占8%、第四纪占1%。
成矿期主要集中在燕山期和多期复合成矿期。
据《中国内生金属成矿图说明书》统计的铅锌矿床的成矿期,前寒武期占6%、加里东期占3%、海西期占12%、印支期占1.3%、燕山期占39%、喜马拉雅期占0.7%、多期占38%。
空间分布特征:从行政区域上来说,我国的铅锌矿产资源主要集中在云南、内蒙、甘肃、湖南、广西、广东、新疆等地,其铅锌资源占全国的约为70%。
从成矿区域上来说,目前已勘探的超大型、大中型矿床主要集中在滇西、川滇、西秦岭—祁连山、内蒙古狼山和大兴安岭、南岭等五大成矿集中区。
4.矿床分类及典型矿床矿床分类:1933年,林格伦最早比较系统的提出铅锌矿床成因分类方案,其后尼格里、贝特曼、德赫姆、马加基扬、施奈德曼等相继提出了自己的分类方案。
他们大多从岩浆分异观点出发,把铅锌矿作为岩浆热液成矿作用的产物,以成矿温度和深度作为分类原则。
我国学者郭文魁等1959年将中国铅锌矿床分为内生和外生两大类,共9个建造。
特尔(1960)首先提出铅锌矿床工业类型分类方案。
其后,阿米拉斯拉诺夫(1967)、斯米尔诺夫(1974)等原苏联矿床学家提出了类似的分类方案,他们是以围岩性质、矿体形态和矿石矿物成分为基础进行分类。
1958 和1963年,孟宪民等对中国铅锌矿床的分类方案也是以围岩条件为划分准则的。
根据容矿围岩和矿体产状的不同,把铅锌矿床划分为5类。
矿床分类方案的实际意义在于指导找矿工作,各种不同的矿床分类方案各有侧重,但在矿产勘探中均起着不同的指导意义。
典型矿床:○1湖南水口山铅锌矿水口山铅锌矿田位于湖南省常宁县水口山区,北距衡阳市40km,是我国开采历史悠久的大型铅锌矿山。
累计探明储量:铅87.46万t、锌111.08万t、银2000t、金近100t。
该矿田位于衡阳断陷盆地的南缘,由老鸦巢铅锌硫矿床、鸭公塘铅锌铜硫矿床、中区(百步磴)铁铜铅锌硫矿床、康家湾铅锌金银矿床、温塘铅锌矿床以及龙王山金矿床、老鸦巢金矿床、仙人岩金矿床等组成,面积约600km2。
区内出露的地层主要是二叠系,其次是中上石炭统壶天群白云岩以及部分泥盆系锡矿山组。
泥盆、石炭系地层主要分布于矿田南部、西部及东南部,二叠纪地层分布于矿田中部(图3.8.2)。
下二叠统栖霞组(P1q)主要是含碳质条带状灰岩,含燧石灰岩,是铅锌金银的主要赋矿层位;当冲组(P1d)为含铁锰硅质岩、硅质页岩、泥灰岩、泥质页岩,是金矿主要赋矿层位。
矿床类型主要为矽卡岩型、热液充填脉型以及部分外生矿床(风化淋滤型和冲积砂型)。
○2江西冷水坑铅锌矿冷水坑铅锌银矿田位于江西省贵溪县境内,是我国80年代勘查的一个规模巨大的斑岩型铅锌银矿田。
累计探明储量:铅152万t、锌218万t,银矿也达到大型规模。
矿田位于上饶拗陷南西部的孤萝山破火山口西侧断陷带上。
矿田呈北东—南西向展布,由银路岭、鲍家、下鲍家、营林、银珠山和银坑等矿区所组成。
矿区内地层主要为震旦系和侏罗系,花岗斑岩、流纹斑岩、石英正长斑岩、钾长花岗斑岩普遍发育。
矿床成因类型主要为斑岩型、脉带型、层控叠生型等。
斑岩型是矿田中的主要矿床类型。
分布于鲍家和银珠山矿区。
矿体产于花岗斑岩岩体中,在岩体接触带附近的火山带中也有产出。
矿床由几个矿带和数十个矿体组成。
单个矿体呈似层状、透镜状,与围岩呈渐变过渡关系,但有分支复合、膨大缩小、尖灭再现等现象。
主要有银铅锌矿体、铅锌矿体和硫矿体。
脉带型是富银的主要成矿类型。
分布于银路岭和银珠山两个矿区。
矿床分带较明显,浅部以铅锌银矿化为主,伴有较强的金矿化;深部以硫(铜)矿化为主,金矿化相对减弱。
围岩蚀变呈线型分布,富含金属矿物的脉旁有绿泥石化、硅化、黄铁矿化、碳酸盐化和叶蜡石化等。
层控叠生型,主要分布在下鲍家矿区,在银珠山和银路岭两矿区亦有分布。
矿床产于侏罗系上统打鼓顶组下部的顶部石英正长质火山角砾岩层中。
矿体呈层状、似层状、透镜状,严格受层位控制,与打鼓顶组火山岩层整合产出。
矿石类型,主要有菱铁锰磁铁方铅闪锌辉银矿石、菱铁锰磁铁方铅闪锌矿石、菱铁菱镁矿石。
○3河北蔡家营铅锌银矿蔡家营铅锌银矿区位于河北省张北县西南64km处,蔡家营村附近。
其中Ⅲ号矿带规模最大,探明储量:锌144万t,其中富矿达60%以上,伴生银832t、伴生金17t。
该矿床是华北地台北缘兰阎-蔡家营-青羊沟成矿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位于内蒙地轴中部,蔡家营隆起的东部边缘。
矿区出露的地层主要是古元古界红旗营子群大同营子组变粒岩、上侏罗统白旗组和张家口组火山岩。
与矿化有关的燕山期侵入岩主要是薛家沟花岗斑岩株和石英(或花岗)斑岩脉。
控矿构造主要是通过蔡家营矿区呈北东东向延伸至张麻井一带的断裂构造带,其对区内有关斑岩体和矿床分布起着控制作用。
矿体大部分产于角闪黑云斜长变粒岩内,仅有少数产于白旗组火山岩中,呈隐伏-半隐伏状态产出。
矿体(脉)产状多样,走向有北西西、南北和北东等,倾角不大。
矿石矿物主要有闪锌矿(包括铁闪锌矿)、方铅矿、黄铁矿,次要矿物为毒砂、磁黄铁矿、黄铜矿、磁铁矿、自然金、自然银、深红银矿、黝锑银矿等。
矿床成因类型为燕山晚期形成的中温热液充填-交代脉状铅-锌-银矿床。
○4青海锡铁山铅锌矿锡铁山矿区位于青海省柴达木盆地北缘,西北距大柴旦镇72km,南距格尔木市140km。
锡铁山矿区位于南祁连山加里东褶皱带南侧、柴达木地块北缘。
矿床产于下古生界上奥陶统的绿岩系中。
绿岩系下伏地层为达肯大坂群(Zdk)片岩、片麻岩系,两者呈断层接触。
上覆地层为上泥盆统紫红色砂砾岩系(D3)及下石炭统砂砾岩系(C1),绿岩系与其呈断层接触或不整合接触。
矿区构造线方向与区域构造线方向一致,为北西-南东向单斜构造。
沿走向和垂向地层有波状扭曲,次级小型褶皱发育。
走向逆断层及北东-南西向斜移断层亦较发育。
区内无岩基出露,只有岩脉零星分布。
矿石组成为硫化矿以方铅矿、闪锌矿为主,次有黄铁矿、黄铜矿、磁黄铁矿等;氧化矿有铅矾、黄钾铁矾、白铅矿、异极矿、褐铁矿等数十种。
矿床成因类型主要为海相火山岩型沉积变质铅锌矿床。
○5新疆可可塔勒铅锌矿可可塔勒铅锌矿区位于新疆富蕴县城西北50km处,现已探明储量:铅89.95万t、锌193.49万t、银650.8t、硫300万t。
矿床位于西伯利亚板块阿尔泰陆缘火山岩带麦兹亚带东段。
矿区长5km,宽1km,面积5km2。
矿区出露地层有中泥盆统阿勒泰镇组(D2a)、下泥盆统康布铁堡组上亚组第三岩性段(D1k23)、下泥盆统康布铁堡组上亚组第二岩性段(D1k22)、下泥盆统康布铁堡组上亚组第一岩性段(D1k21)。
可可塔勒矿床位于麦兹倒转向斜之北东倒转翼的东南端近转折部位。
矿体主要产于下泥盆统康布铁堡组上亚组的第二岩性段中。
该岩性段底部为变酸性熔岩,往上依次为角砾凝灰岩(含集块岩)夹含矿层、晶屑凝灰岩,顶部为不纯大理岩。
矿体产状与地层产状基本一致,形态多为似层状、透镜状。
矿石矿物主要为方铅矿、闪锌矿、黄铁矿、磁黄铁矿和少量黄铜矿、毒砂等。
矿床成因类型属于火山岩系中沉积岩容矿的海底火山喷流-沉积型铅锌矿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