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相花纹样在我国发展的四个阶段探析宝相花纹样是中国植物装饰纹样。
植物纹样是中国传统历史装饰纹样中的重要篇章, 几乎贯穿于整个中国装饰艺术史之中, 有上千年的历史, 宝相花纹样更是一种本土纹样融合外来纹样的典型代表。
已有的文献资料对宝相花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敦煌壁画、藻井等方面, 大都讨论佛教鼎盛时期的宝相花形态, 缺少对其形成过程以及变化的研究。
文章将从宝相花纹样在我国发展的四个阶段, 即原始时期到秦汉时期的本土莲花纹样、秦汉时期到魏晋南北朝结合外来宗教文化, 加入葡萄纹, 石榴纹等元素形成宝相花雏形、隋唐宝相花纹样正式形成、宋后宝相花纹样的成熟发展, 以及佛教东传这个时间节点来梳理宝相花的成因以及流变过程。
一、宝相花前身——莲花莲花也是许多世界文明中神圣的代表, 在古印度被看作是英雄气概的象征;在古埃及, 人们看到莲花天亮时开放, 天黑时闭合。
于是埃及人以为太阳是早晨从东方的莲花里出现, 夜晚太阳消失在西方的莲花里;伊朗的雅利安人则将蓝色的莲花当成“水中之光”来崇拜。
宝相花纹样在我国发展的四个阶段探析(一) 佛教中的莲花莲花在印度佛教中代表了再生、纯洁和不受轮回之苦。
佛教创立之后, 也将莲花作为宗教圣物。
在印度原始佛教中还有后来的藏传佛教当中, 对莲花形象的崇拜都十分明显。
在佛教中有四大莲花, 分别是代表菩萨慈悲心的芬陀利花、代表毒物变成美好事物的拘物头花、代表钵头摩地狱的表钵头摩花和代表庄严佛眼的优钵罗花。
莲花也是佛教的八瑞相(图1) 之一, 代表了一切活动的鼎盛时期, 莲花本身也有旺盛生命的内涵。
在佛教和佛教经文里, 莲花又被隐喻成神圣的子宫。
其与象征男性的“金刚”结合, 意味着“空”与“色”的结合, 也象征佛法和智慧的契合以及大乐与空性的自然生成。
莲花也象征着西方红色阿弥陀佛“莲花部怙主”。
佛教中一般的莲花意象有四、八、十六、二十四、三十二、六十四、百、千瓣等;在手持器物中, 它一般有红色和粉红色两个颜色, 花瓣有八个或十六个;在其他的意象中, 它的颜色也有黄色、金黄色、蓝色、黑色或者白色。
莲花在佛教中的众多含义, 使它在佛教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二) 中国的莲花中国文化与莲花的关系源远流长, 在中国莲花常被比喻为君子, 将莲花作为洁身自好、出淤泥而不染的代表。
除了莲花的象征意义外, 莲花图案也是重要的中国历代植物纹样之一。
两朵莲花并蒂而生的图案, 叫“并莲同心”, 用来表达夫妻恩爱、琴瑟和鸣(图2) 。
莲花又叫做芙蓉, “蓉”谐音“荣”以此延伸出许多传统图案。
恭王府藏品元朝青花缠枝牡丹纹罐(图3) , 其主体为缠枝牡丹花, 辅助纹样为莲花, 这两种图案放在一起, 有荣华富贵之意;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的明朝莲花鹭鸶纹杯(图4) , 将莲花与鹭鸶、芦草雕刻在一起, 有一路连科、连连及第的意思。
莲花作为植物的生殖器官, 本身也带有生殖的含义。
莲蓬多子说明繁殖能力强, “莲”谐音“连”, 莲蓬加上莲子, 有着“连生贵子”的意思。
这也恰好表达了中国民间多子多孙的美好期许, 因此中国古代对莲花的喜爱也有一部分生殖崇拜。
且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殖崇拜并不像印度那样赤裸, 是更多的用隐喻的形式。
所以“莲生贵子”的莲花纹样, 在民间甚受欢迎, 其中多数用于婚嫁服装、婚礼器具等。
二、莲花的再设计——宝相花的出现(一) 佛教传入之前的莲花纹样中国史前时期的植物纹样, 主要出现在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晚期以及河姆渡时期的陶器之上, 这个时期出现的植物纹样大多以巫术、图腾为平台。
原始植物纹样题材多取决于生活中的自然形象, 如北方彩陶上的花瓣纹。
这些花瓣纹经过简单的夸张变形, 构成了介于写实和抽象之间的原始纹样。
公元前2070年到公元前770年间, 中国先后经历了夏、商、周三个奴隶制社会的国家政权, 它们以原始崇拜等活动控制民众的反抗心理, 当时的主要纹样集中于狰狞神秘的动物纹样和几何纹样, 所以因为那个时期的植物纹样因为不符合当时的时代精神面貌所以少之又少。
莲瓣纹是其中较为经典的纹样之一, 不同于以前的各种平面纹样, 它是立体雕塑的一部分。
它的基本形状是向外发散的莲花花瓣, 花瓣方中带圆, 中间有装饰线条, 构成了丰富精细的花瓣, 具有很强的装饰性。
秦时期的植物纹样相比之前又有了创新。
这个时期的植物纹样数量较之前的历史时期有所增加, 图案也从抽象风格向写实风格转变, 装饰手法更加夸张, 并且结合了时代的审美特征和风俗特点, 为植物纹样赋予了内涵意义, 使植物纹样的形式与内涵有了统一。
这个时期的莲瓣纹样较为粗犷、简约。
其中比较有特点的是四瓣莲瓣纹。
这类纹样较为粗放、简约。
四片莲花瓣被抽象为对称的矛头形状或桃叶状, 形状比较概括。
(二) 佛教东传之后的莲花纹样——宝相花(1) 佛教传入初期一般认为, 佛教在东汉时期传入我国。
《后汉书》记录, 东汉明帝曾梦到了一位满身金光的神明, 于是明帝派遣使者前往天竺, 邀请两位僧人用白马驮回佛像以及《四十二章经》。
待高僧到达, 为纪念此事明帝下令修建白马寺, 佛教东传正式开始。
汉朝的莲花图案主要集中在汉帛、铜镜、画像砖和画像石上, 西安秦砖汉瓦博物馆馆藏的汉代莲花纹瓦当上的图案, 结合了儒学思想与巫术文化形成了古朴大气的图案风格。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外哲学、文化和宗教的交融更加深入。
大量的外来纹样传入, 并且融合本土纹样, 使得这个时期的植物纹样得到了质的发展。
这个时代的莲花纹样一般与几何纹样组合运用, 主要出现在佛教的藻井图案和佛教壁画上, 根植于佛教艺术。
隋唐时期形成的宝相花纹样便是从这里孕育的, 可以说此时的莲花图案是后来宝相花图案的雏形。
(2) 佛教鼎盛时期隋唐时期可以认为是我国封建社会最繁盛的历史时段, 隋朝和唐朝初期的莲花纹样还保留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基本特征。
之后隋唐的政治开放, 使得此时的人们对外来文化、宗教更加兼容并蓄, 这也让与佛教密切相关的莲花纹样在这一时期的到了质的发展。
隋朝时期的装饰纹样以植物纹样为主体, 多数运用在陶瓷、织物、佛教建筑等等。
并将植物的写实与抽象风格结合, 创造出了一种华丽丰满的纹样风格。
唐代时国运昌盛、政治开明、国富民强, 这些都促使了人们的审美发生了变化。
植物纹样有了更加有世俗化、生活化的特点, 植物纹样的种类也开始增加, 例如:牡丹、海棠、竹子、石榴等等。
此时的莲花纹样更加需要表现出国家的繁荣, 也就是所谓的“大唐气象”, 所以唐朝的莲花纹样形成了一种高贵、大气、繁复、华丽的纹样特征。
佛教文化和艺术的传播和渗入, 其风格也给本土的植物纹样带来了新的格调。
所以唐代工匠们更加倾向于将不同的植物纹样进行结合, 脱离了隋代之前单独纹样的风格。
创作出了更加繁复、华丽的复合纹样, 例如宝相花纹、缠枝花和团花纹样。
所谓“宝相”一词源于佛教, 用来形容庄严的佛像, 叫做宝相花则是因为这种花型代表了圣洁、端庄、美观。
宝相花纹样是一种虚构的、结合多种植物形象而形成的纹样。
隋唐的艺术家以莲花为基础, 融合外来风格, 又加入了菊花、石榴等花卉形式创作出了宝相花纹样。
它不仅是是富贵吉祥的代表, 更是表达了佛教的神圣圆满。
随着这一时期佛教的兴盛, 宝相花纹样正式形成。
到了宋代受到当时文学书画的风格影响, 宝相花的风格变为清秀自然, 是其高度发展时期, 之后的元代则体现了游牧民族的粗犷大气。
明朝的宝相花形式简单概括, 并且非常的图案化, 清朝由于西洋文化的发展, 宝相花也变得精致、繁复。
三、佛教莲花对宝相花纹样的影响(一) 佛教传入对莲花图案在风格上的影响宝相花纹样是我国重要的植物纹样之一, 也是中国传统植物纹样吸收融合佛教文化的见证。
从本土的莲花纹样到隋唐时期宝相花纹样的形成, 佛教的传入与发展对宝相花风格有着很大影响。
中国原始时期至秦代的本土莲花纹样, 基本都是以单一一朵莲花为主体的适合纹样或者二方连续纹样, 这一段时期的莲花纹样通常与装饰载体的主题有关, 都比较贴近生活, 充满了朴素自然的生活气息。
春秋战国之后, 我国又迎来一个多事之秋——魏晋南北朝。
社会的变革带来了大规模的迁徙, 促使各地的风俗文化进一步交融, 也使当时的思想意识形态快速发展。
因此, 魏晋南北朝也被看作是我国历史上第二次“百家争鸣”。
这一时期中外哲学、文化和宗教的交融更加深入, 印度文化与佛教的传入让当时的本土艺术家有了新的灵感。
中外艺术的交融与形式的多样化成为了此时植物纹样的主要特征, 莲化纹样发展成为与几何纹组合的佛教藻井图案和龛楣图案。
随着佛教文化的传入, 通过丝绸之路传入的西域风格也逐渐被中土艺术家所接受, 并运用在了纹样之中。
其中一个典型的融合西方纹样风格的例子是敦煌。
在敦煌藻井407窟藻井(图5) 里出现的莲花纹已有饱满的花瓣, 而且可以清楚地看出莲花花瓣的造型和层次, 已初具宝相花的雏形。
这个时期的莲花纹样已经在佛教艺术中不可或缺。
它既有“莲花化生”的意思, 又有中土清正廉洁、多子多福的含义, 所以被人们普遍接受并逐渐发扬光大。
唐朝藻井中的莲花纹样, 融合了牡丹、石榴、葡萄等植物得特点, 演变为宝相花, 成为当时最具特征的纹样之一。
从本土莲花纹样到宝相花的转变, 不仅是图案由简到繁的变化, 更是古人吸纳融合外来文化的过程。
(二) 佛教传入对莲花图案在内涵上的影响佛教的传入对中国的艺术发展有非常深刻的影响。
汉朝之前, 莲花纹样多在器物以及建筑装饰中初现, 张衡在《西京赋》中写到宫殿的藻井图案:“蒂倒茄于藻井, 披红葩之狎猎”, 当时人们将莲花藻井图案放置于木质结构中, 主要为莲花有避火的意思。
古籍中有许多关于以莲花装饰的帝王车驾的华盖的记载, “华”通“花”即华盖, 有天穹、神明之花的含义。
汉朝所建的太液池, 当中就有莲花装饰。
这里的莲花既是为了造景而加入的写实花卉形象, 也体现了人们对这种神明之花的崇拜。
《诗经》、《汉乐府》等着作中都有描写莲花的语句。
可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莲花经常被歌颂为美好事物的象征。
由于佛教莲花从外形到内在含义都与中国的莲花有相似之处, 所以更容易被人们所接受。
佛教也通过莲花文化在印度和中国的相似内涵, 以及西方与中土的文化交融拓开了一条道路。
佛教有“因果轮回”、“生死报应”的说法, 在当时的混乱的社会下, 人们由此可以获得心灵的慰藉, 这也帮助了当时的统治者更好的管理人民。
因此佛教在当时受到了推崇, 佛教艺术也被普遍接受。
佛教的传入也给中国带来了建塔造像艺术。
随着佛教的盛行, 全国都大肆修建佛寺和建造佛像。
魏晋南北朝朝开始, 全国各地就出现了许多佛寺。
晚唐诗人杜牧“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的描写, 表述了但是数量繁多的寺庙。
从南北朝开始, 莲花纹样一般出现在纺织品、佛教壁画以及佛教建筑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