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全国2卷高考文言文《后汉书·赵憙传》注释试题答案解析译文(甘肃、青海、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宁夏、新疆、西藏、陕西、重庆)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赵憙(xǐ)字伯阳,南阳宛人也。
少有节操。
从兄(cóngxiōng。
从:用在称谓前的时候,表示宗族中次于至亲的亲属。
比如,当今所说的堂兄,古代称“从兄”。
“从兄”又可以具体分为“从祖兄”“从父兄”。
同曾祖父但不同祖父不同父亲,年长于己者,称为“从祖兄”;同祖父但不同父亲,年长于己者,称为“从父兄”。
明白了“从兄”,“从弟”也就不必解释了。
“从父”作为亲属称谓,指称祖父的亲兄弟的儿子。
“从父”又具体可以分为“从伯”“从叔”。
年长于父者为“从伯”,也就是如今所称的堂伯;年幼于父者为“从叔”,也就是如今所称堂叔。
“从子”:伯父/叔父之孙,不是指自己的亲兄/弟的儿子。
“从兄”在2014年四川高考文言文《王筠传》中出现过,“从叔”在2017年新课标卷《宋书·谢弘微传》中出现过)为人所杀,无子,憙年十五,常思报之。
乃挟兵结客(带着兵器,约好朋友),后遂往复仇。
而仇家皆疾病,无相距(古同“拒”,抵抗。
)者。
憙以因疾报杀,非仁者心,且释之而去。
顾(回头。
《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缶。
”)谓仇曰:“尔曹(你们。
杜甫《戏为六绝句》:“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若健,远相我。
副词,表示一方对另一方的动作,即行为动作偏指一方,不同于“相互”,翻译时相当于代词“我”“他”“她”“它”“他们”等。
《孔雀东南飞》:“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
”——初七和十九,在玩耍的时候不要忘记我。
2014年高考湖南卷文言文《杜琼雪屋记》中有过“相从而学问者甚夥huǒ,其声名隐然闻于郡国”——跟随他向他学习询问知识的人很多,他的名声悄悄地传遍了吴地。
)避也。
”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占据县城不肯投降),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独孙)憙,信义著名,愿得降之”。
更始乃征(征召)憙。
憙年未二十,既引见,即除(授予官职)为郎中,行(兼摄,代理。
古文中关于兼职的词语有①领:本职之外兼较低它职。
《范晔传》:“服终,领新蔡太守。
”②摄:暂时兼代本职外更高职务。
《左传·昭公十三年》:“羊舌鲋fù摄司马。
”③权:临时代职。
南宋·陈亮《上孝宗皇帝第一书》:“以京官权知,三年一易。
”④假:暂时代理。
范晔《苏武传》:“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
”⑤行:代理官职。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太祖行备武将军。
”⑥署:代理,暂任。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以亮为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
”⑦护:原官员短期离职,临时守护印信,“护”有“统辖,统率”之意。
《史记·陈丞相世家》:“今日大王尊官之,令护军。
”2015年浙江高考文言文《太平州学记》中有“王侯秬jù来领太守事”——直秘阁王侯秬来当涂兼任地方长官)偏将军事,使诣(前往,到,去。
陶渊明《桃花源记》:“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渔人到了太守所在地武陵,拜见太守,说了这件事。
蒲松龄《促织》:“乃强起扶杖,执图诣寺后。
”——于是他就忍痛爬起来,扶着杖,拿着图来到寺庙的后面)舞阴,而李氏遂降。
光武破(打败)寻、邑(王寻、王邑),憙被创(受伤。
《战国策·荆轲刺秦王》:“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秦王又砍杀荆轲,荆轲身中八处剑伤),有战劳,还拜中郎将,封勇功侯。
邓奉反于南阳,憙素(一向,向来)与奉善,数遗书切责(多次送信,严厉地责骂)之,而谗者因言憙与奉合谋,帝以为疑。
及奉败,帝得憙书,乃惊曰:“赵憙真长者(忠厚老实的人。
《唐雎不辱使命》:“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是因为我把安陵君当作忠厚老实的人,所以不加注意。
《史记·信陵君窃符救赵》:“市人皆以嬴为小人,而以公子为长者,能下士也。
”——街市的人都以为侯嬴是个小人,而以为公子是个宽厚的人,能谦恭地对待士人)也。
”后拜怀令(怀县县令)。
大姓李子春先为琅邪相,豪猾并兼(强横狡猾而不守法纪。
清·黄宗羲《柳敬亭传》:“敬亭既在军中久,其豪猾大侠、杀人亡命、流离遇合、破家失国之事,无不身亲见之。
”——柳敬亭既然在军队里的时间很长,那些蛮横狡诈、不守法纪的人,杀人犯法、改名换姓、逃亡在外的人,流离失所、悲欢离合、国破家亡的事,都亲眼见过),为人所患。
憙下车(到任。
《后汉书·张衡传》:“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
”——张衡上任之后,治理严厉,整饬法令制度。
2015年浙江高考文言文《太平州学记》中有“侯下车,救灾之政,备敌之略,皆有次叙。
”——王侯秬jù一上任,救灾的政策,御敌的战略,都安排得井然有序。
),闻其二孙杀人事未发觉,即穷诘(追查,追问)其奸,收考(拘捕拷问)子春,二孙自杀。
京师为请者数十,终不听。
时赵王良(赵王刘良)疾病将终,车驾(帝王所乘的车。
亦用为帝王的代称)亲临王,问所欲言。
王曰:“素与李子春厚,今犯罪,怀令赵憙欲杀之,愿乞其命(饶他一命)。
”帝曰:“吏奉法,律不可枉(弯曲,歪曲)也,更道它所欲。
”王无复言。
其年,迁憙平原太守。
时平原多盗贼,憙与诸郡讨捕(搜捕),斩其渠帅(魁首),余党当坐者(连坐的人。
连坐:中国古代因他人犯罪而使与犯罪者有一定关系的人连带受刑的制度。
又称相坐、随坐、从坐、缘坐)数千人。
憙上言:“恶恶止其身(惩罚坏人仅限于其本人),可一切徙(xǐ,搬迁)京师近郡。
”帝从之,乃悉移置颍川、陈留。
于是擢举义行(推举提拔有善行的人。
擢:提拔。
梁启超《谭嗣同》:“擢四品衔军机章京,与杨锐、林旭、刘光第同为‘军机四卿’”——皇上破格提升他,赏赐四品卿的官衔,做军机处办理文书的官,和杨锐、林旭、刘光第共同参预新政,当时号称“军机处四大臣”),诛锄(除灭,诛杀)奸恶。
后青州大蝗,侵入平原界辄(zhé,总是,就)死,岁屡有年(连年丰收。
有年:丰年。
《诗经·小雅·甫田》:“我取其陈,食我农人,自古有年。
”——我只需拿出往年的库存粮,就能养活我治下的老百姓!从古以来就是这样好年景!),百姓歌之。
二十七年,拜太尉,赐爵关内侯。
时南单于称臣,乌桓、鲜卑并来入朝,帝令憙典(主管)边事,思为久长规(规划)。
建初五年,憙疾病,帝亲幸视(探视。
幸:指封建帝王到达某地)。
及薨(古代把天子的死看得很重,常用山塌下来比喻,由此从周代开始帝王死称“崩”。
通常情况下,最高规格是皇帝的死,称“崩”,诸侯和有爵位的大臣的死,还有皇后、妃子、太子、公主等人的死,俱称为“薨”。
历史上吕后、窦太后、曹太后、慈禧等人史书上记载均为崩。
《礼记·曲礼》:“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2015年江苏高考文言文《欧阳伯和墓志铭》中有“曹太后崩,诏定皇曾孙服制。
”——曹太后逝世,皇帝下诏确定皇曾孙服制。
2017年全国1卷《宋书·谢弘微传》中有“东乡君薨,资财钜万,园宅十余所,奴僮犹有数百人。
”——东乡君去世,留下之财巨万,园宅十多所,奴仆尚有数百人),车驾往临吊(临丧哭吊)。
时年八十四。
谥(shì,古代帝王或大官死后评给的称号)曰正侯。
(节选自《后汉书·卷五十六·列传第十六·赵憙传》电子书第二册第694页)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熹/信义著名/愿得降之B.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熹/信义著名/愿得降之C.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熹信义著名/愿得降之D.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熹信义著名/愿得降之【答案】A【解析】B“不肯云”错。
柱天将军李宝要舞阴大姓李氏投降,李氏“不肯”,是“不肯投降”,而不是“不肯说话”,他其实是说话了的。
C、D“闻宛之赵氏有孤/孙熹信义著名”错,本文传主“熹”姓赵,而不姓“孙”。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下车,古代可以代指官吏就职。
后来又常用“下车伊始”表示官吏初到任所。
B.收考,指先行将嫌犯拘捕关进监狱,然后再作考察,进行犯罪事实的取证工作。
C.车驾,原指帝王所乘的车,有时因不能直接称呼帝王,于是又可用作帝王的代称。
D.京师,古代指国家的都城,《三国演义》中就经常提到“京师”,现代泛指首都。
【答案】B【解析】“然后再作考察,进行犯罪事实的取证工作”错。
收考:拘捕拷问。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赵熹耿直磊落,为人光明正大。
他自小有节操,从兄被害,为给从兄报仇,他有备而往,但知道仇家患病后,不愿乘人之困,因而暂时放过仇家。
B.赵熹忠于朝廷,除恶得到支持。
他虽与邓奉友善,但屡次谴责邓谋反,最终受到皇上赞赏。
担任怀令时,坚持诛杀李子春,皇上也拒绝了赵王求情。
C.赵熹制止祸患,大力推崇义行。
他担任平原太守时,诛杀盗贼首领,但对待余党却能区别处理,只是将他们迁往异地,并教导他们应该弃恶从善。
D.赵熹忠于职守,身后深享哀荣。
他官拜太尉时,南单于称臣,乌桓等来朝,于是受命对边事作长久规划。
他患病去世期间,皇上亲自前往慰问吊唁。
【答案】C【解析】“但对待余党却能区别处理,只是将他们迁往异地,并教导他们应该弃恶从善”错。
“将他们迁往异地”的是皇上——赵憙劝皇上将他们迁往京师近郡,皇上听从了他的建议,把他们迁移到了颍川、陈留;“教导他们应该弃恶从善”属无中生有,原文中没有此信息。
1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帝曰:“吏奉法,律不可枉也,更道它所欲。
”王无复言。
(2)后青州大蝗,侵入平原界辄死,岁屡有年,百姓歌之。
【答案】(1)皇上说:“官吏奉行法典,律令是不可违反的,再说说其他要求。
”赵王没有再说话。
(2)后来青州出现蝗灾,蝗虫进入平原地界就死去,连年丰收,百姓歌颂。
【解析】(1)注意正确翻译关键词“枉”“道”“复”。
(2)注意正确翻译关键词“辄”“有年”“歌”。
【参考译文】赵憙,字伯阳,南阳宛县人。
年轻时有节操。
堂兄被人杀害,没有儿子,赵憙十五岁,时常想着报仇。
于是带着兵器,约好朋友,后来终于前去寻仇。
而仇人们全部生了病,没有人抵抗。
赵憙认为趁别人生病报仇杀人,不是仁爱的人所应该做的,就暂且放过他们而离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