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养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孔子强调“修己以敏”,“修己以安百姓”。
我们党的领导人继承了“修养”的有益思想,并赋予新的含义。
刘少奇同志的《论共产党员修养》曾成为全党的必读课本。
进入历史新时期以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同志在论述党的建设和文化建设时都强调要讲修养、讲道德、讲荣辱。
修养有两层含义,一层是做动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即修身养性,指培养高尚的品德情操以及正确的为人处世的态度,求得学士、才干、道德、涵养等各方面的充实,完善和提高;另一层含义是作为名词,如:某人很有修养,指一个人在思想理论知识、才华、道德质量等方面达到一定程度、一定水平。
所以修养既是过程,又是目标。
一、准确把握加强修养的重要意义下面从个人成长规律方面,从时代和事业发展需要方面,阐述加强修养的重要意义:〈一〉加强自身修养,是个人健康成长的基本规律1、一方面加强自身修养是一个人成就事业有所作为的前提和基础。
成就事业,有所作为,既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需要,也是社会进步的需要。
能否成就事业,有所作为,既决定于外界环境,即:组织培养,群众支持,才华施展之地,更决定于自身的素质,自身的努力,这是内在动力。
而素质不是天生的,是来自于自身的修养,要在学习中提高,在实践中改造,以期提高自身素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修身为先,然后达到成就事业,有所作为。
修身是成就事业的内在要求,成就事业是修身的必然结果。
2、另一方面加强自身修养是提升人格魅力的必然要求。
加强自身修养是提升非权力影响力的必然选择。
如果是领导,其影响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权力因素的影响,二是非权力因素的影响(即人格魅力)。
权力影响,是由领导者的职位和人们对职位的传统服从所形成,一旦离开这个职位,这个影响力也就不复存在。
所谓“人一走,茶就凉”大体就反映了这种权力因素的影响。
而非权力影响力,则是指权力以外的,指领导个人所具有的品格,眼光,才能,学识及情趣等因素综合形成的对下属的感召力,吸引力及下属对其形成的信赖感,服从感,追随感等。
这种影响力既不与权利的大小成正比,也不与权力的进退相始终,与权力直接关系不大。
一个德才俱佳的领导,一旦在下属和群众中形成有效的非权力影响力,即使不在领导职位了,这种感召力、吸引力、信赖感、服从感、追随感仍会存在。
权力影响力服从于外表和形式,非权力影响力服从于内心和内容,所以加强自身修养,增强非权力影响力是提升人格品味的必然要求。
〈二〉加强自身修养,是事业前进的迫切需要1、时代和事业需要干部加强修养。
从时代来说,一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要求我们要加强自身修养。
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而知识的载体是人,知识不像商品,拿来就用,知识有一个学习转化的过程,这就是修养的过程。
所以人必须提高知识修养,才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需要。
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要求我们要加强自身修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的创新和发展,是社会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
有很多未知要我们来探索,有很多问题要我们来解决。
特别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竞争,给我们带来两个方面的压力,一是来自于发达国家经济和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二是来自于国际关系中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压力。
如何顶住压力和风浪,稳稳地驾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航船乘风破浪,勇往直前,驶向现代化的彼岸,这就要求我们要讲政治,信马列,要提高科技水平,要加强自身修养。
2、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要求干部加强自身修养。
市场经济的正负效应,一方面给我们干部的锻炼成长带来了机遇,另一方面的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的消极的一面产生的负面效应,也给我们干部产生了严峻的挑战。
面对市场经济,干部存在着三个不适应:一是理论素质和知识水平不适应;二是工作作风和工作方法不适应;三是思想境界和精神状态不适应。
这对我们干部在政治觉悟,思想水平,工作能力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交出合格答卷,就必须加强自身修养。
二、明确认识自身修养的丰富内涵〈一〉要全面加强自身修养在不同的时代,不同阶级,不同阶层,有不同的修养追求。
作为为共产主义理想而献身的干部,在现阶段,重点是加强六大修养,即:政治修养、道德修养、知识修养、能力修养、作风修养、心理修养。
1、坚定信念,重政治修养。
〈1〉政治修养是自我修养的核心。
毛泽东同志早就教导我们:“政治是统帅,是灵魂,政治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
”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要防止一些同志,特别是新上来的同志在日益复杂的斗争中迷失方向。
”江泽民同志多次强调:“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核心是要讲政治。
”胡锦涛同志指出:“在各项工作中贯穿讲政治的要求,增强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始终坚持正确的方向。
”〈2〉理想信念是政治修养的根本。
人生如屋,信念如柱,柱折屋塌,柱坚屋固。
信念坍塌,就像茫茫大海上失去航标的一叶小舟,随时都有触礁沉船的危险。
作为一名干部,重视政治修养,有了坚定的理想信念,就能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始终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就能够确保上级的决策贯彻落实,就能够在政治生活中练就一双犀利敏锐、明察秋毫的“火眼金睛”。
2、崇尚道德,重道德修养。
〈1〉道德修养是自我修养的基础。
“商有商德,医有医德,官有官德”。
高尚的道德,是智慧之源,立身之本,立业之基。
古人云:可以一生不仕,不可一日无德。
高尚的道德修养表现出来的是一种非权力影响力,是一种不威而严,不令而行的人格魅力,是一种宽宏大度,虚怀若谷的胸襟,是一种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诚信。
只有道德高尚才能眼界开阔,上为党分忧,下为民解难。
我们党选拔干部的标准是德才兼备。
我们常说:有德有才方能办好事,有德无才办不了事,有才无德乱办事,无德无才只会坏大事,也就是这个道理。
〈2〉度量诚信是德的基本内容。
宽宏的度量,既是一种高尚的品质,可贵的境界,也是一种感人的力量。
无论是秦皇汉武,还是唐宗宋祖,在他们开创基业的过程中,均有容人的雅量。
而正是这种容人雅量,才成就了千古霸业。
诚信是一名干部人格魅力的重要基石。
讲诚信,就是要做到表里如一,心胸坦荡,无论何时何地都要对党忠诚,待人诚恳,光明磊落。
就像小平同志所要求的那样,“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
3、多学善思,重知识修养〈1〉知识是增强修养的精神食粮和内在动力,是提高道德感、责任感的基础。
高尔基曾说:“人的知识愈广,人的本身也愈臻完善。
”工作上要有新突破,关键在于不断用新知识充实自己,丰富自己,完善自己。
〈2〉要多学善思。
广大干部要多学一点哲学知识,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多学一点经济知识,提高为经济建设服务的能力;多学一些现代管理、法律、金融等新知识,不断改善知识结构,跟上社会前进步伐,更要多学一些文化基础知识,社会科学知识,专业知识和技能,社会生活知识,为自身修养的提升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
4、锤炼内功,重能力修养〈1〉能力修养是自我修养的关键。
有句名言:人生的最大危险是自己的职务超过了自己的能力。
这说明能力修养在整个人生中的重要性。
面对新的形势,新的任务,新的要求,干部要不辱使命,勇担重任,就必须加强能力修养,力争职务高一级,本领高一筹,水平高一档。
〈2〉九种通用能力,即:政治鉴别能力,依法行政能力,公共服务能力,调查研究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应对突发事件能力,心理调适能力。
这九种能力涵盖了干部开展工作的方方面面,也涵盖了公务员履行公职,完成国家公共管理任务三个层次:第一,政治鉴别能力是统帅,核心的能力,是干部判断形势,把握机遇,科学决策,忠实执行,创造性开展公共管理活动的方向性和引导性能力;第二,依法行政能力,公共服务能力,调查研究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应对突发事件能力是关键能力,也是干部履行职务,完成公共管理任务的操作和应用层面的能力;第三,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心理调适能力是基础和保障能力,它们能够为前面几方面能力的提高做支撑,是可以不断开发和培养的能力。
在现实生活中,还有一种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良药不一定要苦口,忠言不一定要逆耳,语言表达能力的五个层次:一是表达通顺;二是能说会道;三是谈吐不凡或口若悬河;四是语惊四座;五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5、唯实求是,重作风修养〈1〉作风修养是自我修养的保证。
作风修养是干部外在修养的重要方面。
作风修养如何,不仅关系到个人素养问题,也关系到一个单位的整体形象,作风就是形象,就是导向,就是效率。
〈2〉作风修养三个方面表现。
一是求真务实,求真务实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也是共产党人必具的政治品格。
当前,我们强调求真务实,就是要大力提倡讲实话,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
二是公道正派。
公道正派是赢得人心的关键。
群众能容忍干部因经验不足而出现的失误,绝不会容忍干部不公的作风。
三是清正廉洁。
位不在高,廉洁则名;权不在大,为公则灵。
干部要保持艰苦奋斗、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
6、安之若素,重心理修养〈1〉心理修养是自我修养的补充。
干部处在社会政治舞台的中心,常会被多姿多彩的光环所笼罩,又会十分容易地被推进社会矛盾的激流漩涡之中,没有一定的心理承受能力是难以适应的。
正所谓李源潮部长所说的:“人生有坎坷,遇人有不贤。
”应是平常事,能否在逆境中保持心灵上的平和,是很现实的考验。
〈2〉要做到正确对待。
干部要正确对待名利,正确对待自己,正确对待他人,志存高远,心胸宽广,始终保持一颗平常心,真正做到“遇到好事善事不失态,得意谈然;遇到挫折失败不沮丧,失意泰然;遇到委屈误解不动怒,从容超然。
”只有这样,心灵上才能达到平衡和谐,个人修养才能达到“最高境界”。
〈二〉要树立科学的精神支柱精神支柱是人的心灵寄托所在,有人说它是所追求的事物,有人说它是可依赖的人,还有人说它是站得住脚的真理。
它就像一个纽带,为生活价值提供定向,行为选择提供动力。
科学的精神支柱应像著名诗人哈·纪伯伦所说的,是我们心中的绿洲,让人生活目标清晰,能体验到足够的幸福感,谨慎生活,有所敬畏,而不被一些极端思想和行为所驱使。
所以,科学的精神支柱包括:主义、理想、信念和道德四大要素。
主义是理想基础;理想是人生寄托;信念是内在支撑(生命的软区);道德是伦理的约束(是社会文明的重要尺度)。
然而今天,当精神空虚成为一种社会病,很多人发现没了精神支柱,究其原因有三:一是现代的我们太过在乎功利,精神支柱这个虚头八脑的东西,不能带来好处,也不能引起重视;二是现代的教育从小学开始,分数成了教育的终极目标,精神文明放到相对次要的地位;三是社会政策开放自由,意识形态多样化导致国人难于选择。
殊不知,当精神支柱缺失时,神医,财神似乎更惹人喜爱,李道长,张悟本等“神仙”、“高人”也才有了市场,因此,人要有精神追求,要树立科学的精神支柱。
1、有了科学的精神支柱,才能对自己信仰的主义坚定不移,坚信不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