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经济学产业结构的变动
三次产业划分法 三次产业作为一个经济概念是1935年英籍新西兰澳塔哥 大学教授费希尔(A. Fisher)首先提出的。 英籍澳大利亚经济学家科林· 克拉克(Colin Clark)在 1940年出版的《经济进步的条件》一书中广泛运用了 “三次产业”思想。 在克拉克之后,库兹涅茨(S. Kuznets)对国民经济结 构变化作了更为详尽的研究,将国民经济活动划分为农 业产业(A部门)、工业产业(I部门)和服务产业(S部 门)。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逐渐 采用了三次产业划分法。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也开 始采用三次产业划分法。
工业部门结构变动规律的研究 学者对工业部门结构变动规律进行了大量研究, 其中有代表性人物包括霍夫曼、盐谷佑一和钱纳 里。 德国经济学家霍夫曼(W· G· Hoffman)对工业化 (实际是重工业化)问题进行了开创性研究,他 提出的工业化阶段理论,被称之为“工业化经验 法则”,亦称霍夫曼定理或霍夫曼法则。 霍夫曼认为,工业化过程中各工业部门的成长率 并不相同,因而形成了工业部门间的特点的结构 变化,而且具有一般倾向。
12.1.2 工业化进程中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 库兹涅茨根据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横向、纵向考 察总产值结构变动和劳动力分布结构变动,揭示 了产业结构变动的总方向,进一步证明了克拉克 的发现,用事实说明了具有普遍意义的产业结构 变动的一般趋势。 钱纳里(H. 运用库 兹涅茨的统计归纳法,对产业结构变动的一般趋 势进行了更加深入的研究。他考察产业结构转换 的主要变量,并将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和人口作为 外生变量,代入用回归方程建立的GDP市场占有 率模型,即得出一个标准产业结构。
工业部门结构变动规律的研究 钱纳里从经济发展的长期过程考察了制造业内部各产业 部门的地位、作用的变化,为了解工业部门结构的变动 趋势奠定了基础。特别是他在运用产业关联理论深入地 考察制造业各产业部门地位作用变化的同时,还揭示出 制造业结构转换的原因,即产业间存在着产业关联效应。 钱纳里运用截面分析,对20世纪50年代具有不同收入水 平的国家的工业结构差异进行了比较研究。他把工业部 门分为3类:投资物品及相关产品、其他中间产品和消费 产品。 与霍夫曼相比,钱纳里把中间产品单独分为一类, 而在霍夫曼那里,中间产品或归于资本品或归于消费品。 不同工业部门的细分及随人均收入的变化趋势,见表153。
国民生产总值市场占有率模型 钱纳里为了建立标准产业结构设计了一个国民生产总值 的市场占有率模型; 其中, ——第i产业的粗附加价值的市场占有率 Y ——按人口平均的国民生产总值 N ——人 口 表15-1是对1000万人口典型情况使用上述模型测算 的标准产业结构。 后来,钱纳里等人为了提高标准产业结构模型分析准确 性,改进了国民生产总值的市场占有率的模型,建立了 三组标准产业结构分析模型。这些模型进一步揭示了产 业结构变动过程中大量相互关联情形,并能描述不同类 型的国家产业结构变动过程的特征及差异性。
国民生产总值市场占有率模型
12.1.3 工业化过程中工业部门结构变动的一般规律 各国在工业化和现代化过程中,工业部门之间的结构变 动,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和规律性。 一般认为,工业发展 过程正常地要经历三个阶段: 在第一阶段,初级消费品工业如食品加工、纺织、烟草、 家具等工业是主要工业部门,并且比资本品工业如冶金、 化学、机械、汽车、钢铁等部门以更快的速度发展; 在 第二阶段,资本品工业增长加速进行,资本品工业产值 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趋于上升,但这时消费品工业在 产值和速度上都仍然占有主导地位 ; 在第三阶段,资本 品工业比消费品工业以更快的速度增长,并渐占优势
12.1.2 工业化进程中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 早在17世纪,英国经济学家威廉· 配第(William Petty) 就发现世界各国的国民收入水平差异和其形成不同的经 济发展阶段的关键在于产业结构的不同。 科林· 克拉克在 配第发现的基础上根据费希尔提出的三次产业的主张, 对产业结构演进趋势进行了考察。他将各国经济发展划 分为三个阶段: (1)以农业为主的低开发经济社会; (2) 以制造业为主的经济社会 ;(3)商业和服务业得到了 迅速发展。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 劳动力首先由第一次产业向第二次产业转移;当人均国 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向第三次产业转移。 这一产业结构演变的基本趋势人们称之为“配第—克拉 克定理”。
工业部门结构变动规律的研究 日本经济学家盐谷佑一利用产业关联理论,对霍夫曼工 业化经验法则重新论证。他采用消费资料和资本资料的 产品分类,采用总产值进行数量统计。其计算结果表明: (1)在较长的历史时期中,霍夫曼比率稳步下降,资本 资料工业比重上升是一普遍现象; (2)从霍夫曼比率来看,日本在工业化时期即其重化工 业化阶段,下降很明显,与霍夫曼工业化经验法则吻合, 但工业化水平较高的国家如美国、瑞典,按其最终产品 划分的两部门比率是较稳定的,没有按照霍夫曼工业化 经验法则发展,这也说明霍夫曼工业化经验法则不能反 映整个工业化过程。
霍夫曼工业化阶段指标 第一阶段,消费品工业占优势;第二阶段, 资本品工业迅速发展,消费品工业优势地 位渐趋下降;第三阶段,资本品工业继续 快速增长,消费品工业与资本品工业达到 平衡;第四阶段,资本品工业占主要地位, 认为这个阶段实现了工业化。这就是所谓 的霍夫曼工业化经验法则。
第12章 产业结构的变动 12.1 工业化与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 12.2 结构转换与总量增长的关系 12.3 产业结构演变的动因、形态与机制 12.4 第三产业的发展与知识经济的兴起
12.1 工业化与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 12.1.1 产业及产业结构 工业化有广义、狭义之分。工业(Industry)也有广义、 狭义之分。 狭义的工业只包括制造及机械生产 ;广义的工业可定义 为“生产一群同类商品的一群生产单位,此种商品的相 同性为最大或者相异性为最小。”产业是广义的工业。 产业结构(Industrial Structure)指各产业部门之间、各 产业部门内部、各行业及企业间的构成及相互制约的联 结关系。 产业结构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前者指产业间的关系结 构,后者不仅包括产业间的关系结构,还包括产业间不 同企业间相互关联的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