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三化学实验报告册

初三化学实验报告册

初三年级化学实验报告册学校:班级:学生:织金县教育局制编者的话化学是初中阶段最后开设的一门学科,它同物理学和生物学一样,也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因此,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同样离不开实验,而且每一个结论的得出都需要以实验作为支撑,由此可见实验在学习化学这门课程中的重要性。

要做好实验就必须开展好实验教学,实验教学既是将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的纽带,同时也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重要手段。

为了促进我县初中化学实验教学工作的进一步开展,使实验教学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受县教育局教仪站委托,我们在教学工作之余编写了这本《初中化学实验报告册》。

本实验报告册共编写学生实验十二个,其中上、下学期各占六个。

为了让学生较好掌握每个实验,每个实验都有明确的实验目的、规范的实验操作过程和适量的问题探讨。

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做实验不是盲目的、随意的乱做,而是为了达到目的而采取一定的措施,按照一定的步骤进行实验,同时对实验现象进行认真的观察、记录和分析的过程。

通过对“问题探讨”的思考使学生加深对本次实验的掌握程度,更好的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进一步得到提高。

尽管我们对这本《初中化学实验报告册》的使用寄予了较大的期望,但由于我们整体还比较年轻,经验不足,在这方面远不够专业,因此,实验报告册中难免不妥之处。

在此,希望我县广大师生在使用的过程中提出宝贵意见,以便斧正和完善!参加编写人员如下:任毅谢开鼎卿忠伦刘金萍黄林强、刘宏宇腾娇娇胡晓艳吴学俊2014年8月实验报告册目录实验一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 (4)实验二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 (7)实验三氧气的制取和性质实验 (11)实验四氨分子的扩散 (14)实验五质量守恒定律 (17)实验六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和性质 (18)实验七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探究 (22)实验八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的配制 (25)实验九酸的性质实验 (29)实验十碱的化学性质 (32)实验十一溶液酸碱性的检验 (34)实验十二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 (37)实验一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实验日期年月日同组人:指导教师:实验目的:通过实验,加强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描述、分析、科学的表述探究所得结论的能力,从中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实验原理:1.二氧化碳(较多)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2.氧气能支持木条燃烧,且氧气越多,木条燃烧越旺,反之,氧气越少,木条燃烧不旺,甚至很快熄灭。

3.水蒸气降温后能液化成液态水。

实验用品:水槽、集气瓶、导气管(玻璃弯管或类似材料)、毛玻璃片、试剂瓶(带滴管)、玻璃片、小木条、火柴、澄清石灰水。

实验过程:1.收集气体:分别收集两瓶人体呼出的气体和两瓶空气2.实验探究:对人体呼出的气体和空气的对比实验探究问题探讨1.收集人体呼出的气体时,在吸气后最好是先向空气中呼出部分气体后才进行收集,为什么?2.通过对空气和人体呼出的气体的实验探究,比较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中所含二氧化碳、氧气、水蒸气的多少,你能总结得出那些初步的结论?3.如右下图所示:是某人设计的改进收集人体呼出的气体的方法。

具体操作方法是:用一根玻璃管向集气瓶中吹气,连续吹3~4口气后,取出玻璃管,盖好瓶口的玻璃片、用相同的方法再收集一瓶呼出的气体。

这种方法有什么优点?4.如右图,用这种装置,能否探究得出空气和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变化吗?如果能,瓶内应该装何种化学试剂?装进试剂后,又该怎样操作呢?教师评语实验二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实验日期年月日同组人:指导教师:实验目的1. 认识初中化学常用实验仪器。

2. 初步学会固体和液体药品的取用。

3. 初步学会酒精灯的使用。

4. 初步学会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

实验用品:药匙、镊子、试管、试剂瓶、量筒、滴管、烧杯、酒精灯、试管夹、试管刷、铁架台、石灰石、碳酸钠粉末、稀盐酸、氢氧化钠溶液、硫酸铜溶液、氯化钠、火柴等。

实验步骤一、药品的取用1.取用三原则(1)药品取用“三不”原则:不能用手接触药品;不能把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药品的气味;不能尝任何药品的味道。

(2)药品取用节约原则:严格按照实验规定的用量取用药品;若没有说明用量,一般应按最少量取用:液体取l~2 mL,固体只需盖满试管底部。

(3)实验剩余药品处理“三不一要”原则:实验剩余的药品既不能放回原瓶,也不要随意丢弃,更不要拿出实验室,要放入指定的容器内。

2.取用方法(1)固体药品的取用①用试管作反应器取用块状固体(如:石灰石):将块状固体装入试管时应作到。

即先把试管,用夹取石灰石放入以后,再把试管,使石灰石试管底部,以免。

②用试管作反应器取用粉末(或小颗粒)状固体:取用粉末状固体时应注意。

往试管里装入碳酸钠粉末时,为避免,先使试管,把盛有碳酸钠粉末的(或)送入试管底部,然后将试管。

(2)液体药品的取用①较多量:倾倒法,瓶塞,标签,瓶口试管口。

②较少量:用胶头滴管滴加,注意要。

③极少量:用玻璃棒蘸取。

(3)取用一定量的药品①液体用量筒:先向量筒内倾倒液体至接近所需刻度时,停止倾倒,改用滴加药液至所需刻度线,读数时,量筒应放在视线应与保持水平,再读出液体的体积。

(若俯视读数,则读数;若仰视读数,则读数。

)②固体用托盘天平:将游码拨零,调节天平平衡,称量物放,砝码放。

称量物不能直接放在托盘上,应放在上(有腐蚀性或易潮解的药品应放在中);砝码要从加,用镊子拨动游码;(注意:称量物的质量=砝码的质量+游码的质量)。

二、物质的加热1.酒精灯的使用(1)点燃一盏酒精灯,观察其火焰分为三层,给物质加热,应用,为什么?。

(2)添加酒精时灯壶内的酒精量不超过酒精灯容积的。

(3)点燃时应用火柴,禁止向添加酒精,禁止用一个酒精灯另一盏酒精灯,以免引起。

(4)熄灭时必须用盖灭,不可用吹灭,为什么?。

2.给物质加热(1)固体物质的加热: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防止试管,先给试管均匀加热,受热均匀后再固定在部位加热。

用试管取用少量的氯化钠加热,练习上述操作。

(2)液体物质的加热:用10ml量筒量取氢氧化钠溶液倒入试管中,然后用胶头滴管在试管中滴加硫酸铜溶液,可观察到。

取上述反应生成的物质进行加热,加热前,先把玻璃容器外壁的水擦干,以免,试管内液体的体积不超过试管容积的,然后用试管夹夹住该试管加热,试管夹夹在距试管口约处,加热时,使试管与桌面成角,不与灯芯接触,管口不对着,当加热上述反应生成的物质一段时间后,我们可观察到。

三、仪器的连接及洗涤1.仪器的连接橡皮管、塞子、玻璃导管等的连接,关键掌握两个字──“润、转”,即管口或塞子先用水润湿,插入过程应转动插入。

注意往容器口塞橡皮塞时切不可把容器放在桌上再使劲塞进塞子,因为这样容易压破仪器。

2.仪器的洗涤实验结束后,我们要将实验室中所用的试管和量筒刷洗干净,洗涤仪器的方法包括:、和。

清刷试管时,先倒净试管内的,再注入水,振荡后把水倒掉,这样连洗几次就可将试管洗净。

如果内壁有不易洗掉的物质,要用刷洗,刷洗时须,但用力不能过猛,以防,如果试管内附有不易用水洗掉的物质,常用其它化学试剂进行清洗,如稀盐酸等。

玻璃仪器洗涤干净的标准是:仪器内壁附着的水既不也不。

问题探讨1.取用块状固体药品时为什么要让试管慢慢直立起来?2.使用酒精灯时,燃着的酒精灯打翻在桌面上能用水浇灭吗?如果不能该怎么办?3.给试管内的液体加热时,液体体积最好不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为什么?而给酒精灯添加酒精时,为什么灯内酒精体积不能超过酒精灯容积的三分之二?4.给物质加热时,哪些情况会导致试管炸裂?教师评语实验三氧气的制取和性质实验实验日期年月日同组人:指导教师:一实验目的1.练习连接仪器的基本操作。

2.了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主要方法和原理,学习用排水法收集气体。

3.了解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实验的注意事项。

二实验原理:过氧化氢二氧化锰水 + 氧气(注:实验室制取氧气可用高锰酸钾加热分解或氯酸钾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加热分解或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分解产生氧气的方法制取。

但从节能、环保、低碳和操作简便的角度考虑,本实验选取用过氧化氢来制取氧气。

)三实验仪器及药品1.仪器:大试管、试管夹、单孔橡皮塞,导管、集气瓶、水槽、铁架台、酒精灯、盖玻片、坩埚钳、木条、细铁丝、木炭、火柴。

2.药品:过氧化氢、二氧化锰、澄清石灰水。

四实验过程实验步骤实验现象解释、结论、化学方程式现象:结论:一氧气的制取1.检查装置气密性如图所示,用手紧握试管,观察水中的导管口有没有气泡冒出。

2.将装置如下图组装好,在检查过气密性之后的试管中加入适量的过氧化氢溶液,将三个集气瓶分别盛满水,用盖玻片盖住瓶口,倒立在水槽内不要让瓶内留有气泡,向试管内加入少量二氧化锰粉末。

现象:3.当有连续气泡出来时,用盛满水的集气瓶收集3瓶氧气正放在桌面上待用。

有少量气泡冒出时,不能马上收集,是因为。

盛放的氧气瓶必须正放是因为。

二氧气的性质实验1.氧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用一根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观察发生的现象比较。

现象:问题探讨1.在铁丝插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燃烧,为什么把铁丝绕成螺旋状?要等到木条即将燃尽时才能将铁丝插进集气瓶中?为什么铁丝应该是由上而下缓慢地插入?2在过氧化氢反应制取氧气的实验中,二氧化锰的作用是什么?是不是没有二氧化锰过氧化氢就不能反应?作为过氧化氢反应的催化剂只有二氧化锰,对吗?教师评语实验四氨分子的扩散实验日期同组人指导教师实验目的:(1)通过实验知道氨水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2)通过实验知道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

实验用品:大烧杯、小烧杯、滴管、玻璃棒、试管、胶头滴管、无色酚酞试液、浓氨水、蒸馏水。

实验原理:(1)浓氨水挥发产生氨气;(2)构成物质的分子在不断的运动;(3)氨气溶于水形成氨水,氨水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3、另取一小烧杯B加入约5ml浓氨水,用一个大烧杯或水槽罩住A、B两个小烧杯(如下图所示)。

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问题探讨1、某化学兴趣小组为探究氨分子的运动,设计了如右图所示装置,在实验时应在棉花上滴上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是,这一现象说明了。

若某小组在做该实验时,观察到的现象是试管口的棉花变红色,则导致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是:2、在做“氨分子的扩散”实验时,但由于所用的实验装置密封性差,操作时浓氨水又常会暴露在空气中,致使实验时有较多的氨气扩散到空气里,严重污染了环境,损害了师生的身体健康。

为了改进不足,某人对该实验装置进行了重新设计(装置图如下图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1)打开开关后会观察到什么现象?(2)玻璃管上端的湿棉花起到什么作用?(3)该装置有哪些优点?教师评语→开关→浓氨水←玻璃管实验五质量守恒定律实验日期年月日同组人:指导教师: 实验目的:加深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实验用品:仪器:托盘天平、锥形瓶、酒精灯、橡胶塞、玻璃管、小气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