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研究报告:做最好的自己

研究报告:做最好的自己

“做最好的自己”主题激励教育研究报告屈家岭管理区第一初级中学朱红一、研究背景(研究前现状)2014-2015下学期,我教的学生杨洁来我校代课,在与她的交谈中,我启发很大。

在我教她们那个班的同学时,我曾送给他们一句话:“把小时做好,做到极限就是成功”。

这句话在杨洁的心里扎下了根,这句话一直激励着她做最好的自己,走向北师大的研究生。

我教杨洁那届的学生初中三年,以及我又做班主任带2015届的学生,我同样采用激励唤醒的教育模式,所带的班级与同年级的班级相比能够做到阳光,向善,同学们班级荣誉感强。

2015年中秋节,晚上快11点钟了,就读五三高中的胡慧君打电话给我,祝我中秋节快乐。

那是她刚写完日记后给我打的电话,我得知她仍在坚持写成长日记。

现在我任教七八年级的心理课,我希望仍然走激励教育这条路,把这一教育做深入。

于是提出“做最好的自己”主题激励教育研究。

二、激励教育界定(可同)激励教育是以素质教育为导向,在心理学理论和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下,结合当前学校教育、教学实践所进行的教育改革探索。

激励教育就是创设一种积极的教育时空环境和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主体动力和内在潜能,培养形成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教育的学习内部动力机制,促使他们在思想道德品质、文化科学知识和个性特长都获得全面发展,成为现代社会生活的主人。

激励教育,不仅仅是一种教育方法,更是一种教育思想,它强调主客体的统一,内外因的统一,知与行的统一。

激励教育以尊重孩子为前提,以激发兴趣为先导,以开掘潜能为宗旨,它始于激励的教育思想,着眼于孩子学习动机的培养和学习动力系统及道德内化机制的完善,立足于孩子主体性的发挥,从而促进他们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三、课题的理论依据(可同)激励教育以主体论、矛盾论为哲学依据;以心理发展动力理论为心理学依据;以系统论为方法论依据。

激励是持续激发人的动机的心理过程。

在实施激励教育过程中,教师必须把学生作为一个能动发展中的主体来看待,必须尊重他们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必须抓住教育过程中教师和学生这对主要矛盾;必须通过各种外部诱因来满足学生兴趣、情趣等的要求,点燃他们求知、进取发展的火花;还必须通过构建激励机制,以整体综合教育影响施加于学生主体,从而全面提高教育效益,促进学生的生动学习和主动发展。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认为,“人性最深层次的需要就是渴望别人对自己的努力加以赞赏”。

爱慕生有句名言:“自信心是成功的第一秘诀”。

赞赏是对人的激励,给人带来快乐,使人增强自信。

詹姆斯还从一项实验研究中发现,一个没有受过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而当他受过激励后,其能力是激励的3倍至4倍。

我们常看到,受到赞赏、激励的孩子在快乐的状态下,显得轻松愉悦,充满自信,往往眼睛亮而有神,视觉与听觉更为灵敏,思维更为活跃,有强烈的求知欲、探索欲与创新欲,让他们变得更加聪明。

因此,我们做父母的应为孩子创设宽松、和谐的家庭环境,要尊重和满足孩子的正当需求,善于与孩子交流沟通,善于发现和肯定孩子的优点和进步,培育和发展孩子的强项,让孩子更多地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我们多给孩子一份激励,孩子就多一份快乐、自信,多一份奋发向上的力量。

这种来自父母和教师的激励教育,是孩子茁壮成长的雨露,阳光。

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考查某校,随意从每班抽3名学生共18人写在一张表格上,交给校长,极为认真地说:“这18名学生经过科学测定全都是智商型人才。

”事过半年,罗森又来到该校,发现这18名学生的确超过一般,长进很大,再后来这18人全都在不同的岗位上干出了非凡的成绩。

这一效应就是期望心理中的共鸣现象--罗森塔尔效应。

罗森塔尔效应是激励教育的理论基础,其理论价值远远没有得到老师们的普遍重视。

从这个期望效应中我们可以获得一点启示,那就是老师和家长应给予学生更多的鼓励与期望,还应该把这种效应用于学生身上。

老师和家长要告诉学生,他们是世界上最聪明的一群人。

让学生对自己增强自信心,对自己的人生前途更充满希望。

在教育实际中,用对待聪明孩子的态度方法对待你所有的孩子,多给他们一些积极的期待,你的孩子将会越来越聪明的。

同时也给老师和家长提个建议:凡学孩子能自己办到的事,坚决不替代;把时间还给孩子,把学习的自由权交还给孩子。

那么,你还给孩子的将是更美好的未来。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可同)通过“做最好的自己”这一激励教育,积极探索调动孩子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促进孩子自我发展,全面提高孩子整体素质的规律,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具有主动性、创造性和开拓精神的,德智体等方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五、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1、如何最大化激励学生“做最好的自己”的途径和方法;2、激励学生“做最好的自己”模式的探究;3、如何评价学生做了最好自己的评价探究。

研究的重点:激发和唤醒学生内动力,使学生从“被成长”中产生生命自觉,让学生用自己的力量成长。

研究的难点:1、被唤醒学生内动力的持久性;2、如何评价学生做了最好自己的评价探究。

六、课题研究的对象七(1)班、八(6)班、九(6)班、九(8)班七、课题研究的原则(可同)1、发展性原则:在教学的过程中以发展的观点来看待学生的心理,立足于促进学生心理发展,不是仅限于心理健康的要求,而是把发展学生优良的心理品质作为重要任务。

2、主体性原则:在心理教育过程中,承认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和调动学生自我心理发展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3、活动性原则:是指心理教育要重视通过活动促进发展。

活动是发展德育的基础,人的心理品质是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的。

贯彻活动性原则,首先要求活动的组织和开展符合发展的需要。

其次,要注意指导学生重复参与各种训练与练习。

4、成功性原则:是指各种教育、训练使学生有成功的快乐体验,减少失败的体验。

教育教学实践表明,没有比取得成功更能使学生激动和受到鼓舞了。

使学生懂得,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被失败所吓倒,只要正视失败,找出失败的原因,加以改进,就有可能取得成功,使失败变为成功之母。

八、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法:加强理论学习,通过查阅、鉴别、加工整理有关文献资料,学习《中小学德育新纲要》有关积极心理的理论的学习,不断充实本课题的研究。

2、教育叙事法:叙述激励教育过程中一个个教育的故事。

3、体验研究法:营造体验场、通过零距离对话,进入生态体验之境,放下或悬置颠倒执著的知识经验、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出现全息沉浸、灵肉融通、诉说性对话分享并进行反思性表达的时候,体验者懂得了如何融通过去的生态阅历、未来的生命梦想和当下的生命感受,找到生命健康成长的丰沛雨露和和煦阳光。

4、反思性表达式研究法:实践并不是研究的终结,通过开展“后反思说课活动”、课例二次创造活动,引导教师反思研究过程、研究方式、研究效果,并形成反思情形表达,从而在反思中成长。

九、课题研究的步骤:(一)准备阶段(2016年4月—2017年1月)1、制定研究方案。

2、拟定了本阶段计划,学习了学习《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和激励教育的有关理论,明确课题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确立了各阶段研究的内容。

3、设计研究前的问卷调查表并开展问卷调查。

4、撰写一份有质量的调查报告。

5、多途径最大化地开启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利用心理课诵读,明确真正成长的意义。

6、激励学生写成长日,宣传栏里表扬“毅力长跑者”。

7、引领学生在校外实践活动中反思成长,激励学生我的成长在这里。

(二)实施阶段(2017年2月—2018年12月)第一阶段:2017年1月—2017年8月1、一是课前背诵成长宣言:2016我要做最好的自己;2016我要时时绽放自己的美丽;2016我把小事做好,做到极限就是成功。

2、激励学生每日记下成长:要求学生只要是自己做得最好的点滴都把它记载下来。

三是月月展示成长:3、每月每位同学把自己这月来做得最好的地方写在苹果形的便利贴上,贴在班级黑板报的“班级成长树”上;4、利用班级的多媒体,学校的宣传栏展示宣传“做最好自己”的个人。

5、激励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我家最美故事》6、做最好的黑板报第二阶段:2017年9月—2018年1月1、不断完善积极健康教育模式;2、开展特殊学生的团队辅导:针对问卷调查中的心理问题,确定年级特殊学生团队辅导对象,利用班会开展3、激励学生坚持写“我成长我快乐”日记:八(7)班李湘豫《谁的青春不迷茫》,徐静茹《浅时光的深思考》,杨欣《做一个快乐的读书人》,在记载中成长。

4、引领学生在校外实践活动中反思成长,激励学生我的成长在这里。

5、开展全体教师积极心理培训。

第三阶段:2018年2月—2018年8月1、以九(7)班为激励教育研究对象,在这个阶段,九年级面临着中考,开展以“人生的意义”为主题的在临近中考仅两个月,九(7)班学生学习积极性大减,神散,学习态度敷衍,我和郑燕老师为九(7)班的同学做了一次《我要开花——做最好的自己》团队辅导。

2、开启“养花个别激励教育”临近中考,九(7)班王新(化名)因中考压力,有轻生割手腕的做法,九(1)班田柏芊稍有心里不悦只时,用小刀在手腕上划痕的习惯。

对于这些对生命之轻视的行为,我开启了养花的激励教育,目的希望学生在养花的过程中养心,在养花的过程中让学生感知小肉花生命的顽强,看到生命的绿意。

让花陪伴,把高兴的是与花分享,把不快的事向花倾诉,让绿意永远开在心间,从而走出心里的压力。

3、激励家长最好的家长:我们在心理课上提出让孩子做最好的自己,那么,我们也让家长最最好的家长,(1)引领九(1)班家长做最好的叫做:《聆听孩子成长背后的故事》(2)引领九(7)班家长做最好的家长,主题是我们心理辅导室的几位辅导教师为九(7)班家长做了《为了共同的目标让我们携起手来》的培训。

在培训会上,郑燕老师讲述的是《陪着孩子一起成长》。

3、特殊学生的心理辅导:《我在春天里成长》。

(三)总结阶段(2018年9月—2018年12月)1、以八(1)班为激励教育研究对象,从问题入手,从八(1)班班风学风入手,以主题激励教育为主线,激励学生努力打造新的的“八(1)”形象,感知班主任鲁梦婷老师的爱和辛勤付出,同时也感知所有任课老师对八(1)班深情厚爱。

2、激励教育从现象入手,问题即教育,教育即激励。

遵从语文教育的本质:“文道统一”,语文课,即问题激励教育课。

3、开启“叶画激励教育”,激励成长,量化成长,主题是“我在开花”。

4、激励学生热爱语文,培养良好的语文读书习惯,从学会静心读书,学会圈点勾画入手,学会品读,学会用自己的语言写周记,不在字数上做要求,只在“吾手写吾心”。

5、从喜马拉雅FM的立志美文中引领学生成长,6、坚持”每日一语”诵读。

十、研究途径及策略(一)唤醒再唤醒:1、节节课诵读——《我要成长》七年级同学在心理课前诵读《幸福成长宣言》,引导学生时刻牢记:“幸福健康成长比成绩更重要”;八级学生课前朗读《世界因我而美丽》,让学生在朗读中心灵得以平静,在朗读中认识生命的真谛,时刻牢记时时绽放自己的美丽就是成长;在朗读中一次次被唤醒——我要成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