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情趣化
王家井镇中——陈霞
叶圣陶先生说:“‘作文',现在的语文老师改称‘写话’。
话怎么说,作文就怎么写。
”听起来,写作文是一件及其简单又自然的事情。
但是,在实际操作上,作文是一个不仅让学生苦恼,更让教师苦恼的事情。
在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是重头戏,作文能力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一个学生语文能力的好坏。
但是,学生往往最怕写作文。
对于初中生,特别是农村的学生,存在着不少的问题。
一个题目布置下去,上交的往往还是“爸爸妈妈怎样”、“同学怎样”、“我要努力老出好成绩,报答父母”……不是说这些内容矫情或是老套,但这都体现出了学生作文题材的匮乏。
没有题材可写,所以对每一次的作文题目都是挖空心思、苦思冥想,以至于索性抄袭作文,考试背作文,对作文都望而生畏了。
要提高作文教学的效率,使学生从害怕学作文变为喜欢写,必须增强情趣化力度。
所谓“情趣化”就是:“使语文教学变得更有情趣一些。
”
高中“新课标”写道:“写作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
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学做空间。
”这三个“目标”说得很明确:作文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提高写作能力。
怎样运用作文的情趣化教学来提高写作能力呢?这是一个我一直关注的问题,也是一个不断通过实践反思探讨的问题。
刚从事教育事业的我没有资格向大家阐述我如何科学地运用了情趣化教学提高了学生的作文水平,只能说利用我的实践和反思来说说我对作文教学的看法,希望大家能共同促进。
刚刚在前面提到的一个例子,显示了我们初中学生的一个通病:写作题材的匮乏。
因为年龄小,生活经历的有限,如何让学生们在每一次作文的应对中都能妙笔生花?学校,家,两点一线的生活环境,如何让学生在单调的生活中抽离出那么多有趣的情节作为写作材料?但是我们又说,写作的目的是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感悟生活的真理。
”“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这话也是有道理的。
毕竟写作文不是为了记几个有趣、新鲜的生活片段,而是通过这些片段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悟。
这时候,教师就要在关键时刻发挥重要作用。
因为,教师是教学的主导,是整个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要使语文教学摆脱困境,充满情调和乐趣,教师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
教师要尽可能地制造一种和谐自由的环境,让学生乐于去捕捉灵感并不觉得这是无济于事的。
这时候,从课堂教学走向课外教学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这里,我引用我的一个案例:活动目的:针对学生的写作素材的匮乏问题,带领学生主动观察、体会生活中的场景、细节、环境,并试着从中得到感悟。
活动内容:
1.在教室中,布置本次的写作要求:观察校园中的花草树木,选取其中一种作为你的写作素材。
但不要写成纯粹的写景文章。
最好要运用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可以模仿刚学过的《爱莲说》)。
提示:可以通过观察校园中的一种植物,对植物的发现、概括让你联想到一个人或一件事,从而引到你要记的人或事上去。
或者通过观察得到感悟从而抒发你的思想或对人生的认识、感悟。
2.带领学生在校园中自主观察周围事物。
在观察中主动发现问题,给予引导,给学生自主探索发现的空间。
如:一个学生发现学校操场边的木芙蓉在同一棵树上花的颜色有深浅,问我为什么。
我看了看,笑着说:“你看看,颜色深的是怎样形状的,浅的呢?这其实和我
们人一样。
”这位学生再看了一样,马上笑着说:“我知道了!”我也是无意中看到含苞待放的花颜色深,而将要凋谢的就颜色浅,就如同人的一生。
想通过这句话的引导使她得到一个启发,从而抓住写作的灵感。
她的反映让我觉得有一点作用了。
3.回到教室,对刚才的体验进行一个总结,提炼出其中你觉得最有价值的,最能做文章的素材完成本次作文。
活动反思:
优点:第一次在语文课上让学生走出教室,接触大自然,虽然还是在校园内活动,但学生显然很有兴趣,有一个轻松愉悦的状态易于生发灵感。
在活动中,对生活中天天在身边的事物有了新的认识、体验,能从中意识到写作素材其实就在身边。
学会了从一事一物深入文章的写作方法。
结果大多数学生达到了本次作文的要求,个别学生还能将“花”和“人”完美地结合起来,深化了文章。
可见这样的活动是有效的,能很好地让学生乐于自主地去捕捉写作素材,并且写出来的文章更有新意。
缺点:有些顽皮的学生并没有借助这个机会去仔细观察事物,而是流于嬉戏。
还有一些学生由于好奇心的驱使,伸手摘下校园中的花朵。
所以,活动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改进。
总结:从结果来看优点还是大于缺点的。
所以这样的活动可以并且应该多开展,只是方法上要多改进。
比如适当地约束学生的行为,警告不能破坏公物,保证自由的环境中也有一定的纪律不使一些学生做活动以外的事情。
从以上一个案例可以看出,教师应该多引导学生去发现生活中的素材,而不是埋怨学生总是写一些“陈芝麻烂谷子的事情”。
有句话不是说“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嘛。
所以,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多引导、多鼓励,让他们乐于思考,并相信这样是有用的。
有了这样的教学开始,相信大多数学生会觉得写作文不是一样苦差事。
刚才的案例是启发学生自己去发现素材,还有一个方法能使学生间相互启发素材。
日记是初中生必须要学的作业。
对于这个作业,他们真的是叫苦连天,即使是一些喜爱写作的学生。
主要原因一来是多,一般一星期至少要写两篇,其次是没有什么好写。
但是如果坚持写的话,对积累写作素材、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有很大的作用。
所以即使学生怨声载道,老师们还是狠心地坚持让学生写。
我也要求学生每星期日记要写满600字,篇数不限。
但是,后来也是字越写越草,字数越写越少,更有学生开始抄了。
有些胆子大一点的学生就公然写上来:请求取消日记,600字的日记比要求写三篇都要让人苦恼。
我当然不会妥协,但想出了一个办法。
每次批改完发回去的时候,我会挑选一两篇在班里面读。
这些日记往往不是写得很出色的,而是善于发现生活,有利于积累素材的。
目的是让同学们学到:原来这些也可以写的,这事情我也经历过,怎么就没想到可以写呢。
于是就可以引发其他同学的灵感。
而被读到的学生由于虚荣心,下次的日记也会再接再励。
这其中起到关键作用的也是情趣化。
因为情趣化教学就强调形成一个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
教师对学生写上来的日记不给予批评,并且允许写任何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在这样自由的环境中,使学生能更好地乐于学习。
以上是针对写作素材上的一些方法。
但写作往往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语言。
特别是农村学生,语言是一个大问题。
几乎找不到一篇不写错别字的文章。
每次作文的校改,都让我成了一个修改错别字、修改语病的修改员。
针对这一问题,更要运用情趣化教学。
如果每次每份作文都认真修改错字、错句,一来影响教师批改进度,二来改得过细会打击到学生的信心,从而影响到写作积极性。
所以方法也很重要。
首先,教师要多体谅到学生。
不要认为如此简单的错误学生也会犯,简直是不可宽恕。
要想到,谁都会有笔误。
要以真心去感受学生的苦恼。
陶行知曾经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
”所以批语要以鼓励为主,也不要将作文改得“一片红”,因为这不是为了炫耀你工作是多么认真仔细。
其次,方法上可以多加改进。
语言的毛病既然是普遍的,就让同学们自己先意识到。
自己改自己的文章总是收不到什么效果,同学之间相互批改就能受到很大的效果。
这样教师可以组织一对一批改或者小组批改(每组4-6人)。
这样既减少了教师的工作量,也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
还可以在互批中发现自己的问题,提高鉴赏水平,从而提高自己的整体水平。
相信通过这些方法,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都会有所提高。
有了这个前提,相信作文教学会变得更轻松。
最后想要说的是,情趣化是为了服务教学,是手段而非目的。
在讲评作文的时候,严肃的、长篇阔论的点评。
也许学生并不能听进去多少。
一次简单的学生讨论、互评或许会更有效果。
这一切,只是为了让学生能更自主、自觉地去学习。
学生觉得学习不是一件让人厌烦的事情,那么,我相信,一切就皆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