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新课标通用)专题综合检测: 专题六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新课标通用)专题综合检测: 专题六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专题综合检测(六)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19·河北廊坊联考)下表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考古发掘的两汉时期铁制犁具、起土农具范出土情况表。

据此可以得出的史实是,两汉时期()A.精耕细作农业模式确立B.南方农业经济较为落后C.冶铁业以农具生产为主D.已使用铁器进行农业生产答案 D解析A项发生于春秋战国时期,早于题干中的时间“两汉时期”,排除;图表中未提及南、北方农耕经济的比较,故排除B项;C项中“为主”的说法孤证不立,排除;由图表中两汉时期,陕西、山东、河南等地出现铁制农具的现象,可知该时期铁制农具已应用于农业生产领域,故D项正确。

2.(2019·黑龙江鹤岗一中月考)汉文帝时,晁错提出务农贵粟政策,百姓缴粟600石者,就可封爵。

但普通五口之农家,所耕之地不过百亩,全年所收不过100石,根本无600石余粮来换爵,反为富商大贾所乘。

这表明当时() A.纳粟拜爵为选官主要途径B.农民贫困导致政府遏制商人C.重农政策使百姓受益有限D.仕宦之路被富商大贾所垄断答案 C解析材料“晁错提出务农贵粟政策,百姓缴粟600石者,就可封爵”“反为富商大贾所乘”的意思是说政府想通过收取一定的粟让老百姓封爵,可是由于百姓收入较低,无法满足,显示出重农政策与现实相背离,故C项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出选官制度的变化,故A项排除;农民贫困与抑商政策无关,故B项排除;D项说法错误,错在“垄断”。

3.(2019·黑龙江哈三中调研)更赋,汉制,成年男子均须为政府服徭役,共有三种,即正卒、戍卒、更卒。

更卒之役是每人每年须在本地为地方官府服一个月的无偿劳役。

如不愿或不能亲身服役者,可出一定量的钱交官府雇人代替;而所出之钱,即谓之更赋。

更赋的实行()A.有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B.成为政府敛财的主要手段C.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达D.促进了汉初经济逐渐恢复答案 A解析根据材料“如不愿或不能亲身服役者,可出一定量的钱交官府雇人代替”可知,该做法有利于保证农民的生产时间,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故A项正确;更赋是指政府拿到钱后雇人服役,而不是成为政府敛财的主要手段,故排除B;材料强调更赋的实行有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而不是反映商品经济的发达,故排除C;材料没有体现更赋的实行促进了汉初经济逐渐恢复,而是强调更赋的实行有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故排除D。

4.(2019·皖南八校联考)汉武帝元封元年规定:把郡国应贡物连同运输所抵充的财政上缴额,按照当地正常的市价,折合为一定数量的土特产品,直接上缴给国家在该地设置的均输官,然后由均输官像过去商人那样,将这些土特产品运往需要该项物资的其他地区去出售。

这一措施()A.解决了郡国对中央的威胁B.体现了政府的抑商政策C.打击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D.体现了政府的垄断政策答案 B解析材料体现的是汉武帝时期的均输法,是汉代政府把郡国应贡物折合为一定数量的土特产品,然后由均输官将这些土特产品进行销售的经济措施,实质上是官营贸易,这压缩了私商的经营空间,因此体现了政府的抑商政策,故B项正确。

材料未涉及郡国割据的基础,故A项错误;材料涉及的是商业贸易,不是农业,故C项错误;官营贸易是政府在某些领域进行垄断,不能体现出政府全面垄断,故D项错误。

5.(2019·山东烟台二中月考)孔仅是南阳著名的冶铁业商人,东郭咸阳是齐国的大盐商,桑弘羊出生于洛阳商人之家,且精于计算。

汉武帝对此三人委以重任,任命孔仅、东郭咸阳为大农丞,领盐铁事;任命桑弘羊为大司农,掌管国家财政。

对此认识正确的是()A.汉武帝引入专门人才管理国家经济部门B.商人一入市籍便不得为官的制度被废除C.西汉大商人控制了国家的主要经济命脉D.汉武帝并未真正执行“重农抑商”政策答案 A解析材料表明,汉武帝重用的三个人都是商业领域的佼佼者,任命他们分管不同的经济部门,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有力控制与管理,故A项正确;材料的信息不能说明商人一入市籍便不得为官的制度已经被废除,故排除B项;材料中只涉及三位商人,不能说明大商人控制了国家经济命脉,故排除C项;材料的主旨反映了汉代重视商业的发展,重视国家对商业的管理,故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

6.(2019·江西新余四中月考)下表是汉代某一个阶段关于三个青铜器的铭文记述。

作为史料,这些铭文可以用来研究汉代()A.官营手工业生产规模B.盐铁官营的实施状况C.国家赋税的征收情况D.手工冶金的生产技艺答案 D解析根据材料“吏人得之,致二千石”“直(值)钱七千二百”“直(值)钱二千四百”可以看出,手工冶金品销售的价格比较贵,这说明了当时私人手工冶金的生产技艺比较高,故D项正确。

材料反映私人作坊的生产状况,因此不是官营手工业,排除A;材料是青铜器的生产技艺水平,与盐铁官营无关,排除B;材料和国家赋税的征收无关,排除C。

7.(2019·吉林长春质检)汉代田庄不断扩大,出现了“豪人之室,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婢千群,徒附万计”“多规良田,役使贫民”的现象。

这反映了当时()A.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B.豪强地主政治经济实力强盛C.豪强大族操控国家政权D.贫富分化严重社会矛盾尖锐答案 D解析封建社会的中国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故排除A项;题干中未提及豪强地主的政治地位,故排除B、C两项;由题干中“豪人”“贫民”等信息可知汉代贫富差距悬殊,该现象易激化社会矛盾,故D项正确。

8.(2019·河北衡水中学调研)从《齐民要术》的目录来看,养殖方面的顺序为牛、马、驴、骡、羊、猪;把种植业和畜牧业合起来看,二者的内容约成79.01∶20.98之比。

这说明当时的北魏()A.非常重视畜牧业领域的开拓B.受到汉族生产方式的影响C.提升了牛马在生产中的地位D.种植业和畜牧业协调发展答案 B解析A项中“非常重视畜牧业”、D项中“协调发展”的说法均与题干中的信息“种植业和畜牧业……的内容约成79.01∶20.98之比”不符,排除;由题干中养殖方面的顺序及种植业和畜牧业的比例可知北魏深受汉族农耕经济的影响,故B项正确;题干中的“北魏”原先属于北方游牧民族政权,故C项中“提升……马……的地位”的说法与题干中养殖方面的顺序不符,排除。

9.(2019·河南洛阳模拟)唐代以前,百姓消费的日用品主要来自当地或周边地区;从唐代开始,日用品的生产不仅满足当地需要而且加入到长途贩运的行列。

出现这一现象表明唐代()A.社会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B.百姓的消费水平提高C.长途贩运贸易已十分发达D.市场管理进一步放松答案 A解析材料信息“从唐代开始,日用品的生产不仅满足当地需要而且加入到长途贩运的行列”说明唐代日用品的生产产量的提高,即社会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故A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出百姓的消费水平,故B项错误;长途贩运贸易十分发达是在明代,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市场管理,且市场管理进一步放松是在宋代,故D项错误。

10.(2019·巴蜀中学适应性月考)唐代,运河沿岸的汴州(开封)“舟车辐辏,人庶浩繁”,运河流经的扬、润、苏、杭等州发展成为重要的都会,而六朝时期的大都会金陵(南京)却成为润州(镇江)的属县。

上述现象说明当时() A.城市经济与政治功能分离B.南北经济交流带动城市发展C.江南成为全国经济的重心D.交通状况决定城市地位答案 B解析唐代随着商品经济发展,部分城市的经济功能增强,但不能说唐代城市经济、政治功能分离,故A项错误;运河是沟通南北经济的纽带,材料中运河沿岸的南北方城市都发展迅速,得益于南北方的经济交流,故B项正确;此时经济中心还在北方,C项不符合史实;D项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

11.(2019·湖北黄冈质检)唐代,向中央入贡丝织品的巴蜀州郡有20多个,入贡的丝织品中仅“绫”这一类,就有宜州的“细绫”,遂州的“樗蒲绫”,彭州和汉州的“交梭绫”,梓州和嘉州的“水波绫”“鸟头绫”,阆州的“重莲绫”。

这说明巴蜀地区()A.丝织品形成地域特色B.丝织品成为民众的主要衣料C.纺织品劳动分工细密D.丝织品地域发展水平不均衡答案 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不同州郡进贡的“绫”品种不同,具有地域特色,故A 项正确。

入贡的丝织品是给中央政府用的,并不是民众的主要衣料,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看不出丝织业的分工问题,故C项错误;材料不涉及各地进贡的绫的质量差异,故D项错误。

12.(2019·湖北黄冈质检)宋太祖乾德三年(965年),诏令开封府三鼓以后不禁夜市;宋仁宗景佑年间(1034~1038年),允许临街开设邸店,商人只要纳税就可以到处开设商店。

熙宁年间(1068~1077年),开封府的鼓楼已不再击鼓,京师的警卫也不再执行夜巡制度。

这些措施()A.加强了开封的城市治安管理B.推动了交子等纸币的广泛使用C.使市场汇集了各国精美商品D.有利于打破对商业活动的限制答案 D解析A项中“加强了”的说法与题干中“不禁夜市”“可以到处开设商店”“不再执行夜巡制度”等信息不符,排除;B项中的“交子”主要在四川一带流通,与题干中的地点“开封”不符,排除;C项中“各国”的说法过于夸大,排除;宋代的“市”,突破了原先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题干中“不禁夜市”“可以到处开设商店”等信息即为其具体体现,故D项正确。

13.(2019·新疆乌鲁木齐一中月考)下表是北宋熙宁十年(1077年)的商税统计情况表。

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当时南方()A.已成为全国经济重心B.商业环境较北方优越C.农业生产较北方发达D.人口增长率高于北方答案 B解析南宋时,我国最后完成经济重心南移,晚于题干中的时间“北宋时”,故排除A项;自唐朝后期起,南方经济迅速发展,商业繁荣,图表中北宋时期,南方商税逐渐超过北方的现象即为其具体体现,故B项正确;图表中未提及南、北方农业发展状况及人口增长率比较,排除C、D两项。

14.(2019·新疆昌吉联考)南宋时期,著名的外贸海港广州、泉州遍布多种名窑,已不仅是瓷器的集散地,更是窑群林立的瓷器生产中心。

据此可知,当时() A.沿海地区瓷业发展远远超过内陆B.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海外贸易C.海外贸易刺激沿海瓷业迅速发展D.瓷器成为海外贸易的主要商品答案 C解析题干中未提及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制瓷业发展概况的比较,故排除A 项;B项中“主要来源”、D项中“主要商品”的说法均孤证不立,排除;由题干中的信息“著名的外贸海港……是……瓷器生产中心”可知南宋时期,部分城市因对外贸易的发展,制瓷业也随之发展,故C项正确。

15.(2019·河北辛集中学段考)宋代农民在从事农业生产的同时,普遍以兼业的方式从事手工业小商品生产、小商业经营、小雇佣劳动,从而出现小农、小工、小商的三位一体化趋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