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讲生物的进化A组基础题组一、选择题1.(2018山东沾化月考)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说法,错误的是( )A.化石是生物进化论的直接证据B.现代生物都有各自的原始祖先C.原始爬行类是现代鸟类和现代爬行类的共同祖先D.恐龙灭绝是“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的典型例子答案 B2.(2018山东滨州期末)下列关于证明地生物进化证据的论述,正确的是( )A.化石是保存在地壳中的古地质年代的动植物的遗体,是研究生物进化的直接证据B.蝙蝠的翼手和人的手的结构的相似性可以说明两种生物是由共同祖先演化而来的C.比较人和其他脊椎动物的胚胎发育过程可知人和其他脊椎动物之间存在血缘关系D.现存的不同生物之间亲缘关系越近,其DNA序列和蛋白质中氨基酸序列相似度越高答案 D 化石是指保存于地壳中的古生物的遗体、遗物和生活痕迹,A项错误。
蝙蝠的翼手和人的前肢是同源器官,B项错误。
比较人和其他脊椎动物的胚胎发育过程可知人和其他脊椎动物之间存在亲缘关系,C项错误。
现存的不同生物之间亲缘关系越近,其DNA序列和蛋白质中氨基酸序列相似度越高,D项正确。
3.(2018福建福州期中)如图表示小鼠原种进化为某种小鼠新种的过程。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Y使该种群基因型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B.若图中X、Y、Z1、Z2表示物种形成中的基本环节,则Z1是形成小鼠新种的必要条件C.根据达尔文的观点可认为,X来源于突变和基因重组D.某个小鼠有利变异的产生不一定引起该小鼠种群的进化答案 D 分析题图可知,Y是自然选择,可引起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从而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A错误;Z1为地理隔离,图示中由于地理隔离形成的小鼠新品种与小鼠原种间可以进行基因交流,故没有形成新物种,而Z2为生殖隔离,为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B错误;X表示可遗传的变异,来源于突变和基因重组,这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观点,不是达尔文的观点,C错误;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某个小鼠有利变异的产生不一定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D正确。
4.(2018河北定州考试)桦尺蠖的体色暗黑由显性基因S控制,体色灰白由隐性基因s控制。
由于工业化发展,S和s基因的频率在英国某工业污染区100年间的变化结果如下表所示。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环境的定向选择作用可使种群中s基因的频率下降B.暗黑色桦尺蠖是通过基因突变和自然选择产生的新物种C.自然选择能保留有利变异且能使有利变异逐代积累D.污染区种群S基因频率上升是桦尺蠖对环境的适应答案 B 暗黑色桦尺蠖与灰白色桦尺蠖虽然在性状上有很大的不同,但二者之间并未发生生殖隔离,所以并非产生了新的物种,B项错误。
5.(2018河北永年月考)甲海岛上的某种鸟一部分迁徙到乙、丙两个海岛(三个岛屿相互隔绝),下图为刚迁入时和多年后决定羽毛颜色相关基因的调查结果(B—黑色、b—灰色、B1—黄色)。
下列推测正确的是( )A.三个岛屿上的这种鸟既存在地理隔离,也存在生殖隔离B.鸟类迁入新岛屿后会与其食物、天敌和无机环境共同进化C.甲、丙两个岛屿的相同环境决定羽毛颜色朝着相同方向进化D.乙岛屿的环境促进羽毛颜色基因发生定向突变,产生B1基因答案 B 分析题图可知,甲岛的鸟迁到乙、丙两岛后存在地理隔离,但是不一定存在生殖隔离;生物的进化是不同生物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共同进化,因此鸟类迁入新岛屿后会与其食物、天敌和无机环境共同进化;分析题图可知,甲岛种群进化过程中B基因频率逐渐升高,b基因频率逐渐降低,丙岛种群在进化过程中B基因频率逐渐降低,b基因频率逐渐升高,两者进化的方向不同,因此生存的环境不同;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
6.(2018北京东城二模)美洲热带的切叶蚁只吃它们用叶子碎片“种”出来的真菌A;真菌B会攻击并毀坏切叶蚁的菌圃;—种生活在切叶蚁身上的放线菌能产生抑制真菌B生长的抗生素,这种放线菌主要靠切叶蚁独特的腺体分泌物生存。
根据上述信息,不能得出的推论是( )A.切叶蚁单一的食性是自然选择的结果B.上述生物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生物群落C.切叶蚁和真菌B的种群数量相互制约D.切叶蚁和放线菌互惠互利,共同进化答案 B 生物群落包括该地区所有的生物,而题干中只有切叶蚁、真菌A、真菌B、放线菌等少数生物,B 错误。
7.下列关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内容的说法,正确的是( )A.达尔文在自然选择学说中提出,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B.只有定向的突变和基因重组才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C.瓢虫种群的黒色(B)、红色(b)两种体色是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相对性状,如果该种群中BB个体占16%,Bb个体占20%,则该种群b的基因频率为74%D.新物种形成不一定需要隔离,但隔离一定能形成新物种,因此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答案 C 现代生物进化论认为,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A错误;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都是不定向的,B错误;已知种群中BB个体占16%,Bb个体占20%,则该种群B的频率=16%+1/2×20%=26%,所以b的基因频率为1-26%=74%,C正确;隔离不一定能形成新物种,但是新物种的形成一定要产生生殖隔离,D错误。
8.(2018河南信阳月考)下图a、b、c表示自然条件有差异、存在地理隔离的3个地区。
a地区物种甲某些个体迁移到b、c地区,经长期进化逐渐形成两个新物种乙、丙。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上述过程说明地理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B.留居a地区甲种群的基因频率不再发生改变C.乙、丙两个种群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它们的基因库存在较大差异D.甲、乙两个种群间存在生殖隔离,它们的基因库组成完全不同答案 C 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生殖隔离的出现;a地区的环境在变化,留居a地区的甲种群的基因频率可能会发生变化;乙、丙是两个物种,存在生殖隔离,这两个种群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它们的基因库也有较大的差异;甲、乙是两个物种,存在生殖隔离,但是乙物种是从甲物种进化来的,二者的基因库组成可能部分相同。
9.(2018湖北沙市月考)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和进化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细菌在接触青霉素后会产生具有抗药性的突变个体,青霉素的选择作用使其生存B.蜂鸟细长的喙与倒挂金钟的筒状花萼是它们长期协同进化形成的相互适应的特征C.异地新物种的形成通常要经过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三个基本环节D.自然选择能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答案 A 突变是自发的,青霉素对细菌只起到选择作用,A错误。
二、非选择题10.(2018四川宜宾月考)下图为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概念图,请据图回答相关问题:(1)图中①指,②是导致①改变的内因,包括生物的突变和,它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2)图中③指,③的观点没有提出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隔离是指不同种群的个体在自然条件下基因不能自由交流的现象,也就是物种形成必须要有隔离。
(3)某植物种群中基因型AA的个体占20%,基因型aa的个体占50%。
倘若人为舍弃隐性性状类型仅保留显性性状的基因型,使其自交,则自交子一代所有个体中基因型AA的个体占,基因型aa的个体占,此时种群中A的基因频率为,经这种人工选择作用,该种群是否发生了进化? 。
答案(1)基因频率基因重组(2)自然选择学说生殖(3)55% 15% 70% 是解析(1)①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②表示可遗传的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2)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核心内容是自然选择学说,自然选择的观点没有提出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隔离是指不同种群的个体在自然条件下基因不能自由交流的现象,也就是物种形成必须要有生殖隔离。
(3)某植物种群中基因型AA的个体占20%,基因型aa的个体占50%,则基因型Aa的个体占30%,倘若人为舍弃隐性性状类型保留显性性状的基因型,则基因型AA的个体占40%,基因型Aa的个体占60%,使其自交,则自交子一代中基因型AA的个体占40%+60%×1/4=55%,基因型aa的个体占60%×1/4=15%,此时种群中A的基因频率为55%+1/2×(60%×1/2)=70%。
没有经过人工选择之前种群中A的基因频率为20%+1/2×30%=35%,因为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所以该种群发生了进化。
B组提升题组一、选择题11.苍蝇的有翅、无翅为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相对性状。
将一定量的有翅和无翅苍蝇饲养在甲、乙两瓶中,甲瓶内放有捕蝇纸,乙瓶内没放捕蝇纸,其余实验条件(如培养基、有翅和无翅的苍蝇数量等)皆相同。
一段时间后,甲瓶内仅无翅的苍蝇存活,捕蝇纸上皆是有翅的死苍蝇,乙瓶内有翅和无翅的苍蝇皆存活,如图所示。
下列对此实验的解释或推论合理的是( )A.甲瓶苍蝇在选择作用下会产生定向变异B.甲瓶苍蝇中控制有翅性状的基因频率不一定为零C.通过优胜劣汰,甲瓶中苍蝇进化产生了新物种D.无翅的苍蝇比有翅的苍蝇更适合生存于乙瓶答案 B 有翅和无翅的显隐性未知,若有翅为隐性性状,则无翅苍蝇中仍可能含有控制有翅性状的基因,B正确。
变异具有不定向性,且变异不是在选择作用下产生的,A错误。
新物种产生的标志是生殖隔离,通过题干信息不能得出甲瓶中苍蝇进化产生了新物种,C错误。
由实验结果可知,无翅的苍蝇比有翅的苍蝇更适合生存于甲瓶,而乙瓶中有翅和无翅的苍蝇都能存活,据此不能推断出哪种苍蝇更适合生存于乙瓶,D错误。
12.(2018山东潍坊期末)研究者对分布在喜马拉雅山东侧不同海拔高度的358种鸣禽进行了研究,绘制了该地区鸣禽物种的演化图表(部分)及其在不同海拔分布情况的示意图(图中数字编号和字母代表不同鸣禽物种的种群)。
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种群①内部个体间形态和大小方面的差异,体现了遗传多样性B.在②③④⑤四个物种中,亲缘关系最近的物种是②、③C.种群X分布区域扩大有利于在⑥⑦原种群之间形成地理隔离D.不同海拔高度的选择有利于不同种群的基因频率朝相同方向演化答案 D 同一种群中不同个体表现型的差异(即种群①内部个体间形态和大小方面的差异)体现了生物多样性层次中的遗传多样性;分析演化图表可知,四个物种中②和③由同一物种形成的时间最晚,两者亲缘关系最近;由于喜马拉雅山地区地形和气候条件复杂,若种群分布区域扩大,则有利于原种群间形成地理隔离,从而使⑥和⑦之间失去交配机会;自然选择决定生物的进化方向,不同海拔高度的选择有利于种群的基因频率朝着不同方向发展进化。
二、非选择题13.科学家在研究北美两种不同物种果蝇(种1与种2)的进化过程时发现,在百万年之前,北美大陆只有一种果蝇,其基因型aabbccDDeeff。
随后不同区域的果蝇出现了不同的基因(如图);当基因A与B同时出现个体中会发生胚胎早亡;同样,基因C与D或E与F同时出现也有胚胎期早亡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