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河北区的历史与文化探析

河北区的历史与文化探析

河北区的历史与文化探析河北区因座落在海河以北而得名,是天津的发祥地之一。

清末至抗日战争爆发前,这里曾是天津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教育中心,因而素有“近代中国看天津,百年天津看河北”之誉。

多年来,河北区依托丰厚的资源优势,不断彰显“文化河北”的区域特色,“十三五”期间更是将“文化兴区”战略纳入区域发展的五大战略之中,将做大、做优、做强文化旅游产业,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

运河文化大运河古称沽水,又名潞河。

金章宗泰和五年(1205)改凿运渠,实行潞水通漕,成为运渠。

元代成为大运河的一部分。

元、明、清三代来自江南的河、海漕运,皆经此转输北京。

流经天津的大运河被分成南、北两段并与海河交汇,其交汇处称为“三岔三岔河口航拍图河口”,经1918年的“裁弯取直”后北移,成为今貌。

河北区境内段自勤俭桥至南、北运河交汇处的老三岔河口共长6.3公里。

天津是一座因运河而生的城市,随着漕运的发展,天津逐渐成为-112-南方粮、绸北运的水陆码头。

而位于河北区的三岔河口素有“天津摇篮”美誉,是历代天津的政治中心,尤其是近代形成的宗教 文化、名人寓居文化、工商科技文化、近代新式教育文化等,颇具特色,在近代具有引领性,是“近代中国看天津”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运河于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4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名人故居文化中国近现代许多叱咤风云的人物,纷纷在此筑舍结庐,以踞此要冲为荣。

目前已知的名流志士、达官显贵的旧居寓所,有多达50余处幸存,包括:戊戌变法代表人物之一的梁启超故居及书斋饮冰室,集诸学于一身的一代高僧弘一大师李叔同故居和李林,《日出》等为代表作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剧作家曹禺故居,津门近代书法四大家之一的华世奎旧居和章草大师郑诵先旧居等文化名人寓所;民 金刚桥旧影梁启超故居外景曹禺故居纪念-113-国大总统袁世凯、冯国璋、曹锟和总理总长、高级将领及地方军政长官等达官显贵寓所;李文田、刘髯公、王卓然等爱国进步人士寓所;卢鹤绂等科技名人寓所和名人祠堂等,均各有特色、各领风骚。

风貌建筑文化近代史上河北区合着西风、透着洋气,引领时代,海河畔一隅,曾有意大利、俄国、奥匈帝国三国租界,遗留的欧式风貌建筑多达近百处。

包括领事馆、医院、教堂、俱乐部、兵营、广场、商店、电话局、球场、戏园、花园等公共设施。

其中,尤以意大利风格的建筑最令人称奇赞叹,其规模之大、种类之全、设计之美,在意大利本土之外绝无仅有。

近代工商文化河北区早期商业属于传统集市贸易,近代以来渐成实业汇聚,工商麇集之地。

北洋银元局和户部造币总厂 华新纱厂工事房水房旧址华世奎旧居奥匈领事馆旧址意大利驻津领事馆 -114-铸造了数以亿计的货币并流入市场,获利甚巨,它结束了清末币值混乱和各省鼓铸无序的局面,平抑了物价,有力推动和促进了社会的文明和进步,在我国近代金融史上有着重要地位和作用。

造币厂的设立充实了“新政”的财力,有力支持了各项实业的建设。

在实业机构中最重要的直隶工艺总局便是用银元局余利开办起来的,其下实业项目有教育品制造所、劝工陈列所、实习工厂、劝业铁工厂、劝业会场、种植园等十余个,且大多开风气之先。

1906年竣工的劝业会场内设劝工陈列所、教育制品所等实业机构,当年举办的工商劝业展览会盛况空前,入览者达15万人之多,在近代中国工商业的发展史上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官僚资本的大量投入,刺激了河北区的民族工业振兴,百年老字号达仁堂制药厂、恒源纱厂、庆丰面粉公司、协成化学厂等工商企业相继建立,直至建国后河北区工商业发达的格局也无不受其影响。

近代教育文化河北区历史上文化兴盛,文人雅集,三取书院更是天津文化利生体育用品厂厂史及厂房介绍全景图北洋银元局铸币厂外景劝业会场(今中山公园)内景-115-之源流。

近代以来,河北区政治和经济的繁荣带动了近代教育事业的勃兴。

其中具有全国开创性的包括中国第一所法政专门学校北洋法政学堂,第一所海洋捕捞学校直隶水产讲习所,第一所音体专门学校音乐体操传习所,以及最早的官立女子学校之一北洋女师范学堂(今天津美术学院)等各式学堂超过10 余所,并诞生了中国第一个学术团体——地学会与最早的地理专业学术期刊《地学杂志》,堪称直隶省学术教育中心。

与此同时中山路沿街的社会文化教育设施也陆续修建,诸如直隶国货陈列馆、直隶图书馆、河北博物院, 天津市立美术馆,甚至于报馆、杂志社、阅报处、民间茶社也不断修建扩充,逐渐形成较具规模的近现代文化教育体系,对近代教育的促进功不可没。

非遗文化河北区共有非遗项目24项,其中国家级1项,市级7项, 北洋女子师范学校旧址扶轮中学早期校门北洋法政学堂(直隶省立法商学院时期)校门-116-区级16项;非遗传承人19人,其中市级7人,区级12人。

近 年来,河北区注重非遗项目的挖掘和非遗产品的保护,秉承着将河北区的非遗文化传承并发扬光大的理念开展非遗工作。

河北区连续多年在每年六月份的第二个星期六——国家文化遗产日,举办宣传展示活动,特别是在2015年组织举办了全市市级以上动态表演的花会队伍,在北宁公园轮滑场进行了大型表演,提高非遗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这些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不仅丰富了河北区的文化活动,同时,还是河北区的一张名片,河北区的多个区级以上项目多次赴外省市并走出国门参加交流活动。

区级项目工艺毛猴和内画鼻烟壶就曾作为代表项目赴俄罗斯和罗马尼亚参加世界非遗文化交流活动。

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推进,河北区的非遗项目被邀请参加京津冀三地非遗联展活动,为三地的文化交流做出贡献。

红色文化众多革命遗址遍布全区,包括李大钊早年就读的北洋法政学堂礼堂残迹,孙中山先生曾驻足演讲的觉 悟 社 非遗文化非遗文化-117-中山公园,周恩来、邓颖超从事革命活动时成立的觉悟社、女星社旧址,中共地下党组织活跃的扶轮中学旧址,爱国热情激荡的直隶第一女子师范学校旧址、天津解放时的会师地金汤桥等,至今观之,仍令人热血澎湃。

宗教文化河北区内的宗教设施颇具规模,包括佛教的大悲禅院(由玄奘法师纪念堂、弘一大师纪念堂、倓虚大师舍利塔组成)、天主教的望海楼教堂、基督教的冈纬路教堂、伊斯兰教的金家窑清真寺等,无一不是宗教文化建筑的经典之作。

丹青文化 天津美术学院、天津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坐落在河北区,是聚集文化名家、培养艺术人才、打造书画品牌的基地和平台,也是河北区开展文化交流的窗口和渠道,日益成为河北区乃至天津市特有的文化地标。

天津美术学院位于河北区海河北岸的天纬路,前身可以追溯至1906年6月13日由中国近代著名教育家、天津女学事务总理傅增湘先生创办的北洋女师书画展览 大悲禅院山门-118-范学堂,是中国最早的公立高等学府之一,也是中国最早的公立女子师范学校之一。

同时,天津美术学院的前身北洋女师范学堂是天津仅存六处的辛亥革命遗址之一。

学院秉承“崇德尚艺,力学力行”的校训,遵循艺术教育规律,以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基点,造就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德才兼备的高素质艺术人才。

天津工艺美术职业学院位于河北区红星路革新道10号,前身是1959年成立的天津工艺美术设计院。

该院是经天津市政府批准、国家教育部备案成立的天津市唯一一所国办艺术类高职学院,包括天津职工工艺美院、天津工艺美校、研究设计部等部门,设有装潢、环艺、国画、装饰、动画、基础课、共同科等专业系室,开设室内设计、服装设计、景观设计、产品造型设计、动画、广告设计与制作、展示设计、中国画、综合绘画等专业。

近年来,河北区围绕“文化兴区”目标,积极与两所院校协调沟通,先后达成加强文化建设,特别是提升书画艺术水平的战略合作意见,为促进“美丽河北”、“文化河北”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

同时,区内聚集了经纬艺术街区、大雅书画院等一批书画经营类企业,使得津派书画艺术能够不断发扬光大。

说唱文化河北人杰地灵,文化底蕴深厚,文化名人辈出,刘伟、冯巩、蒋大为、关牧村等有影响的文艺名家都曾在河北区受过文艺培养和熏陶;王毓宝、籍薇、储从善、胡月、宁大勇等文艺工作者,至今仍活跃在河北区文化工作一线。

2012年11月,河北区成-119-立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设置曲艺家、音乐家、朗诵艺术、萨克斯管等专业协会,大力挖掘、整合说唱文化资源,进一步丰富了人民群众文化生活。

另外,在河北区活跃着一支独具特色的曲艺队伍——河北区振北曲艺团。

该曲艺团由天津市振北公司1999年12月组建,经过几年的学习和培养,现已达到专业曲艺演员的标准,广大曲艺爱好者的肯定和好评,为丰富社区文化、弘扬民族曲艺艺术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目前,该曲艺团积极用优秀节目回报社会,特别是他们开展的“绿色曲艺进校园”、“津门曲艺·唱响河北”等活动,已经成为深受广大师生、家长和广大人民群众喜爱的品牌。

书吧文化河北区现有城市书吧28家,其中公园书吧8家,社区书吧实现了对主要公园20家,和各街道的全覆盖。

书吧藏书涵盖政经、科技、生活、文化、少儿、必备及其它7大类,总藏书量近9.3万册(其中包含捐赠图书),期刊10余种。

每个书吧在设计和主题确定上,都充分考虑所在区域的历史文化底蕴,注重突出文化个性和书吧的“书香味”,力求让读者在每个书吧内都能感受到不同的文化氛围和特色;多家公园书吧拥有特色藏书,其专场演出剧照 书 吧 -120-中曹家花园书吧定位为近代史主题;耳闸公园书吧定位为绘画艺术主题;北宁公园大雅堂书吧定位为书法、鉴赏主题;中山公园书吧定位为历史和青少年主题;巷肆创意产业园书吧定位为文化、建筑、环境设计主题;南普公园书吧定位为科技主题。

形成一个书吧一个特色的格局,使广大百姓在公园游览、社区休闲时徜徉于书海,读书品茗感受浓浓的文化气息。

书吧管理员绝大多数为退休的教师、医务工作者、图书馆工作人员和社区工作者,人员素质高、责任心强。

河北区始终致力于将城市书吧打造成为宁静的阅读空间和文化交流的平台。

2012年至今,书吧举办200余次以“读书”为主题的文化讲坛、公益讲座、读者座谈会、儿童读书启蒙教育、诗歌朗诵会、换书沙龙等文化活动。

这些活动累计参与群众几万人,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打造了一批在全市具有影响力的品牌活动。

巷肆创意产业园书吧每月推出公益文化讲座——问津讲坛,每期聘请一位卓有建树的专家学者主讲,内容涉及天津历史文化研究的各个领域,论坛还免费向社会开放,并与《渤海早报》合作,对每期论坛内容进行全方位报道,扩大了影响和辐射范围,至今已吸引上千读者参与。

社区文化近年来,河北区社区文化蓬勃发展。

连续举办六届天津市社区艺术节,为社区百姓送去艺术的享受;连续四年举办广场舞比赛,为社区广场舞爱好者提供展示平台;连续三年开展街道文艺展演,丰富群众文化生活;连续三年举办新年音乐会,为群众百姓送去新春的祝福;利用节日假期开展的系列活动,紧紧围绕节-121-日、纪念日主题,满足群众需求,向社区百姓传递正能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