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曹禺《雷雨》中繁漪的形象

论曹禺《雷雨》中繁漪的形象

阜阳师范学院成人学生毕业论文题目:论曹禺《雷雨》中繁漪的形象专业汉语言文学年、班级 2014年层次专升本学习形式函授学生姓名王宁学号指导教师时间 2016年6月10日阜阳师范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制阜阳师范学院继续教育学院毕业论文登记表2016 年 6月 10日论曹禺《雷雨》中繁漪的形象摘要:她是受到新思潮的感染、时代的感召,勇于追求个性解放,开始觉醒, 开始具有反叛意识的资产阶级新女性繁漪,她的性格是“五四”狂飙精神的凸现。

她是三种社会角色合而为一的身份:母亲、妻子、情人。

这三种身份的重合赋予角色一种先天的深刻性。

我们看到各个角色内心的挣扎、一位女性自我作战的残酷与深刻、各种身份在她面临抉择时发挥同样的力量进而所展示的人性的复杂。

繁漪是曹禺在《雷雨》中着力塑造的人物,她是一个最具“雷雨”性格的女性。

她果敢阴鸷、敢爱敢恨,追求个性、立意反抗,爱恨交加、疯狂报复。

她是一个“极端”的“交织着最残酷的爱和最不忍的恨”的具有雷雨式性格的资产阶级女性。

繁漪的形象充分揭示了在当时中国特定的社会条件下,作为一个女人,无力与强大的封建势力相抗衡而实现自我理想,即使反抗,也将以悲剧告终的悲惨命运。

关键词:女性繁漪反抗性时代性悲剧性引言:一般评论认为,《雷雨》作品以1925年前后中国社会为背景描写了封建家庭悲剧。

蘩漪是曹禺《雷雨》中的个性最鲜明的人物,她具有“雷雨”式的性格,她反抗,她追寻,她妥协,最后疯狂。

蘩漪——主人公周朴园第三房妻子、周萍的后母,但同时却扮演着周萍地下情人的角色。

在临界于新旧社会的历史背景下曹禺塑造了一个这样的蘩漪——一个活在新社会和旧社会交叉的性格复杂的女性形象,一个纠结于新旧民主专制的畸形产物。

曹禺笔下的蘩漪,拥有受生命深处的欲望控制的性格,又有封建落后的思想。

她敢于反抗封建道德,敢于大胆追求自由爱情,集中表现了追求个性解放的思想和现代女性的自我意识。

虽然有强烈的反抗精神,却仍摆脱不了封建女性依赖性、自贬性。

话剧《雷雨》是曹禺的第一个戏剧生命,也是现代话剧成熟的标志。

剧本在一天的时间、两个场景内集中展开了周鲁两家前后三十年的复杂的矛盾纠葛,全剧交织着“过去的戏剧”与“现在的戏剧”,同时展现着每个人物的悲剧,最后所有的悲剧都归结于“罪恶的渊薮”——作为具有浓厚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家庭的家长的象征的周朴园。

它以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揭露了旧社会、旧家庭的罪恶,成为中国现代话剧里程碑式的作品,在中国话剧整体面貌上打下了深深的印记,使中国现代话剧呈现出一种崭新的面貌,展示了多元的、自由创作的发展前景。

典型人物形象的塑造,个性特征的深刻挖掘使《雷雨》这部作品具有永久的艺术魅力。

曹禺笔下的人物鲜明独特,特别是他的第一个女性形象——蘩漪,更是独具风韵,极大的丰富了现代文学人物舞台,为现代文学画廊增添了瑰丽的色彩。

她以独特的风貌出现在人们面前,成为现代话剧中第一个称得上艺术典型的人物形象。

蘩漪作为名门之女,被周朴园续娶为妻,无论在年龄上还是在思想上,她和周朴园之间都存在着巨大的差距。

在物质方面,蘩漪可以得到一切用来满足女人的虚荣心的东西,但在精神方面,蘩漪却一生空虚。

自己非但不能得到真正的爱情,还要为封建专制主义铐上精神枷锁。

而蘩漪本身却是一位具有新思想、透着一股新气息的女性,面对周朴园盛气凌人的"你应该……"以及他强加给蘩漪的与外界交往的限制,蘩漪再也忍受不了这样年复一年的精神折磨。

终于,当周朴园的长子周萍出现的时候,蘩漪的心燃起了希望,多年来对自己的默默的压抑使她丢弃了伦理辈分之见,义无反顾的与自己名义上的儿子坠入爱河,但好景不长,没多久,蘩漪便发现周萍的悔意滋生,并且逐渐对她冷漠,但这仍不能浇没她心中爱情的火焰,直到她发现周萍深爱的人是四凤,而并非自己时,她痛彻了心扉,由挚热的爱转为极大的恨,心中的愤恨促使她在一个下雨的夜晚,召集全家人道破和周萍的关系,并发出"被周家父子两代人玩弄"这样痛苦的话,当亲眼看到自己的所爱的周萍自杀,儿子周冲也被电死以后,蘩漪的精神彻底的崩溃,进而发疯。

繁漪的性格可以从三个方面分析:一、蘩漪那具有时代精神的叛逆性(1)敢爱敢恨的新女性蘩漪是一个桀骜不驯、“果敢阴鸷”的女性,正如作者所提示的:“她一望就知道是个果敢阴鸷的女人……她的性格中有一股不可抑制的蛮劲,使她能够做出不顾一切的决定。

她的特立独行在当时的社会里是屈指可数的。

她爱起人来像一团火,恨起人来也会像一团火,把人烧毁。

”她被骗进周家十八年,精神受到严重摧残,想逃又没能逃开,在周家蘩漪已经绝望,安安静静等死,但是周萍突然从家乡回来,对蘩漪的遭遇深表同情,对其父作为深表痛恨,他勾引了蘩漪。

这一切给绝望中的蘩漪带来了希望。

(2)满心叛逆的时代特征作者曾说,蘩漪的“生命交织着最残酷的爱和最不忍的恨,她拥有行为上的许多矛盾,但没有一个矛盾不是极端的。

”这“最残酷的爱”便是蘩漪追求的极端。

在没有温暖和爱情的周公馆,一旦有人和她进行心灵上的沟通,她便似抓到了救命的稻草。

周萍的出现,恰如黑暗中的一线亮光,照亮了她绝望的心灵,于是她紧紧地抓住了周萍,把周萍当作今生唯一的希望。

在当时的社会,这种关系是为世人所不容的,但蘩漪并不认为这是可耻的,反而认为是正义的,是自己追求爱情、自由的最好宣言,是自己葆有生命活力的最好办法。

蘩漪出生在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末年,又经历了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三个时期都在她的身上打上了自己的印钤。

蘩漪具有旧式女人的“文弱”、“明慧”,以及在仆人面前那种旧式大家主妇的风范和对侍萍、四凤深重的阶级偏见。

(旧式女人的表现)另外,她上过私塾,又“受过一点新的教育”,这不仅使她具有了较高的文化水平,丰富了她的感情,开阔了她的精神世界,更重要的是使她具有了较易接受新事物、新思想的条件,所以当资产阶级革命的浪潮掀起以后,受到资产阶级个性解放思想的影响,使她不能安于“三从四德”所规定的命运,她要挣脱封建礼教的束缚,改变身为“工具”的命运,力图作为一个“人”而“真真活着”。

她不顾封建礼法高呼:“我的心,我这个人还是我的。

”这完全是一个资产阶级女性追求人格独立、个性解放的重要表现。

(3)不顾一切的自私她是一位“受过一点新式教育的旧式女人”①。

正因为如此,她既渴望自由的爱情,又无力摆脱家庭的牢笼,甘愿受周朴园的凌辱。

蘩漪虽然是周朴园明媒正娶的妻子,但只是他的第三个女人(第一个是侍萍,第二个是赶走侍萍后娶的名门小姐),两人只有夫妻之分,并没有夫妻之情。

周朴园表面只是她的丈夫,而实际上却是统治者。

他不但是经济政治上的统治者,更是家庭伦理关系和道德精神上的统治者。

而蘩漪是一个渴望自由、追求自由和爱情的资产阶级女性。

然而她的要求并不高,她渴望的只不过是一个现代知识女性的自由爱情。

蘩漪是自私的。

为了爱情,她的行为甚至有点让我瞧不起。

作为周冲的母亲,知道自己的儿子喜欢四凤,然而她鼓励自己的儿子追四凤并不是因为做母亲的自私而是做女人的自私。

到后来她百般阻挠周萍与四凤的感情,死搅蛮缠地跟踪周萍,下跪哀求周萍,勉强他的感情,说实话,我恨周萍,更恨蘩漪,这些不符合她要强的个性,既然她敢于反抗周朴园,为什么最终要向周萍下跪,难道这就是所谓的追求个性吗?我一直以为周萍和四凤在一起的可能比和蘩漪在一起的可能性大得多,甚至希望周萍和四凤的努力不会是徒劳,正因此才差点忽略蘩漪这个悲剧人物。

细想想,我的想法太天真了,蘩漪并不是造成周萍和四凤及周冲悲剧的罪魁,因为她同样不幸。

她所追求的爱是单方面的,并不是对等的。

繁漪主观的认为,只要她爱就可以了,不需要考虑周萍的感受,即使后来周萍不再爱她,她依然不能释怀,继续纠缠于这段不正常的感情。

在这种不平等的爱情中,她又是相当自私的,她得不到周萍,也不让四凤得到,百般阻挠和破坏,如雨夜跟踪周萍,在四凤与周萍约会的时候,将窗户反插,以及后来阻止四凤和周萍离开周公馆。

这种畸形的爱有着强烈的摧毁力,与其说她对周萍是一种爱,不如说是一种占有欲。

在单方面付出的感情当中,她必然得不到真正的爱。

(4)追求个性解放蘩漪渴望个性解放,反封建、男女平等,具有了较易接受新事物、新思想的条件。

所以当资产阶级革命的浪潮掀起以后,受到资产阶级个性解放思想的影响,使她不能安于“三从四德”所规定的命运,她要挣脱封建礼教的束缚,改变身为“工具”的命运,力图作为一个“人”而“真正活着”。

她不顾封建礼法高呼:“我的心,我这个人还是我的。

”蘩漪雷雨般的性格,正是反封建的怒涛,个性解放的春雷,渴求男女平等的暴雨。

她的呐喊成了不断前进的新时代主旋律中一个响亮的音符,而她的悲剧性格也在悲壮的旋律中得到了净化。

二、蘩漪在爱情中的悲剧形象(1)渴望自由的爱情在封建的旧中国,作为女性,她们最高的人生价值、美德规范就是做一个孝妇、贤妻与良母。

“男尊女卑”是中国数千年来盘踞在广大国民意识深层的观念。

女人只能顺从,只能是弱者,不能有半点反抗。

所以当20世纪初中国剧烈的社会变革与思想变革来临时,女性们开始了反封建斗争,为自己的个性自由而摇旗呐喊。

繁漪正是那个年代里唯数不多的个性派女性的代表,她读过一些书,有自己的思想,敢于作出自己的决定,即使在成为封建婚姻的牺牲品后,仍敢于冲破封建纲常,大胆追求自己的爱情。

“我不是周朴园的妻子,我不是周冲的母亲!”⑤她就是这样一个敢于大胆释放自己的女性,比起处在那个时代许多把自己的一生归于命运安排的女性来说,她的确勇敢得多,她不屈服于命运,她敢于大胆追求。

正是这,才把她与那些默默忍受政权、族权、夫权,神权的一大群妇女区分开来,显出一丝耀眼的锋芒。

在这样一个新旧参半的女性身上,作家有意识地强调“原始的野性”,而点燃这一野性的火种,就是五四时期所有人都向往和渴望的“爱情”。

我们也可以看到,蘩漪之所以像所有的大宅院中姨太太一样的阴差阳错地爱上了丈夫前妻生的大少爷,并不是因为她天生的变态,而是环境所迫。

在她平时接触的人中,无人可爱。

而她从来就没打算走出家庭,也与她是一贯“旧式女人”有关。

她不愿也不敢走出家庭,一方面是因为她没有自立的能力,另一方面也是她不愿放弃养尊处优的太太生活。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看,在蘩漪身上,作家并没有像五四时期的许多作品一样,要体现“反封建与个性解放的主题”。

她与周萍的相爱,除了满足自己的情欲之外,更重要的是对丈夫不尊重自己的一种报复。

而在她的思想深处,有许多沉重的无法消除的封建思想意识。

如她很看重“名分”,即使是与周萍相爱,也有一种想摆脱却摆不脱的“犯罪感”,对周冲和四凤的相爱,也觉得门不当户不对,自己已经是封建婚姻的牺牲品,但仍然用封建婚姻的标准去要求(实际上也就是残害)下一代,连她自己也没有发现自己也这般的矛盾,现在的她,只是企图找到唯一一根可以救命的稻草,她想要用尽一切办法,留下周萍,想要在这个监狱似的周公馆,放下她赖以生存的理由。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