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卫生现状及思考精神卫生问题是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和突出的社会问题。
我市的精神卫生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
根据局部地区(江浙)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推算我国15岁以上成年人精神疾病患病率为10%左右,儿童心理行为问题检出率在12―14%;根据WHO提出的生命残疾年的概念进行推算,精神疾病消耗的卫生资源排在第一位,其次为癌症和心脑血管疾病。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剖析我市精神卫生现状提出我们的面临的困难,汇报我们的思考;对推动精神卫生事业又快又好的发展,推动和谐**的建设具有积极意义。
现就我市精神卫生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我们的思考作以下汇报:一、精神卫生工作的现状:精神疾病是一类慢性易复发性疾病。
精神疾病消耗的卫生资源排在所有疾病的首位。
同时由于病人患上精神疾病以后,丧失了部分劳动能力和社会功能,自己创造的价值很有限;需要消耗精神卫生资源和增加家庭经济负担;同时由于精神症状的支配而伤人毁物对社会造成危害和损失等原因导致了精神病人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的现象十分严重,据多数精神卫生专家估计有80%以上的精神病人家庭为贫困家庭。
精神疾病致残率也特别高,60%以上的精神病人因病致残。
根据我省配合全国的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调查,全国重性精神疾病总患病率为13.47‰,**为14.76‰,我市以600万人口计算至少有6.6万重性精神病人,其中城区3.8万,乡村2.8万。
同时精神疾病患者得到的治疗率低,仅为15%;接受规范化治疗的比例更低,约为5%。
精神疾病肇事肇祸也不容乐观,资料显示,我市每年申请精神司法鉴定的人数超过1000人次,其中95%被鉴定为重性精神疾病,95%中的85%被鉴定为刑事责任能力10%被鉴定为限定责任能力。
二、精神卫生工作所面临的困难1.精神疾病患者治疗率低,由于病人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现象严重。
80%的有精神病人家庭是困难家庭,有的甚至是特困家庭,他们无法支付高额的医疗费用而放弃治疗,放任其流落街头,也由于部分病人及病人家属有病耻感,他们感到患精神疾病不光彩,不愿意向社会,向邻居暴露其家中有精神病人,导致病人接受治疗率低,仅有15%的病人有接受治疗,同时也有资料显示只有3.67%的病人接受规范化的住院治疗,由于病人的治疗不及时或治疗不彻底,由精神症状的支配而?肇事肇祸,病人肇事的案例不胜梅举。
2.病人回归家庭和回归社会困难,由于病人所患疾病后为易复发的慢性疾病,大多数家庭经济困难,以及或多或少地给社会带来了一定的危害,同时也因为社会对精神病人的歧视,因此多数家庭对病人回归家庭失去信心,个别家庭还出现将关锁,遗弃等现象。
同时由于对精神卫生知识的宣传普及不够社会对精神别人大多有歧视,那么精神病人参加工作,做力所能及的工作就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障碍,精神病人就业成家就有更大的困难,只有个别特别有爱心的单位管理和组织者才愿意接纳精神病人成为他们的雇员。
精神病人建立一个家庭更是困难。
所以病人回归家庭和回归社会存在很大的困难。
3.我市为精神病人提供的康复措施不力。
我们的成功经验和多数精神卫生专家的常识告诉我们精神疾病是可以康复的。
精神病人只要得到正确的有效的康复他们照样可以迸发自己的潜能为社会作贡献而成为一个有用的社会一员。
我院与香港嘉道理慈善基金会合作作在我国大陆建立了第一家国际先进的模式的精神康复会所,目前共有为康复期精神病人提供职业训练、心理疏导、行为姣正、教育支持和社交就业服务,帮助他们获得重获**、重新投入家庭、重获教育或就业机会。
会所目前已帮助208人,其中过渡就业16人,辅助就业5人、独立就业36人,小组就业35人,职业培训1000人次、继续教育培训20人、社交活动2000余人次、住院及家庭探访100余人次。
我们开办了精神病人康复农场,农场根据自身特点开设了具有特色的康复模式,现设有5个康复小组,分别是:洗衣组、帮厨组、养殖组(养鸡、养鱼)、种植组(种菜)、除草组,每个小组6―7人,选择恢复较好的病人为组长,按照康复计划进行康复训练,并按工时记费予以奖励,通过这些具有特色的康复训练,有效地保护了病人的社会功能和劳动能力,减少了功能残疾,改善了病人的预后。
这些经验表明精神疾病是可以康复的。
同时我院也根据国内的经验开办了精神病人的康复农场,探索精神疾病的农场康复模式。
为了减轻和消除精神残疾或者延缓精神衰退,我们开展了一系列的康复项目训练病人的劳动技能,降低精神疾病致残率。
康复不仅能减轻残疾的影响,训练精神病人提高社会的适应能力,帮助患者发挥其现有的才干,获得自信心及自我评价,以发挥或保持其社会功能。
由于资金问题以上两种有效的康复模式,都在艰难地维持运转。
会所正在寻找支持。
在2020年2月没有资金支持很可能会难以运转下去。
这两种模式也仅为少数病人提供精神康复服务,并没有为全市大部分精神病人提供康复服务,所以单靠差额单位的**市精神病医院来为精神病人提供康复服务及远远不够的;正是康复措施不力的表现。
4.为病人争取合法权益和争取改革支持的社会工作无人关注。
目前政府开始重视精神卫生工作。
就才出台的医改方案将精神卫生纳入公共卫生体系。
我市2020年6月开始出台了《**市社会精神病人药物救助实施办法》,由市低保局牵头,对全市精神病人实施免费送药到社区、2020年又出台了重症精神病人住院救助政策,根据这两个政策及就农合、城镇居民医保及职工医保等相结合特别困难的家庭在新农合或医保的支持下,申请政府住院救助,病人可以无须或付费很少进行住院治疗,但是由于宣传不够,或社会工作无法提供导致病人不知道政府的政策。
因而病人的合法权益和应该享受的政策优惠得不到落实。
5.精神卫生机构的发展举步艰难。
我院作为市级唯一一家精神卫生事业机构,在承担精神疾病的医疗、预防、科研、教学和康复任务,还承担精神病人的福利职能,年收治流浪街头的精神病人600余人次,并有逐年上升的势头。
多年来,由于政府拨款不够,欠账太多。
我院的底子非常薄,加上精神病人付费能力存在问题,尽管我们的职工较综合医院付出更多的劳动,但医院的发展和职工的待遇远不及市级综合医院,因而导致人才流出多流入少,留不住人而致人才短缺,一个医院有人才短缺加上资金短缺这两大难题,想怎样发展都是非常困难的。
三、国外先进经验介绍。
国外对精神疾病的关注要早于我国50年。
例如我们引进的会所模式是美国1944年的海泉之家模式。
这个模式在我国各家。
足见我国精神康复落后美国60年。
国外经济发达,慈善事业发达,人口相对稀少。
对精神病人的关注是全方位的。
例如在香港,精神病人发病以后其治疗费用是由医疗保障全买单,没有参保的流浪汉或其他人员由政府社会事务局(民政局)全买单,住院治疗出院后则进入会所进行康复(在香港有四家康复会所)。
同时精神病人经康复以后由社会工作者为他们联系政府的廉租房,由社会工作者帮助他们找工作,包括他们住院治疗的费用支付问题也是由社会工作者协助办理。
在澳大利亚的布里斯班,建立了精神病人的过渡居住社区,精神病人得病后由社会工作者为他提供政策咨询服务和争取资源和支持的服务(服务是免费的)住院后进入由慈善开办的康复会所。
过渡居住社区则专为无家可归的精神病人提供一个小型社区、专人管理的住所。
(附:泰国精神卫生服务介绍)四、我们的建议1.建立我市精神病人救助体系(附:**市精神病人救助体系建设的可行性研究报告):1)救助体构架包括①社区精神病人防治网络建设;②门诊免费药物救助;③重症精神病人规范化住院治疗;④精神病人出院后的康复训练、生产生活技能培训(会所模式和农场模式)。
2)建立我市精神病人建设体系所需经费:①组织管理运行经费200万元,②技术指导经费100万元,③每个乡镇一个精防医生的工作经费为143*1.2万元=171.6万元,④每年一次的社区精防医生培训费:每年7期每期2.0万元,合计14万元,⑤不定期的社区监护人培训和家属培训费20万元,以上五项共计505.6万元。
⑥门诊免费药物发放,按平均120元/月计为6.6万人*120元/月*12个月=9504万元,按目前病人接受治疗的比率推算为2504万元,工作经费200万元合计2704万元。
以后每年将有一定的增长。
⑦病人的规范化住院治疗费,按30%的病人每年住院一个疗程(三个月),按我院的收费标准(1.2万元/疗程),扣除新农合、医保平均报销60%计算为6.6万人*30%*1.2万元/疗程*60%=1.422亿元。
⑧在我市每个区、县建立一家会所模式的精神康复会所,每个会所的年运行经费为150万元,10个区、县共计1500万元。
⑨在我市每个区、县建立一家农场模式的精神康复农场,每个农场的年运行经费为500万元,10个区、县共计5000万元。
体系建设费合计为2.392亿元2.根据新医改政策,尽快出台我市精神卫生工作纳入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具体措施,加快精神疾病的社区防治的机构设置、人员培训及网络建设。
附:泰国精神卫生服务介绍泰国靠近中国**,国土面积为51.4万平方公里,是我省的2倍多,人口6300余万,约相当于我省现有人口。
全国分75个府,795个县,81个分县,7255个乡,68881个村,泰国是一个农业国家,除约1千万人生活在**市,其他大多数人生活在农村。
泰国是一个中低收入的国家,以首都曼谷的一般公务员为例,每月收入在8千至1万泰铢左右,约合人民币2千多元。
泰国有25家地区医院,67家综合医院,725家社区医院,9791个卫生服务中心,72192个初级卫生服务站,还有25家包括研究精神病理学的医院或学院,泰国的健康卫生服务是在引进西方国家的体制结合本国的传统特色综合而成。
泰国的各项卫生服务经费政府提供70%,非政府机构提供30%。
泰国历史上第一所精神病院成立于1889年的拉玛五世王时期,距今已近120年历史。
医院成立后改变了人们对精神病人某些偏见和不人道的治疗方法。
目前泰国有17家精神病院,15家精神卫生中心和其他一些研究精神病理学的学院及许多从事精神卫生工作的社会工作者和志愿工作者。
泰国17家精神病院共有病床8700张(13.8张/10万人),其中9%的病床为儿童和青少年专设,还有很大一部分床位用于老年康复患者,而重性精神病床位比例不到医院总床位一半。
精神卫生司有工作人员近5000人,其中公务员3200人,固定雇员1700人,他们分布在卫生部和全国各地精神病院、精神卫生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
对精神病患者,精神卫生司有一个“消除歧视烙印计划”,即对那些能够配合的患者尽力帮助他们住在家里配合治疗,为了消除疾病给患者带来的歧视,工作人员要对患者家人及周围居民进行精神卫生知识的相关培训,消除他们对精神病人的种种不正确认识,以利病人在病情康复后更好地回归社会过正常人生活。
自杀也是泰国一大社会问题,精神卫生司采取了许多应对措施,一方面编写许多防治资料、手册,分发到各医疗机构和相关人员,并对他们进行培训,另一方面在所有的精神病院或学院都成立精神卫生危机中心,提供24小时危机干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