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三阶段_法律儒家化

第三阶段_法律儒家化


汉初儒学
• 汉初有助儒学复兴的一个重要措施是在惠帝统治 下的废除挟书令的举动,‚于是诸儒始得修其经 学,讲习大射乡饮之礼……然后喟然(迅疾)兴 于学‛。 秦时禁《书》,伏生藏壁之,其后大兵起, 流亡。汉定,伏生求其《书》,亡数十篇,独得 二十九篇,即以教于齐鲁之间( 《史记·儒林 传》 )。
汉初儒学
董仲舒法律思想
• 董仲舒以‚阴阳五行说‛、‚天人感应说‛和‚性三品‛ 说为依据,对先秦儒家‚为政以德‛的重新解说,奠定 了帝制中国儒家思想和儒家法制的基础: (1)他以阴阳变化论证德主刑辅是符合天意的。董仲舒 认为,在自然界中,万物的存在和变化是井然有序的, 而万物的演化和流变根源于阴阳的变化。上天以阳哺育 万物生长,体现了好生之德。而以阴清肃残败,体现了 上天威严的一面。根据这种天意的安排,君主在治理国 家时,必须采取阴阳交互的方式,其中的阳即指德,而 阴即是刑。而且,由于在自然界中,阳是主,阴是辅, 因而在治国方面就要以德为主,以刑为辅。自然界有四 季交替,春夏在先而秋冬继之,亦即阳乃先于阴,所以 统治着也应顺应天时,先德而后刑。
董仲舒法律思想
(2)董仲舒以‚性三品‛论证德主刑辅是符合人性 的。他认为,人生来可分为上、中、下品三种。 上品是生而性善者,中品是生来性兼善恶者,下 品是生而性恶者。在三品中,中品之人占据社会 绝大多数,他们可以被教化,应该以德政方式加 以引导。 (3)董仲舒从‚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的视角 出发,指出皇权是受命于天的,只受天的约束, 从而一方面证明皇权在人世间具有神圣不可侵犯 的至高地位,另一方面则尝试将各种灾异现象与 天之意志联系,以实现在心理层面约束皇权的作 用。
汉初儒学
• 然而庠序 之事;孝惠、高后时,公卿皆武力之臣;到了文 帝时儒生才‚颇登用‛,‚然孝文本好刑名之 言‛;‚及至孝景,不任儒,窦太后又好黄老术, 故诸博士具官(居官)待问,未有进者‛。实际 上,当时的朝廷看来赞成清静无为、休养生息的 黄老道家学说。的确,在经历长期战乱后,汉初 统治者采取无为之术,有利于民生与经济的恢复。
儒学的‚抬头‛
• 儒学在意识形态领域获得独尊的地位,是靠着 ‚踩下‛其他学派以及附庸皇权的方法而出现的。 汉武帝刘彻即位后,丞相卫绾(wăn)就提出:‚所 举贤良,或治申、商、韩非、苏秦、张仪之言, 乱国政,请皆罢‛( 《汉书·武帝纪》) 。武 帝同意该提议,使这些学派几乎被剥夺了参与政 事的权利。第二年,窦婴为丞相,他和太尉二人 ‚俱好儒术‛,于是他们又推荐儒者赵绾为御史 大夫,王臧为郎中令,一起研究如何用礼来提高 皇帝的地位。
法律儒家化的途径之一:经义折狱
• 对经义决狱的评价: (1)从董仲舒时代一直延续到唐代的春秋决狱,是正式 的法律儒家化过程的第一步。董仲舒以《春秋》来决狱, 就是想用儒家的伦理和法律思想来指导司法实践,以附 会乃至代替当时的某些法律规定,使儒家经典在当时重 视法律的风气下占据一席之地,成为实用的学说。 (2)然而引经断狱毕竟是一种对法律的破坏。由于《春 秋》决狱是通过穿凿附会儒家经典的方式进行的,可以 说是一种较自由的任意解释,因此造成的实际后果是, 游离于法律之外的学说反倒高居法律之上,这就给罪刑 擅断主义提供了极好的活动空间,也容易出现法令废弛、 罪同论异的状况。
问:‚程子云:‘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何墨氏 兼爱,反不得谓之仁?‛ 先生曰:‚此亦甚难言,须是诸君自体认出来始得。 仁是造化生生不息之理,虽弥漫周遍,无处不是,然其流 行发生,亦只有个渐,所以生生不息。如冬至一阳生,必 自一阳生而后渐渐至于六阳。若无一阳生,岂有六阳?阴 亦然,惟有渐,所以便有个发端处,惟其有个发端处,所 以生。惟其生,所以不息。譬之木,其始抽芽,便是木之 生意发端处。抽芽然后发干,发干然后生枝生叶,然后是 生生不息。若无芽,何以有干有枝叶?能抽芽,必是下面 有个根在,有根方生,无根便死。无根何从抽芽?父子、 兄弟之爱,便是人心生意发端处,如木之抽芽。自此而仁 民,而爱物,便是发干生枝生叶。墨氏兼爱无差等,将自 家父子、兄弟与途人一般看,便自没了发端处。不抽芽, 便知得他无根,便不是生生不息,安得谓之仁?孝弟为仁 之本,却是仁理从里面发出来。‛ 《传习录·陆澄录》
法律儒家化的途径之一:经义折狱
• 曾被董仲舒用于决狱的经义: • (1)《春秋》之义,父为子隐,子为父隐。 宣帝地节四年(前66年)下诏,‚亲亲得相首匿‛。 • (2)《春秋》之义,原心定罪。 ‚《春秋》之听狱也,必本其事而原其志。志邪者 不待成,首恶者罪特重,本直者其论轻‛(《春 秋繁露·精华》) • (3)《春秋》之义,妇人无专制擅恣之行,唯听 是顺。
• • • • • 法律儒家化概论 法律儒家化分论 法制成熟期律典概论 清代州县司法 法律近代化
汉初儒学
• 汉初,儒学地位并不高。刘邦势力在兵荒马乱的 环境中崛起,并最终战胜项羽,建立汉朝。汉高 祖原本鄙视儒生,且由于秦时思想专制的后果犹 在,所以儒生为受到重视,只得想尽各种办法: (1)陆贾做《新语》; (2)叔孙通制定《傍章》,尊君卑臣。 公所事者且十主,皆面谀以得亲贵。今天下 初定,死者未葬,伤者未起,又欲起礼乐。礼乐 所由起,积德百年而后可兴也。吾不忍为公所为, 公所为不合古,吾不行。公往矣,无污我(《史 记·叔孙通传》)。
法律儒家化的途径之一:经义折狱
(3)然而,破坏是分两种的,一种是有益的破坏, 另一种则是真正有害的破坏。董仲舒对法律的破 坏,可以称之为有益的破坏。其理由为:第一, 董仲舒以《春秋》决狱,是为了反对专制刑制、 否定和修改严苛的汉律而提出来的。第二,董仲 舒关于《春秋》决狱的思想,虽总体说来是‚唯 心主义‛的,但其中也包含着以具体事实为依据、 同时考察被告动机和行为效果的合理因素。
第三阶段 法律儒家化 第一课 法律儒家化概论
*瞿同祖:《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 *杨一凡编:《新编中国法制史》。 *黄静嘉:《中国法制史论述丛稿》,北京:清华大学 出版社,2006。 *[美]桂思卓:《从编年史到经典:董仲舒的春秋诠释 学》,朱腾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
未来五周课程内容安排
景、武时期的‚有为‛政策
• 不过,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汉初采取的放任 姑息政策,所造成的不利于统一王朝的一面也变 得明显起来。这主要表现在(1)土地兼并日益严 重,这导致各地豪强乃至盗贼四起;(2)由皇室 分封的诸侯对中央政权也形成重大隐患;(3)放 任姑息的政策也不利于反击日益壮大的北方匈奴 势力。
董仲舒法律思想
(4)董仲舒将传统儒家礼治思想中的‚三纲五常‛ 作为一个概念予以明确提出,并以此作为规范社 会各个群体的基石。‚三纲‛即‚君为臣纲,父 为子纲,父为妻纲‛,‚五常‛即仁、义、礼、 智、信,是用以调整、规范君臣、父子、夫妇、 上下尊卑等人伦关系的行为准则。从此,‚三纲 五常‛成为中国法律制度中的核心原则。 • ‚五常‛究竟是哪‚五常‛? (1)董仲舒:仁、义、礼、智、信 (2)孔颖达: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 (3)‚五伦‛说: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 五种人伦关系,忠、孝、悌、忍、善为处理五伦 关系的准则
• 汉文帝时,曾有过某些‚早期法律儒家化‛举措: (1)废除肉刑的刑制改革(改革过程延续至景帝 时)。 (2)贾谊曾上疏文帝,提倡‚刑不上大夫‛,为文 帝所采纳:‚上深纳其言,养臣下有节。是后大 臣有罪皆自杀不受刑‛(《汉书·贾谊传》)。 (3)‚诸律令所更定……其说皆自贾生发之‛ (《史记·贾生列传》)。
景、武时期的‚有为‛政策
(2)通过忠于皇室,执法严格的‚酷吏‛打击敢于 违法作乱的豪强、盗贼、贵族乃至朝中宦官。 (3)为了对抗匈奴,先派张骞出使西域,寻求与西 域其他民族联合抗击匈奴,而后调集人力物力北 伐匈奴。
景、武时期的‚有为‛政策
• 在这种背景下,‚无为‛的黄老之道明显已不能 适应时代的要求,法家虽然可以‚有为‛,但秦 亡教训仍历历在目。于是从无为走向有为,从崇 信道家到独尊儒术,成为当时加强专制制度和国 家统一的必然选择。
武帝与董仲舒
• 董仲舒(前179~前104), 广川(今河北枣强县)人, 孝景帝时为博士,讲授 《公羊春秋》,是西汉时 期的今文经学大师。 • ‚博士‛:古为官名,秦 汉时为掌管书籍文典、通 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 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 从事教授生徒活动的官职。
武帝与董仲舒
• 在其上疏汉武帝的‚天人三策‛中,董仲舒指出, 当时思想界存在着‚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 指意不同‛的状况,以致‚上无以持一统,治制 数变,下不知所守‛。他建议:‚诸不在六艺之 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如此 就可使‚邪僻之说息灭,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 明,民知所从矣‛(《汉书·董仲舒传》)。 • 儒家一旦变成‚官学‛就会‚法家化‛ ……
法律儒家化的途径之一:经义折狱
• 经义折狱,又名春秋决狱,是具有儒家思想背景 的官员和顾问人员根据儒家经义来裁决司法案件 的行为。汉武帝时,开始推崇儒家思想,但当时 法律与儒家思想有诸多不协调之处,一些苛重的 法律仍在实施,而经义折狱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 这一矛盾,使儒家思想得以渗透法律实践之中。 经义折狱的做法,至少一直延续至唐代。 • ‚董仲舒老病致仕,朝廷每有政议,数遣廷尉张 汤亲至陋巷,问其得失。于是作《春秋决狱》二 百三十二事,动以经对,言之详矣‛(《后汉 书·应劭传》)。惜《春秋决狱》早已失传,后 人只能从其他古籍中的零散记录来一窥董仲舒春 秋决狱的具体方法。
法律儒家化的途径之一:经义折狱
• 董仲舒以外的其他人使用经义折狱的情形: (1)《春秋》之义,君亲无将(勿存叛逆簒弑之心), 将而必诛 (2)《春秋》之义,以功覆过 (3)《春秋》之义,‚善,善及子孙,恶,恶止其身‛ • 在汉代司法中,有时还出现对案件定罪量刑持不同主张 的官员,各自引用《春秋》以作为支持自己论点和论据 的例子;更引人注目的是,引用《春秋》之义的,不仅 是司法官员,连被依法处置的犯罪者也拿起这个武器, 为自己的违法行为辩护。可见《春秋》之义的妙用和深 得人心。
法律儒家化的途径之一:经义折狱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