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江苏版数学教案(三上) 解决问题的策略

江苏版数学教案(三上) 解决问题的策略

第5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
第1课时从条件开始想起的策略(1)
【教学内容】
教材第71~73页例1和想想做做第1~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依据条件寻求解决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的方法及回顾反思的过程。

2.使学生初步体验解决问题的步骤,体会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的条件与问题的联系。

3.使学生进一步体验数学知识可以解决实际问题,感受数学方法,培养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
用从条件开始想起的策略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策略的体验与理解。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尝试独立分析数量关系,通过“你打算怎样解决这两个问题,跟同桌说一说你的想法”引导学生先根据第一天摘30个和第二天比第一天多摘5个求出第二天摘的个数,再根据第二天摘的个数和第三天又多摘的个数求出第三天摘的个数,……这样一步一步进行思考,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

然后告诉学生这样的方法叫作“从条件开始想起”。

从条件开始想起,根据数量之间的关系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不足之处]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不强。

[再教设计]再教学时,注重在学生理解题意和理清关系的基础上,鼓励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第2课时从条件开始想起的策略(2)
【教学内容】
教材第74~75页例2和想想做做第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从条件开始想起解决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的过程,初步学会用线段图表示题意的方法,进一步学会从条件开始想起分析数量关系的策略,并能正确应用策略解决连续比较的两步计算实际问题。

2.使学生借助线段图进一步体会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的条件与问题的联系,感受从条件开始想起求问题结果的分析推理过程,继续积累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

3.使学生进一步体验数学知识和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感受数学的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养认真学习的态度和意识。

【教学重点】
应用策略解决连续比较的两步计算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直接导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全心投入新知识的学习。

导入是思维的起点,好的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往往关系着学生学习这一节课的效果。

如果导入成功,学生就会精力集中和思维活跃,那么理解和记忆的质量就会相应提高。

所以好的导入能激发学生的表现欲,让他们积极地开动脑筋,又能很好地揭示这节课的主题。

[不足之处]关于例题中两个问题的对比有所忽略。

[再教设计]再教学时,注重启发学生对比上面两题的解答过程,指出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让学生思考后,有更深切的体会。

第3课时练习十(1)
【教学内容】
教材第76页练习十第1~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线段图表示的题意,进一步掌握解决问题从条件开始想起的策略,能从条件开始想起说明解决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的思路。

2.使学生进一步感受从条件开始想起解决问题的分析推理过程,体会解决两步计算问题的关键是确定先求什么,培养根据条件间的联系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实际生活里的数学问题,感受数学方法、策略的价值,感受事物间的联系,培养对实际问题分析、思考的能力。

【教学重点】
用从条件开始想起的策略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策略的体验与理解。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注重学生思维的训练。

“解决问题的策略——从条件开始想起”是小学
生第一次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

从条件开始想起的策略几乎在每一次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都
会得到应用,因而理解并掌握这一策略,对于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在教学中我重点抓住从条件开始想起这种策略,展开教学,让学生体会完整的解决问题的过程。

[不足之处]感觉自己的教学语言还不够精练,教学过程中没达到完全放手,导致后面
学生做练习的时间紧凑。

[再教设计]再教学时,还应该进一步做到倾听学生的回答,并且要及时抓住学生回答
过程中的闪光点,从而将学生的思维向更深处挖掘。

第4课时练习十(2)
【教学内容】
教材第77页练习十第6~11题及思考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从条件开始想起解决问题的策略,能理解线段图表示的数量关系,
能从条件开始想起分析两步计算实际问题,解决稍复杂一些的两步计算实际问题。

2.使学生进一步感受从条件开始想起解决问题的分析推理过程,培养根据条件分析、推理的思维能力,发展几何直观和形象思维,积累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

3.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实际生活里的数学问题,体会数学方法、策略的价值,培养分析、
推理和反思的意识。

【教学重点】
从条件开始想起分析问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
解题策略的体验与理解。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解决新颖而有趣的问题,突出策略的应用。

练习时,以教材习题为主,并作了适当的调整,表示这几个练习题的难易程度不同,使练习的设计具有层次感,对学生的要求从“扶”到“放”,让学生对“从条件开始想起的策略”运用得越来越灵活,不断增强主动运用策略解决问题的自觉性。

[不足之处]学生的思维训练应继续加强。

[再教设计]再教学时,要求学生严格按照解决问题的步骤与环节进行练习,使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过程。

间隔排列
【教学内容】
教材第78~79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景,发现并理解一一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的关系和规律,并能根据间隔排列的特点,由一种物体的个数知道另一种物体的个数。

2.使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感悟一一对应的思想及其作用,并能用其发现间隔排列物体个数的规律,提高比较、分析、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

3.使学生体验发现规律的喜悦,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体验数学的奇妙,激起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教学重点】
探究并发现间隔排列中物体个数的规律。

【教学难点】
发现和概括规律。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

在学生对一一间隔排列形成一定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出示小兔乐园情景图,让学生寻找这里的间隔排列,并探索每组排列中两种物体的数量关系。

通过独立思考和小组合作交流,使学生认识到:如果首尾都是同一种物体,那么排在两端的物体的数量就比另外一种物体多一。

[不足之处]时间安排不合理。

[再教设计]再教学时,增加动手摆一摆和体现规律的练习,让学生对规律的认识更加深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