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初中八年级数学上册全套教案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初中八年级数学上册全套教案

平面内点的坐标【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实际问题抽象出平面直角坐标系及其相关概念,使学生认识平面直角坐标系原点、横轴和纵轴等,会由坐标描点,由点写出坐标;让学生体会到平面上的点与有序实数对之间的对应关系;2.经历画平面直角坐标系,由点写出坐标和由坐标描点的过程,进一步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3.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正确认识平面直角坐标系,会准确地由点写出坐标,由坐标描点。

【教学难点】各象限内坐标的符号及各坐标轴上点坐标的特点,平面上的点与有序实数对之间的对应关系。

【教学过程】一、设置问题情境:(一)回顾一下数轴的概念,及实数与数轴有怎样的关系?(学生回答)(二)情境:(多媒体显示)如图所示请指出数轴上A、B两点所表示的数;直线表示一条笔直公路,向东为正方向,原点为学校位置,A、B是位于公路旁两学生家的位置,你能说出它们的位置吗?这说明了什么?引申:确定一个点在直线上的位置,只需要一个数据,这个实数可称为点在数轴上的坐标。

怎样确定平面上一个点的位置呢?二、观察交流,构建新知。

观察、交流、思考:(1)确定平面上一点的位置需要什么条件?(2)既然确定平面上一点的位置需要两个数,那么能否用两条数轴建立模型来表示平面上任一点的位置呢?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边操作边讲出:为了确定平面上一个点的位置,我们先在平面内画两条互相垂直并且原点重合的数轴,水平的数轴叫x 轴或横轴,取向右为正方向,垂直的数轴叫y轴或纵轴,取向上为正方向,两轴交点O为原点,这样就建立了平面直角坐标系。

这个平面叫做坐标平面。

有了坐标平面,平面内的点就可以用一个有序实数对来表示。

引导观察:如图中点P可以这样表示:由P向x轴作垂线,垂足M在x 轴上的坐标是-2,点P向y轴作垂线,垂足N在y轴的坐标是3,于是就说点P的横坐标是-2,纵坐标3,把横坐标写在纵坐标前面记作(-2,3),即P点坐标(-2,3)。

引导练习:写出点A、B、C的坐标。

学生相互交流,得出正确答案。

(强调点的坐标的有序性和正确规范书写)教师提问:已知平面内任意一点,可以写出它的坐标;反之,给出一点的坐标,你能在上图中描出吗?试一试:D(1,3)E(-3,2)F(-4,-1)(注意引导学生进行逆向思维)教师提问:请同学们想一想:原点O的坐标、x轴和y轴上的点坐标有什么特点?学生发现:O点坐标(0,0),x轴上点的纵坐标为0,y轴上点横坐标为0,试一试:描点:G(0,1),H(1,0)(注意区别)三、观察思考,探究规律。

教师讲解:两条坐标轴把坐标平面分成四个部分:右上部分叫第一象限,其他三个部分按逆时针方向依次叫做第二象限、第三象限、和第四象限。

坐标轴不属于任何象限。

学生活动:观察、认知上图中各象限内已描出各点的坐标特点:第一、二、三、四象限内的点的坐标符号分别是:(+,+)、(—,+)、(—,—)、(+,—)。

四、随堂练习。

完成教材练习的第1题。

五、课堂小结:(投影显示,学生归纳)(一)通过本节课学习,你学到了哪些知识?(二)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疑惑?请与同学交流。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充分应用平面上点的坐标的有关知识,进一步认识坐标系中的图形;2.平面上点的坐标特点及运用;3.进一步体会数形结合思想,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应用能力。

【教学重点】1.理解平面上点的坐标形成的图形;2.不同情况下的点的坐标特点。

【教学难点】对点的坐标特点的运用;【教学过程】一、回顾交流(提问学生,检测所学)(一)有关坐标系概念的复习;(二)如何由点的位置写坐标及由坐标确定点的位置?(通过订正上节课作业中出现的问题,进一步巩固理解知识点。

)二、观察交流、构建新知。

(一)教材例题1(投影显示)师:选第(1)题进行讲解,讲明解题方法,然后让学生完成第(2)题;生:认真完成第(2)题,领悟坐标系中形成的图形。

(二)阅读理解:“交流”中的内容。

(多媒体显示,学生提前预习准备)师:提出问题,组织学生交流讨论;生:说出点的坐标,并进行描述。

(说明:描述语言要准确到位,可让多名学生回答,然后互相指正,教师加以总结归纳一般方法:一先建立坐标系;二描出关键点;三用线段依次连接成图)(三)针对“交流”中图形,深入探讨点的坐标特点。

教师指出:各象限内和坐标轴上点的坐标特点(上节课已学内容,提问学生);对称点的坐标特点:1.关于x轴对称的两个点的横坐标相等,纵坐标互为相反数(简记“横等纵反”);关于y轴对称的两个点的横坐标互为相反数,纵坐标相等(横反纵等);关于原点对称的两个点,横、纵坐标分别互为相反数。

(横反纵反)(紧密结合图形进行讲解)2.第一、三象限两坐标轴夹角的平分线上的点(a,b)特点是a=b;第二、四象限两坐标轴夹角的平分线上的点(a,b)特点是a+b=0。

3.平行于x轴直线上的点纵坐标相等,平行于y轴的直线上的点横坐标相等。

4.点到x轴距离是纵坐标的绝对值,点到y轴距离是横坐标绝对值。

(引导学生总结归纳,教师加以指导)三、针对训练(一)点A(m-1,2m)在第二象限内,求m范围。

若在x轴上呢?在第一、三象限坐标轴的夹角平分线上呢?(二)点A(m,m-1)与点B(3,2m)关于x轴对称,求m值,若关于y轴对称呢?(三)点(-3,4)到x轴、y轴距离各是多少?(学生积极思考,参与活动,与同伴交流,上台演示)四、随堂练习:教材习题11.1的5、6题。

五、课堂小结(多媒体显示,学生自己归纳)(一)如何准确向他人描述某图形?(二)平面上点的坐标特点小结。

图形在坐标系中的平移【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研究在同一坐标系中,图形的平移与点的坐标变化之间的关系,发展学生的数形结合思想和意识。

(二)过程与方法:经历图形的平移过程,探究图形的平移与点的坐标变化之间的关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体验探究图形的平移与坐标变化之间的关系,感受数学与图形的平移、物体的运动等有实际意义的事情之间的关联,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用途。

【教学重点】经历图形平移和坐标变化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数形结合思想和意识。

【教学难点】归纳出图形平移与坐标变化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师:在上一节课,我们把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点连接成了封闭的图形,现在已知A(-2,4),B(-4,3),C(1,1),用线段把这三点连接成一个封闭图形,是什么形状的图形?生:三角形。

师:对。

这节课我们把这个图形在同一坐标系中平移,探究平移后的顶点坐标与原顶点坐标之间的关系。

二、合作探究,获取新知。

教师边操作边讲解:我们把这个三角形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向右平移2个单位,看看得到的图形与原图形的顶点坐标之间会有什么关系。

生:横坐标增加了2,纵坐标不变。

师:对。

若是向左平移2个单位呢?坐标会有什么变化?生:横坐标减2,纵坐标不变。

师:很好!若把这个三角形向上平移3个单位,这个三角形的顶点坐标又有什么改变?生:横坐标不变,纵坐标加3。

师:对。

向下平移3个单位呢?生:横坐标不变,纵坐标减3。

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已知一个图形的顶点坐标和它发生的位移,即它移动的方向和距离,我们根据刚才得出的结论,可以写出它位移后的顶点的坐标,画出它位移后的图形。

如果已知位移前的图形和位移后的图形,你能写出它的位移过程吗?教师边操作边讲解:已知平移前的三角形三个顶点的坐标分别是(-3,4),(-2,7),(1,2),平移后顶点的坐标是(0,2),(1,5),(4,0),请同学们写出它平移的过程。

教师找一名学生板演,其余同学在下面写。

师:我们可以分别看横、纵坐标的变化,横坐标都增加了3,所以在沿x轴方向上发生了怎样的位移?生:向右平移了3个单位。

师:对,你们观察一下纵坐标的变化,说一说它在沿y轴方向上发生了怎样的位移?生:纵坐标减少了2,向下平移了2个单位。

师:对。

所以我们得出它位移的过程是先向右平移3个单位再向下平移2个单位,或者是先向下平移2个单位再向右平移3个单位。

三、例题讲解。

例:如图,将△ABC先向右平移6个单位,再向下平移2个单位得到△A1B1C1.写出各顶点变动前后的坐标。

解:用箭头代表平移,则有:A(-2,6)→(4,6)→A1(4,4),B(-4,4)→(2,4)→B1(2,2),C(1,1)→(7,1)→C1(7,-1)。

教师多媒体出示:点(x,y)向平移a(a>0)个单位⇔平移后的坐标为师:任意一点(x,y)向某一个方向平移后点的坐标会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思考以上四个小题。

学生思考交流后,得到结论:点(x,y)向左平移a(a>0)个单位⇔平移后的坐标为(x-a,y);点(x,y)向右平移a(a>0)个单位⇔平移后的坐标为(x+a,y);点(x,y)向上平移a(a>0)个单位⇔平移后的坐标为(x,y+a);点(x,y)向下平移a(a>0)个单位⇔平移后的坐标为(x,y-a)。

四、练习新知已知三角形ABC,它的三个顶点A、B、C的坐标分别为(-5,3),(-2,4),(0,2),它平移后的三角形为△A'B'C',A'点的坐标是(3,-1),求B'点和C'点的坐标。

教师找一名学生板演,其他同学在下面做,然后集体订正得到:B'点的坐标为(6,0),C'的坐标为(8,-2)。

五、课堂小结师:你今天学习了哪些新知识?有什么收获?生:学习了图形的平移和位移变化之间的关系。

师:你还有哪些疑问?学生提问,教师解答。

函数【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常量、变量的概念。

(2)能辨别一个关系中的常量和变量、自变量和因变量。

(3)能识别一个关系式是不是函数。

2.过程与方法:(1)经历观察、分析、思考、总结的过程,发展观察推理能力和清晰地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

(2)感知变量对数学问题的描述、研究的作用。

(3)理解一个简单的实际应用问题的数学表达方式,使学生将实际问题和数学相联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让学生共同思考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

(2)让学生自己思考贴近生活的例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

(4)通过变量、常量概念的引入,让学生意识到数学是在不断发展的,意识到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常量、变量的概念,判断一个数量关系是否是函数。

难点:理解函数的概念。

【课时安排】4课时【第一课时】函数(一)【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师:你还记得汽车在匀速行驶时,路程和速度、时间之间的关系吗?生:记得,路程=速度×时间。

师:好。

我们现在来看这样一个问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