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养成、道德内化及其对未成年公民道德建设的启示(1)摘要:道德养成和道德内化的内涵、起点和侧重点不同,适合的青少年群体也有差异,但道德养成是道德内化的基础,道德内化是道德养成的深化;两者客观存在着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机制,并通过这种机制来保障道德主体的道德行为习惯养成和道德品质的积淀、确立。
道德养成与道德内化关系及作用机制的原理对我国未成年公民道德建设的启示在于:应以内化为目的,重在从基本道德养成抓起;认真研究和遵循道德养成和道德内化的规律,依照二者的相互作用机制等整体推进未成年公民道德品质的建构和良好道德人格的完善;根据道德内化和道德养成的群体差异,有侧重地做好青少年公民道德素质的培育工作。
关键词:道德养成;道德内化;未成年公民道德建设加强未成年公民道德建设是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实现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持久动力和道义支持的重要任务。
要使未成年公民道德建设取得实效,就必须认真研究如何将公民道德建设的外在要求转化为未成年人的内在需要,从而积淀为道德品质。
笔者仅就道德养成和道德内化的关系作些探讨,并在此基础上研究其对我国未成年公民道德建设的启迪意义。
一、道德内化与道德养成的关系弄清道德内化和道德养成范畴的内涵及其关系,是把握二者作用机制并利用此来加强未成年公民道德建设的前提。
道德养成与道德内化的区别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它们的内涵不同。
“社会道德转化为个人品德谓之道德内化。
就是说,社会道德是外部的客体的东西,它是社会集体向人们提出的种种政治要求、思想规范、道德标准、行为准则等的综合体现,社会集体的每一成员都必须认真恪守。
”[1]而道德养成则是“指家庭、学校、单位、社会根据个体道德的生长规律,通过对个体的道德行为进行反复训练,使之形成稳定的行为习惯,从而将社会道德规范内化为个体的道德心理结构,并最终形成稳定的道德品质的一种道德教育观和道德品质培养方法”[2]。
其次,它们各自的起点和侧重点不同。
道德内化始于一定的道德认识,只有有了一定的道德认识,知道在具体道德情境下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以及为什么这样做,才能形成一定的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并由此转化为道德行为。
道德内化是一个由外向内再到外的过程,通过春风化雨式的教育、熏陶,在长期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把一定的社会规范内化为人的道德意识,变成个人自觉自愿的行动。
而道德养成则始于道德行为的训练,它把行为的培养作为切入点和起点,重点在于通过对行为习惯的训练,达到提高道德素质的目的。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尽管道德内化和道德养成都是与知情意行联系在一起的,但是道德内化重在“知”,通过道德认知形成道德品质;道德养成则重在“行”,通过对行为的训练,逐步积淀为道德品质。
最后,道德内化和道德养成适合的青少年群体也存在差异。
两千多年前,孔子就解释了习惯从孩童时期养成的重要性:“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
”宋代的理学大师朱熹还提出了循序渐进的养成阶段说。
《朱子语类》卷七载,他把德育和品德养成分为两个阶段:8到15岁为“小学”阶段,16到17岁为“大学”阶段。
他认为,由于受教育者自身年龄层次不同,其智力水平以及心理状态就存在自然差异,“小学”和“大学”的道德教化就应该采取不同的内容和方式、方法。
儿童的理解能力虽差,但可塑性大,“小学”阶段“只是教之以事”,注重行为的训练,不必教他们“穷究那理”。
到了“大学”,由于“于小学存养已熟,根基已深厚”,理解能力也较强,就应着重“教之以理,如致知、格物、及所以为忠信孝弟者”。
也就是说,道德养成更适合于年幼的儿童,这是由于他们的道德认知能力较差,应着重对他们进行行为训练。
而到了青年前期,特别是成年以后,随着年龄的增大,对所受的教育已具有了良好的理解能力,而且已经初步养成了一定的行为习惯,此时再辅之以必要的理论性强的道德教育内容,则更有利于道德内化的完成。
道德内化和道德养成的辩证联系较之两者的区别更为重要。
概括地说,它们都以人为研究的主体,都研究人的道德,都是对在实践基础上产生的人们的社会关系的反映。
具体地说,它们的辩证统一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道德养成是道德内化的基础,道德内化是道德养成的深化。
道德养成旨在使人形成一种定型的道德习惯,达到“习惯成自然”的境界,从而积淀成牢固的道德素质。
可以说,道德养成是经过反复锤炼而形成的道德思维方式和道德行为方式的统一体,是由被动道德要求向自动道德行为转化的结果。
另一方面,道德内化是道德养成的继续与延伸。
道德养成是为了使得外在的社会道德要求内化为道德主体的内在素质,从而提高自己选择道德行为、择善而从的能力。
而道德行为能力和良好的道德习惯养成,也体现着道德品质的发展状况,同时又是道德行为的自动化过程,是由不经常的道德行为转化为品德的突破点,是品德发展的质变的指标。
[3]这样,通过道德内化使得经过养成积淀的道德品质进一步固定和积累,使道德主体上升到更高的道德境界。
第二,道德内化和道德养成的目的相同。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道德品质的形成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培养道德品质可以根据道德个体不同的情况进行,或从提高道德认知入手,或从激发道德情感入手,或从培养道德行为习惯开始,也可以几方面齐头并进、相互促成。
但是无论是从哪一个环节入手,其最终的落脚点都是相同的,即都是为了把道德主体塑造成具有良好行为习惯、优良道德品质和完美道德人格的人。
二、道德内化和道德养成的相互作用机制道德内化和道德养成不仅存在着上述辩证统一的关系,而且客观存在着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机制,并通过这种作用机制来保障道德主体的道德行为习惯养成和道德品质的形成和确立。
(一)道德养成促进道德内化的作用机制1.约束规范机制约束规范机制是依靠个人的自我约束和社会的外在约束来规范道德主体行为,有些还要由一定机构或社会组织来实施、评价和监督的。
个人的自我约束是道德主体借助于教育、感化和社会舆论的力量,通过学习、修养而形成的自我行动中的自觉约束,它反过来又会促进道德主体的道德内化,使社会的道德规范和原则与道德主体个人的自觉约束在相互作用中得到统一。
社会的外在约束主要是通过法律、法规、纪律、制度等的制约来完成的。
如法律、法规,它们往往以强制性规范的形式,将该社会或阶级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要求予以确认,使部分社会道德成为道德主体在法律上的义务,并对严重违反社会道德的行为给予制裁,从而起到规范、约束调控社会成员行为、维护社会生活秩序的作用。
通过对行为的这种约束,逐渐使道德主体把社会所倡导的道德原则和主要道德规范转化为自己的内在道德需要,以促进道德主体自身的道德内化,使道德主体在不断投身社会实践的过程中认识和行为逐步达到统一,实现道德养成和道德内化的共同目标。
2.教育训练机制教育训练机制就是通过各种教育训练方式的综合作用,使社会的道德要求真正对道德主体的理想、信念、行为方式和生活规则发挥作用,并逐步内化为自身稳定的行为模式和人格特质,从而使道德主体自觉地按照合乎社会要求的道德律令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并养成稳定的习惯。
教育训练机制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努力,形成合力。
学校、家庭与社会应按照未成年人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统一道德规范和道德价值标准。
在家庭中,父母应该充分认识到,教育训练子女尤其是未成年子女养成良好道德行为习惯对其一生发展的重要意义,克服溺爱、放纵、体罚等不良家庭教育方式,真正成为道德训练机制的践行者。
学校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组织、有系统的教育,对学生道德习惯的养成起着主渠道、主阵地、主课堂的作用。
正如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所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要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良好的习惯要在学校养成。
”对未成年人来说,在学校教育中,最基本的应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的要求,以及教育部修订的《中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规定,进行养成教育和行为训练,在此基础上再提高标准要求。
社会德育是家庭、学校和单位德育的延伸、补充和拓展,而且因其德育资源丰富、感染力强,从而导致社会德育具有极大的覆盖面、辐射力和渗透性。
[2]因此,道德养成要充分利用社会德育的资源,营造和优化有利于道德主体优良品德生成的环境氛围,培养良好的社会文明风尚,以使他们“蓬生麻中,不扶自直”。
当然,在这一过程中,也应时刻注意社会不良环境对人们尤其是未成年人道德养成的副作用,花大力气整治道德建设的社会大环境。
3.评价激励机制评价激励机制大体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主体的自我评价激励,即自我设定遵守道德规范的动力机制。
由于道德主体的道德行为一般是对道德原则和规范产生理性认同的结果,所以在道德养成过程中要致力于培养道德主体科学的道德理性,强烈的道德情感,高尚的道德良心,并将此作为推进道德主体进入高层次道德境界的内在驱动。
二是客观外在的社会评价激励。
这种评价激励可以是精神的,也可以是物质的。
通过物质或精神上的补偿、奖励或谴责、鞭笞等手段来强化行为,这既符合人们“善恶有报”的心理常情,也有管理学的理论依据。
在道德奖赏方面,要建立和完善回报机制、德行补偿机制,使为善之人切实得到应有的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
在道德惩罚方面,建立惩戒机制和警示机制,设立“道德法庭”鞭挞不道德行为,惩罚“缺德”者,抑制不道德行为。
为此还要注意建立健全相应的制度和措施,保证道德赏罚落到实处。
[4]评价激励机制不但能使道德主体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帮助其全面地实现自身的价值,而且它还激励着道德主体向更高层次的道德境界攀登。
评价激励机制对于道德内化来说,也是很重要的,它既是保证道德内化的价值目标由“应然”转变为“实然”的重要手段,又是使道德养成中良好道德行为习惯得以强化的行之有效的外在促进力量。
4.监督机制监督机制就是对人们道德实践的检查和监督。
建立监督机制旨在提高道德主体的道德认知能力,磨炼其道德意志,强化训练其行为,从而凝结成道德素质。
适当、有效的监督机制,对道德主体的道德养成和道德内化来说,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实践证明,监督机制是养成道德主体良好品德、加速道德内化的有效机制。
监督机制的执行分为两种:一是自我监督,即道德主体对自己言行的自我监督;二是党和国家各相关部门,如各级纪委、文明委、监察局、纠风办、督导室等,形成一个纵向的网络系统,通过各种形式对道德主体的职业道德、社会公德等进行督导、评价。
监督要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但要注意这种评价应该是切合实际的。
监督者要对道德主体的良好行为做出肯定的评价和褒奖,对道德主体的不良行为应做出否定的评价和贬斥,以激励先进、鞭策落后,引导督促人们积极向善。
(二)道德内化促进道德养成的作用机制道德内化是社会道德转化为个体道德的过程,道德内化的最终目的是使道德主体全面地发展知情意行等道德品质要素,使道德主体的身心协调、品行统一,并不断丰富业已形成的良好道德品质,促进其道德不断完善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