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农业基础知识》复习思考题

《农业基础知识》复习思考题

《农业基础知识》复习思考题参考书目:《农业概论》(翟虎渠主编,高等教育再版社,2006年第二版)第一章绪论1. 农业是怎样的一个生产部门?什么是农业?P1利用植物和动物的生活机能,通过人工培育以取得农产品的社会生产部门。

通常分为种植业和饲养业两大部分。

2. 农业的本质或农业生产最根本的特性是什么?P2农业的本质或农业生产最根本的特性就是经济再生产过程与自然再生产过程的有机交织。

3. 农业的基本特征有哪些?P2-3土地是农业生产中最基本的生产资料;自然环境的强大影响;农业生产的周期性和季节性;土地是基本生产资料农业的劳动对象是有生命的生物有机体自然环境的强大影响农业生产的周期性和连续性农业生产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地域性农业生产的生产时间与劳动时间的差异农业生产的多变性农业生产的综合性4. 在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农业的主要贡献有哪些?P4①提供了人类生存最必要的生活资料;②提供了其他部门发展必不可少的劳动力;③提供了其他部门发展所需要的部分原料。

对许多发展中国家来说,出口农产品也是获取外汇以进口本国工业化所必需的机械设备的主要甚至唯一途径。

因此,对这些国家来说,农业还可以间接地为现代化提供生产资料和技术。

5. 农业在现代社会中的经济作用P15工业革命以后,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份额已经大为下降。

但是,农业在整个经济及其发展过程中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农业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贡献可以归结为产品、市场、要素和外汇四个方面。

产品贡献,指的是农业部门所生产的食物和工业原料。

市场贡献,指的是农业部门对工业产品的市场需求。

要素贡献,指的是农业生产要素向其他部门的转移。

外汇贡献,指的是农业在平衡国际收支方面的作用。

对于发达国家来说,农业在经济方面的上述四种贡献同样存在。

农业的重要性还表现在它与其他经济部门的关系。

此外,农业在缓解以至消除就业问题方面的作用更不可忽视。

6 农业在现代社会中的生态环境作用P16农业是出现最早的物质生产部门,也是首先造成人为生态环境问题的部门。

人类已经从历史中吸取了教训,农业生产从总体上看已趋向与生态环境相协调。

同时,与其他部门相比较,在合理经营的条件下,农业不仅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较小,而且能在相当程度上减轻其他部门对生态环境所造成的破坏,在一定范围内改善生态环境。

对生态环境问题的治理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①保护自然环境,保持生态平衡;②控制和治理污染。

主要措施包括合理利用土地、植树造林、改造沙漠、建立野生动植物园和自然保护区,以及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等。

毫无疑问,上述措施都是农业生产的内容,或者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

在治理污染方面,农业也有相当重要的作用。

第二章农业与自然生态环境P197. 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有哪些?P19光是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之一。

作物需要的光照主要来自于太阳光。

光照条件不仅影响作物的生长发育,而且还影响其产量与品质。

温度是作物必需的生活条件之一。

作物对温度的要求(包括气温、地温),实质上是对热量的要求。

水分是作物生存极重要的生活因子,水分供应状况直接影响作物的生长与产量。

养分(营养物质)对作物而言,犹如粮食对人类一样重要。

作物的生物学产量是净光合产物和根系吸收同化的营养物质之和。

土壤是作物赖以立足和摄取水分、养分的场所。

土壤具有同时满足作物对水、肥、气、热需要的能力,使作物正常生长发育并获得产量。

8. 作物五大生活因子间的关系P20在作物的五大生活因子中,每个生活因子对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形成都有其独特的作用,不能相互代替,是同等重要的。

我们应对作物的基本生活因子同等重视,采取相应的合理技术措施,才能获得理想的产量。

另一方面,在多个作物的基本生活因子之间,有着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

如某一因子的数量特别不足,就会限制其他因子的作用进而影响作物产量,即作物产量受最低数量的因子所决定。

9. 综合中国自然条件的地带性与非地带性因素的地域差异,全国可划分为三大自然区域:东部季风区,约占国土面积的45%;西北内陆干旱区,约占国土面积的30%;青藏高寒区,约占国土面积的25%。

三个区域的农业特征存在本质的差别,东部的季风区形成农业区,西部的西北内陆干旱区和青藏高寒区形成牧业区。

P2110 全球气候变化对种植业的直接影响P23全球气候变化对种植业的直接影响主要表现在如下四个方面。

1.二氧化碳浓度的直接影响2.温度升高的影响3.降水的影响4.海平面上升的影响11. 全球气候变化对种植业的间接影响。

P24全球气候变化改变了生态环境的状况。

为了保证种植业的高产稳产,人们及时、正确、有力地采取行动是必不可少的。

这就需要大量投资。

由于气候变化而引起的额外投资,我们把它视为全球气候变化的间接影响。

这种影响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水利工程建设投资2、化肥农药投资3、土地生产力建设投资全球气候变化对农业带来的间接影响还包括对农业生产能源供应的影响、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影响、对农产品市场平衡的影响、对人类消费结构的影响、对人类饮食结构和生活方式的影响,等等。

12. 气候变化对我国农业的影响P25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农业在我国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

在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程度中,农业可能是最为敏感的部门之一。

气候变化将使我国农业面临以下三个突出问题。

(1)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增加,产量波动大。

(2)农业生产布局和结构将出现变动。

(3)农业生产条件改变,农业成本和投资大幅度增加13.所谓环境是作用于人这一客体的所有外界事物与力量的总和,也就是世界上各种资源的总和。

所谓农业环境是以农业生物为主体,包括围绕该主体的一切客观物质条件,以及社会条件的总和。

农业自然环境是指能满足各种农业生物生长繁殖的各种自然因素,主要包括土壤、水体、大气、能量和物质等。

P2614. 中国农业环境的主要问题P26-28中国农业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自然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如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和自然灾害加剧等;二是农业环境污染严重,如大气、土壤、水质等普遍受到较严重污染。

1.植被破坏2.水土流失3.土地沙化4.自然灾害增加5.农业环境污染严重15. 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措施P29(1)控制人口增长,提高全民族的农业生态环境意识(2)增加森林、草地、农田作物的绿色覆盖,减少土地裸露(3)合理开发利用农业自然资源(4)优化产业结构,改革生产技术(5)消除农业自身污染第三章农业与农村产业结构16. 为什么说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P31-32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农业是出现最早的一个物质生产部门,是人类社会再生产的起点。

随着农业的发展和农业剩余产品的增加,才逐渐形成部门繁多的国民经济体系。

因此,农业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基础。

其基础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农业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2.农业是其他物质生产部门独立和发展的基础3.农业是非物质生产部门存在和发展的基础4.正确理解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这一客观规律17 怎样正确理解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这一客观规律P32“超越劳动者个人需要的农业劳动生产率,是一切社会的基础。

”从这一意义上说,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一条普遍的经济规律。

工业革命以前农业是社会经济的唯一部门或者经济的主体,农业的主体地位与基础地位合二为一,其重要性毋庸置疑。

工业革命过程中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水平和农业剩余产品的关键作用同样确定无疑。

直至今天,除了日本以外,最发达的国家多半仍是农产品出口大国,北美、西欧和大洋洲都是这样。

对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这一普遍规律必须有正确认识。

如果我们仅仅认识到工业化、现代化需要农业提供食物、原料,就可能把农业单纯作为发展其他部门的支撑部门而不是国民经济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我们应当正确看待农业的基础地位,在强调农业基础地位的同时,将农业真正看作国民经济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将农村劳动力看作全国人力资源总体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将劳动力真正看作资源而不是负担,根据本国资源的实际状况确定经济发展战略和科技发展战略。

18. 农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直接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P33-36农业是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物质生产部门,它为国民经济其他部门提供食物、原料,同时又从其他部门获取生产资料和农业人口消费的非农生活资料。

在国民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资金、劳动力和其他资源逐渐从农业转向其他部门;农产品出口还是改善外汇收支平衡状况的重要手段。

此外,农业在生态环境方面的作用及其创造的优美生活环境逐渐被人们所重视,其经济价值也得到越来越多的承认。

因此,农业对国民经济的直接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食物供应2、原料供应3、市场需求4、劳动力转移5、资金和其他生产要素的转移6、改善国际收支状况7、改善生活环境19. 试述农业对改善人们生活环境的作用P36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活质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与物质、文化享受一样,优美的生活环境被人们赋予一定的价值,并愿意为此而支付相应的代价。

因此,改善生活环境本身就形成一种新的生产活动,它所创造的价值就是人们所希望享受的不断提高的生活质量。

与大范围改善自然生态环境一样,改善生活环境也与农业紧密相关。

植树造林、建立自然保护区等可以防风固沙、涵养水源、调节气候,不仅有利于增加农业生产,而且直接有助于创造优美的生活环境。

城市绿化等准农业生产活动在改善生活环境方面的作用更容易为人们所察觉。

休闲农业、旅游农业和观光农业也具有类似作用。

虽然这些活动的场所不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地点,但是,这些活动主要通过优美的环境给人们提供身心两方面的享受。

它们同样形成国民经济体系中新的农业生产部门,在传统的农产品之外向人们提供新的服务,创造新的价值。

20. 国民经济三次产业的划分P37根据社会生产活动历史发展顺序以及社会生产活动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国民经济产业结构可划分为三类产业。

产品直接取自于自然界的部门称为第一产业,对初级产品进行再加工的部门称为第二产业,而为生产和消费提供各种服务的部门称为第三产业。

21. 试述中国对三次产业的划分标准P38中国对三次产业的划分标准如下:第一产业:农业。

包括种植业、林业、牧业和渔业,以前还包括副业甚至乡村工业。

第二产业:工业、建筑业。

工业包括采掘工业、制造业、自来水、电力、蒸汽、热水、煤气等。

第三产业: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

22. 第三产业可划分为哪两大部门、四个层次?P38两大部门即流通部门和服务部门,其中服务部门可以细分为三个层次,与流通部门合在一起成为四个层次。

四个层次的具体划分如下:第一层次:流通部门,包括交通运输、邮电通讯、商业、饮食业、物资供销和仓储业等。

第二层次: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包括金融保险、地质勘查、房地产、公用事业、居民服务、咨询服务、综合技术服务、农林水服务业和水利、公路和航道维护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