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的读后感 3 篇
《中庸》是儒家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是几千年 来中华
民族伟大智慧的结晶。 下面收集了中庸的读后感 3 篇,欢迎阅 读!
翻开自己的随笔,读《大学·中庸》可以追溯到三年之前了。 当时自
己喜欢背《论语》,觉得那些简单的话,之所以成为经典,有 着愈久弥新的
魅力,用现在的话说,之所以,至今仍然成为我们学习 和读书的教材,在
于,这些经典有与时俱进的魅力,让不同年龄,不 同时期的我们,都能从这
些话语中,找到自己需要的东西。接触《中 庸》,源于大哥去北京大学去上
书法研究班的学习,北大的教授王岳 川老师的授课,使大哥受益匪浅。 回
来便要求我去背 《大学·中庸》, 说《论语》里很多思想此。
书上说,“不偏不倚叫做‘中',不变不更叫做‘庸';中是 天下的正
道,庸是天下的定理。”中庸是儒家的最高道德标准。中庸 以“诚”和
“中”为基本概念,叙述“天人合一”的理想。书中说“性” “道”不可须
臾离开自身,要从“戒慎”“恐惧”“隐显”“慎独” 等方面培养自身的品
德,掌握中庸之道,致中和。达到中和,则天地 万物安处其位,万物便生长
发育,生生不息。“道”源于本身,与自 我相分离, 而君子要学会反求诸
己才能得之。 真正的君子要做到格物 致知,去外诱之私,而充其本然之
善。这种自我修养与反省的品质使 我明白无论遇到什么人或者什么事, 不
论今后会遭遇怎样的挫折, 我 们都要学会“反求诸己”,凡事都要从自身
找原因。
人,都长一双眼睛,向外可以观察无边广阔的世界,向内可以 看清无
限深邃的内心。然而,很多人,向外无边扩展的看了,向内, 却从来没有深
入过。想想自己上小学的时候,如果考试不好,回家会 说考试的时候,答案
写错了,或者紧张,或者什么理由。总而言之, 不敢正面自己的失败,不从
内心去找根本的原因,现在,凡事都会反 求诸己,换了立场想一想,其实都
会变得平和。
《中庸》里还有一个重要的字,就是“诚”。有句话说,只要 自己对
自己诚实,这个世界就不会欺骗你。而之所以,诚很难做,多 数在于,人的
部分缺点。比如说,虚伪,爱面子,去追求一些原本对 生命本身不太重要的
名利等外在的东西。 而使人,迷失了自己的本性 的纯洁。一个“贪”字,
就让“诚”字执行起来多曲折。佛法中讲, 人有三毒:贪、嗔、痴。自古贪
者都是活得很痛苦的,但好像很多人 又走不出这个怪圈, 而中庸就可以克
服人性的贪, 从而使人们做到知 足常乐。
那种谨慎的对待大家看不到的地方,对大家听不到的地方也心 有恐
惧,不敢怠慢,这一种凡事都谨小慎微的态度,让我明白,量化 每个细节,
认真做好每个细节。有人说,细节决定成败,而细节就表 现在我们生活的方
方面面。总之,读过中庸之后,于为人于处世都受 益匪浅,受用终身。
这个世界不缺少梦想,但是缺少让梦想实现的人。中庸这种哲 学,告
诉我们不论在什么的情况下, 都保持一颗轻松的心态去面对事 情,以自然
心对待自然。
寒假里我看了大队部推荐选看的国学经典诵读——《中庸》
孔子有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中庸》原是 《小戴
礼记》中的一篇。作者为孔子后裔子思,后经秦代学者修改。 北宋时期程
颢、 程颐极力尊崇《中庸》。南宋朱熹又作 《中庸章句》 , 并把《中
庸》和《大学》、《论语》、《孟子》并列称为“四书”。 我的语文是弱
项,对文章的理解力较弱,所以,我一直很排斥古代文 言文的书籍。但没想
到,这次硬着头皮看的这本?中庸,却让我对文 言文中的知识有了一个全新
的认识。
中庸?里讲了不少有道理的话,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第十八 段话:
“凡事豫则立, 不豫则废。 言前定,则不跲;事前定,则不困; 行前定,
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这段话的意思是:任何事情, 事前有准备就可
以成功,没有准备就要失败。说话前有准备,就不会 理屈词穷站不住脚;做
事先有准备,就不会遇到困难挫折;行事前计 划先有定夺,就不会有发生后
悔的事; 做人的道理能够事先决定妥当, 就不会行不通了。
读完这短短小小的几句话,我有了极大的触动。原来做任何事 情,都
需要未雨绸缪、作好准备,这样才可能获得成功,如果没有准 备,那么面临
着艰难险阻成功的几率会非常低。生活中也是如此,就 像我们学生在考试前
肯定会有复习的过程, 温故而知新; 运动员每天 都必须训练,为了比赛出
成绩的那一刻;军人不打无准备的仗,知己 知彼,百战不殆;戏剧家更是台
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
早点去准备吧!早点准备一定是对的, 因为只有准备好了的人, 才能
有勇气面对任何可能出现的困难, 才能有战胜困难的决心。 千年 前充满智
慧的古人, 用他们那简朴的语言告诉了我们人生的真谛。 这 些国学经典作
品真是非常值得好好阅读,细细品味。
很喜欢看“平衡木”比赛,因为在如此狭窄的木板上运动员不 但能稳
如泰山, 而且还能做出优美高难的体操动作, 用人体线条勾勒 出一副副动
感的艺术画面。她们的每一跳,每一次转身,所使用的力 量真可谓恰到好
处。 因为无论是力量偏大还是不足, 都会从平衡木上 掉下来。所以平衡木
的魅力充分体现了“恰到好处才是真!”
读过《中庸》一书,对于恰到好处的真谛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子曰
“过犹不及。”就是无论是“过分”还是“不足”都是错误的。 仔细观察,
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 无论是人生轨迹还是心灵的 成长历程,无一
例外地都围绕着中庸之道在运行。
就拿香港回归来说,中央政府并没有强硬地要求香港必须实行 社会主
义制度,而是采用了“一国两制”。这一举措,举世无双,因 而香港回归顺
利,发展平稳。 “一国两制”符合中庸之道,充分展示 了中国领导人的政
治远见和智慧。
我再举一个反面例子,现在正在肆虐的“金融危机”,究其原 因第一
是美国的超前消费方式实在过头; 其二是美国的金融界和房地 产商人的过
分贪婪; 其三是美国的监管力度不够。 既有过分也有不足, 总之离中道太
远,所以金融危机的爆发,简单地说就是偏离了中道。
我再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凡是做的好的地方都是符合中道, 凡是不
好的地方都是偏离了中道。 比如有时候扩展量偏多, 难度偏大, 这都会影
响教学效果, 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 再比如跟学生沟通不够, 或者沟通方
式过于简单,这就无法真正地走进孩子的心灵。
中国古人已经给我们提供了极其深刻的“中庸”智慧,我们应 充分地
利用它,完善我们的工作,完善我们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