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语文作文十大切入点之八:丰富

高考语文作文十大切入点之八:丰富

2013高考作文十大切入点之八:丰富技法指津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对作文“发展等级”中“丰富”的要求具体是指“材料丰富,形象丰满,意境深远”三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主要是指文章的内容要具体、充实。

第二个方面主要是要求文章能熟练描写,写环境,绘声绘色,让人如临其境;写人物,个性鲜明,栩栩如生。

第三个方面要求文章能寓情于景,寓理于形,营造出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深远意境。

那么如何做到文章的丰富,改变内容贫乏、形象单调、意境浅薄的缺点呢?考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巧选妙用,让内容更充实在记叙文中,素材主要是指人物的言行举止或事件的前因后果等;在议论文中,素材主要是指能够正面或者反面论证该观点的名言名句、典型事例等。

首先,考生要注意选用自己熟悉的素材,这才会“言之有物”,才会奠定文章丰富的基础。

其次,考生特别需要在素材的鲜活、新颖上下工夫,尽量不要选用那些已经被写得烂熟了的人或事。

否则,即使素材再多,也因为烂熟而使文章显得贫乏、单薄,没有可读性。

再次,在运用素材时,要注意挖掘素材,使得素材在运用、分析的过程中,充实文章内容。

应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地挖掘素材的内涵,从新的角度、新的侧面、新的层次来使得素材有新的意义和价值,从而充实文章内容。

记叙文中,可以通过对材料的合理剪裁、结构的巧妙安排来营造波澜,通过合理的取舍、剪裁,使文章详略有致、重点突出。

另外要合理设置叙述线索,从而使得文章更有层次感、立体感。

议论文中,考生应该尽量根据写作需要占有丰富的、各种各样的论据素材,并加以提炼运用,善于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让论据更为丰富充实,论证更具说服力。

二、精描善画,让形象更丰满要想形象丰满、栩栩如生,就要精于描写。

首先,在写人叙事时,有些部分的描写不是重点,不需要深入细致地去描摹,但也不能不写,如交代背景和社会环境的部分,可采取粗笔勾勒的方式,渲染或者营造特定的氛围,以便故事情节的合理发展。

其次,在重点叙述的事件和刻画的人物形象上,需要通过具体的细节刻画来丰富形象。

描写要“细”,一方面是指在事件的细节上要选择能够反映事件进程的情节来集中刻画,而不需要面面俱到;另一方面是指在具体的描写上要注重神态、动作、周围环境、人物心理状态的刻画及描摹等,即工笔细描。

最后,在具体的描写中,要善于恰当运用修辞手法,使描写的事件更加生动、有现场感,使描写的对象更加栩栩如生,语言也更加生动有文采。

三、写景抒情,让意境更深远在文章中穿插写景,既可以起到缓和叙述节奏,丰富文章内涵的作用,又能借景物描写来营造氛围,推动情节发展,甚至起到暗示主题、深化主旨的作用。

在抒情性散文中,更是能通过写景达到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深远之境。

首先,要调动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等多方面的感官去感受事物的特征,准确全面地描绘出景物的色彩、形状、声音等,让景物具有立体感。

其次,要善于描绘形象。

可灵活恰当地运用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比、引用等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景物某一方面的突出特征,传达观察者由眼前之景而生发出的心中之情,使表达更具有艺术魅力。

最后,要注意融景于叙事,寄真情实感;融议论于写景,寄心胸情怀。

误区警报下面是作文丰富可能引发的写作误区,考生要注意避免:1.材料丰富不等于一味贪多。

作文材料的选用一定要有目的性,而不是将符合文题的材料统统拿来,全部用上,而是要加以比较、选择,从而遴选出最好、最新、最符合题旨的材料。

在已经选好的材料里,要注意剔除其中的枝蔓,取其精华;一味贪多,只会导致文章变成“大杂烩”。

2.形象丰满不等于面面俱到。

作文中刻画形象时,一般要求形象丰满,但这不代表要面面俱到。

主要人物需写得详尽一点,次要人物则只需点上几笔即可。

3.意境深远不等于胡乱铺陈。

景物描写必须与叙述的人或事的个性特点相统一,使它起烘托或配合的作用。

如果背离了这一原则,景物写得再具体,辞藻再华丽,最终也起不了什么作用。

“景”需要有目的地去选择和剪裁。

范文指引阅读是一种孤独□毕淑敏阅读的感觉难以比拟。

它有些像吃。

对于头脑来说,渴望阅读的时刻必定虚怀若谷。

假如脑袋装得满满当当,不断溢出香槟酒一样的泡沫,不论这泡沫是泛着金黄的铜彩还是热恋的粉红,都不宜于阅读,尤其是阅读名著。

头脑需嗷嗷待哺,像荒原上觅食的狼。

人愈是年轻的时候,愈是贪吃。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吃得渐渐地少了,但要求渐渐地精了。

我们知道了什么于我们有益,什么于我们无补。

我们不必像小的时候,总要把整碗面都吃光,才知道碗底下并没有卧着个鸡蛋。

我们以为是碗欺骗了我们,其实是缺少经验。

有许多长寿的人,你问他常吃什么食品。

他们回答说:什么都吃,并无特殊的禁忌。

但有许多东西他们只尝一口,就尖锐地判断出成色。

我想寿星佬的胃一定都是很坚强的,只有一个坚强的胃才能养活得了一个聪明的脑。

读书也是一样,好的书,是人参燕窝熊掌。

人生若不大快朵颐,岂不白在世上潇洒走过一回?坏的书,是腐肉砒霜氰化物,浪费了时间贻误了性命。

它有些像睡。

我小的时候,当我忧愁,当我病痛,当我莫名其妙烦躁的时候,妈妈总是摸着我的头说,去睡吧,睡一觉也许就好了。

睡眠中真的蕴藏着奇妙的物质,起床的时候我们比躺下时信心倍增。

阅读是一种精神的按摩,在书页中你嗅得见悲剧的泪痕,摸得着喜剧的笑靥,可以看清智者额头的皱纹,不敢碰撞勇士鲜血淋淋的创口……当合上书的时候,你一下子苍老又顿时年轻。

菲薄的纸页和人所共知的文字只是由于排列的不同,就使人的灵魂和它发生共振,为精神增添了新的钙质。

当我们读完名著的最后一个字时,仿佛从酣然梦幻中醒来,重又生机盎然。

它有些像搏斗。

阅读的时候,我们不断同书的作者争辩。

我们极力想寻出破绽,作者则千方百计把读者柔软的思绪纳入他的模具。

在这种智力的角斗中,我们往往败下阵来。

但思维的力度却在争执中强硬了翅膀。

在读名著的时候,我常常在看上一页的时候,揣测下一页的趋势。

它们经常同我的想象悬殊甚远。

这种时候我会很高兴,知道自己碰上了武林中的高手。

大师们的著作像某一流派掌门人的秘籍,记载着绝世的功法。

细细研读,琢磨他们的一招一式,会在潜移默化中悟出不可言传的韵律。

只是江湖上的口诀多藏之深山之密室,各个学科大师们的真迹却是唾手可得。

由于它的廉价和平凡,人们常常忽视了它的价值。

我知道大师们在高远的天际微笑着注视着后人,他们虽然灿烂却已经凝固。

作为阅读者,我们还处在生命的不断蜕变之中,蛹里可能飞出美丽的蝴蝶。

在阅读中,我们被征服。

我们在较量中蓬勃了自身,迸发出从未有过的力量。

(选自《散文选刊》2008年第9期,有删改)借鉴技巧本文主要抒写了作者对阅读的感觉。

文章材料丰富,内容充实。

作者认为“阅读的感觉难以比拟”,接下来就不同角度与方向对阅读的感觉进行比拟。

然而作者选用的比拟和比较的对象不是随机的,而是着意选择和阅读有着相近或相似的行为方式,从“吃”“睡”“搏斗”三个方向入手,比拟形象生动,读者的思维广度也随之大大拓展,从中得到阅读新的体悟与认识。

这就告诉考生在写作中可以恰当运用横向思维来聚合材料,丰富文章内容。

所谓横向思维,是指突破问题的结构范围,从其他领域的事物、事实中得到启示而产生新设想的思维方式。

运用横向思维聚合材料,进行作文构思,能使文章内容丰富,条理分明。

新题演练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有人说,文学可提高我们对生活的敏感性,培养我们的想象力,使我们的情感变得更加细腻,丰富。

而生活本身的趋势是越来越简单化,粗鄙化,趋利化。

如果要成为一个富有想象力、感情细腻而丰富、内心敏感的人,往往就意味着要成为一个失败者。

你同意上面的说法吗?请以“文学在今天”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③不少于800字。

思路点拨:仔细分析材料,我们便可得出这样一组矛盾:一方面,文学对提高个人修养、推动社会进步大有裨益。

另一方面,由于生活的趋利化,人们对文学不甚重视,甚至对文学的作用产生一种消极的认识。

对此,考生一定要辩证地看待:不能为了提高文学的社会价值就鄙视功利主义,也不能一味追求功利而贬低文学对人们的熏陶作用。

其实这与物质和精神的关系一样:物质的丰富是精神追求的前提和基础,精神追求又能使物质生活更加丰富;二者是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但这并不是说没有主次之分。

考生在写作时,还应突出文学对人们的影响,尤其是对现代人心灵的影响。

这个命题作文其实已经给考生限定了主题及范围,立意的方向也基本上明确了。

考生不要脱离材料内容任意发挥,要注重从文学对生活以及人生的影响来构思作文。

在作文中如果能够充分引用文学典故与名人名言,充实文章的内容,效果会更好。

佳作示例文学在今天当文字变成文学,一部荡气回肠的文学演变史便开始了它的漫漫征程。

人们在文学的引导下,品味生活的点点滴滴,体会感情的真挚细腻。

在人类的文化长河中,文学如一个包容万千的俱乐部。

在温暖的壁炉旁,你可以倾听桑提亚哥不屈的呐喊,可以审视欧也妮·葛朗台可悲的人生,可以聆听海燕搏击风暴的怒吼,亦可以感受堂吉诃德的可悲与荒唐。

无论在哪个时代、哪个地域,文学赠予我们的不仅仅是一个个波澜壮阔的故事,更教会了我们如何审视自己,解读社会。

帕斯卡尔曾经说过:“人是一棵会思想的芦苇。

”面对自然,人类恐怕真就是不堪一击的芦苇,然而正是因为有了思想的武装,人类才拥有了值得敬畏的生命。

当封建王朝风雨飘摇的时候,伏尔泰用《百科全书》联合同道,用《哲学通讯》启迪大众,最终敲响了波旁王朝的丧钟;当新文化运动方兴未艾的时候,鲁迅早已弃医从文,誓用笔尖扎醒国人麻木的心灵。

文学是凝聚优秀思想的磁石,如先知一般传承着先人的智慧,教会后人怎样思索,怎样更加便捷地前行。

读《庄子》,我们能够感受心灵的自由,领悟豁达的生死观,更加从容地面对人生;读顾炎武的《日知录》,我们顿觉身上的责任千斤重,以一种敬畏的心态面对今后的路;读鲁迅的《呐喊自序》,我们懂得只有唤醒人们混沌、麻木的意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才会有希望,有前途……今天,我们处在一个相对稳定、和谐繁荣的社会,虽然不再承受战争之痛,虽然不再有刻骨铭心的亡国之恨,然而这并不代表我们可以毫无顾忌地享受物质生活,“大腹便便”地将文学弃之千里。

当然,没有谁会在饥肠辘辘之时去吟咏圣人的豪言壮语,但这并不是说就可以放弃文学。

文学赋予我们思想;没有思想的人,只能是一具空壳,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四处游荡。

文学不是“高雅”的代名词,物质亦不是“庸俗”的象征。

家给人足、华灯初上之时,手捧香茗,在幸福温饱中品味唐诗宋词的字字珠玑,岂不乐哉?《旧唐书》记载:“欲不可纵,纵欲成灾。

”只要把握好“度”,“物欲”就会与“精神”共融共通。

其实,在今天,文学更应成为我们迈入社会的桥梁,这才是文学的时代含意。

我们既不应滥用文学附庸风雅、自命清高,也不应摒弃文学,一味地追名逐利、挥霍光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