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气储运安全技术
第一章油气产品理化特性及储运事故类型❖常见危险品及其标志
❖油气产品的危险特性
闪点、燃点、自燃点大小的判断
❖储运过程中的事故类型
国家标准《火灾分类》火灾分类方法
泄漏及其分类
第二章燃烧与爆炸基本理论❖判断什么叫燃烧
❖燃烧条件
燃烧三角形,燃烧四面体
❖燃烧机理
链锁反应
❖灭火方法
•爆炸分类
按爆炸传播速度
按能量释放的性质
•化学爆炸的分类
爆炸极限及其影响因素
燃烧和爆炸的关系
第三章火灾及爆炸伤害分析❖火灾热辐射伤害准则
❖爆炸伤害准则
❖常见的火灾类型
第四章油气泄露、扩散损失计算❖液体泄漏
❖气体泄漏
❖两相流泄漏
两相流泄漏的影响因素分析
•中等密度云扩散
高斯烟羽模型
高斯烟团模型
•重气云扩散
盒子模型
平板模型
•中等密度云扩散与重气云扩散的区别
•中毒
毒物伤害概率模型
第五章完整性管理及管道腐蚀、泄漏检测❖完整性管理定义
❖管线的状态检测技术
加水试压
外检测
内检测(漏磁检测和超声波检测的原理)
•管线泄漏定位技术
直接检漏方法和简介检漏方法
第六章油气储运安全动火及抢修技术❖工业动火定义
❖置换的定义
❖动火制度
❖动火级别划分
❖动火审批程序
❖动火申请报告书的时效性
❖油气管线动火特点
❖油气管线动火作业方法
❖油气管线抢修程序
❖储罐动火清洗方法
❖油罐带油动火须满足的条件
第七章油气储运灭火实战技术
❖灭火作战计划及灭火指挥原则
❖灭火作战计划定义
❖制定的原则
❖包含的内容
❖灭火指挥的原则
❖储罐的沸溢和喷溅
❖沸溢和喷溅的条件
❖沸溢和喷溅的区别
❖沸溢和喷溅发生前的征兆
❖油罐火灾灭火的步骤
❖常见油罐火灾的灭火方法
第八章安全评价及事故预测基本方法❖风险评价方法分类
❖几种常用风险评价方法
安全检查表
事故树分析
安全指数分析方法
道化学指数
蒙德指数
❖我国面临的石油安全形式
❖战略储备库及作用
我国的战略储备库计划(包括第一批建设的储备库地点)
❖应对石油危机我们应该采取的举措
❖我国面临的石油安全形式
一石油关系我国经济命脉,但国内产量已不能满足消费需求,对国外石油资源的依赖程度不断加大
国内石油供需剪刀差越来越大;2004年,我国石油供应对外依存度已达46%;2004年,我国的石油自产量为1.7亿吨,进口量达1.1亿吨。
按国际惯例,石油进口超过总消费量的三分之一,就达到了警戒线,而我国石油对进口的依赖程度已经超过40 % 。
二、石油战略储备制度还未健全
目前中国石化企业的石油库存量只能维持7天,远远低于美、日两国100多天的库存水平。
三、石油进口源地偏窄
四、石油进口运输线路安全系数差
❖战略储备库及作用
战略储备的定义:石油储备分为战略石油储备和商业石油储备,战略石油储备是指政府控制的、用来应对石油危机或严重石油供应中断的储备。
它本身服务于国家能源安全,以保障原油的不间断供给为目的,同时,在特定条件下具有一定的平抑国内油价异常波动的功能。
储备油料的选择:应急石油储备的储备品种可分为原油和成品油两大类。
储备原油的好处是储备成本低,便于加工所需要的产品和容易保持其量。
储备成品油的优点是在紧急情况下能够迅速提供给用户,避免炼厂产生瓶颈问题。
我国的战略储备库计划(包括第一批建设的储备库地点):2004年10月,国家发改委首批选定的国家战略石油储备基地浮出水面,我国石油储备基地总共规划了三期,其储量安排大致是:第一期1400万吨;第二期2800万吨;第三期2800万吨。
一批四个国家石油储备基地分别在沿海的镇海、舟山、大连、黄岛。
四大基地建成后,总共能形成约10余天消费量的石油战略储备能力,再加上全国石油系统内部的商用石油储备能力,我国总的石油储备能力将超过30天。
应对石油危机我们应该采取的举措
1、建立国家石油储备制度,进行合理的战略储备
储备方式上,我国可以借鉴国际经验,建立国家和企业2级石油储备制度,以石油储备法的形式规定国家和油田、炼厂、石化销售企业及用油企业的法定石油库存量,建立监督和激励机制,从建设和管理上理顺关系,划清责任。
二、扩展石油来源,实施石油进口多元化,保证石油供给安全
应该逐步降低中东石油在整体中的比例,提高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比例,开发新地区,比如非洲和南美。
这样以来既可以充分利用国外较低的石油资源,又可以降低进口地集中带来的风险。
目前进口比例存在相当大的风险:我国石油进口最主要的来源是中东地区,占我国进口总量的56%。
三、加大国内勘探开发力度,增加探明储量,提高石油产量
我国石油勘探方向要转向西部、深海及隐蔽油藏,迫切需要地质理论创新和勘探技术的重大突破。
根据专家最新评价,中国石油可采储量为150亿吨,平均探明率42%。
四、扩大国际合作,勘探开发海外油源
勘探开发海外油源,开展国际合作不仅是与国际接轨的重要步骤,应综合运用政治、经济、外交和军事等手段,加强与石油消费国和输出国的对话和合作,扩大国际经济技术交流,扩增进口渠道,保护国内石油储量。
五、引导合理能源消费,厉行节约用油,实行能源多样化开发利用石油替代能源,减少供应压力
六、建全法律制度,保障石油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