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学习心得体会我参加工作已经近20年了,但对于综合实践活动课来讲,仍然缺乏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暑假里,我学习了《小学综合实践课堂诊断》,从中收获很大,体会更是颇多,通过学习,我明确了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应该担任的角色:教师不是单一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学生活动的引导着、组织者、参与者、管理者、协调者、评价者、研究者和开发者,作为教师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第一、要有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相适应的课程意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点决定了它比任何一门课程都更需要教师有相应的课程意识。
首先,它要求教师切实转变长期以来形成的“学科本位”的课程观,形成实践的课程观,正确认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观念是很难落实好这门课程的。
其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求教师切实确立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发展需要,兴趣和爱好。
作为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与学生一起在活动中发展。
再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求教师具有生产意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是一种预设课程,它比任何一门课程都强调过程,注重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生成活动主题,在活动中发展,可以说,综合实践活动的生成也要求教师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第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求教师具有资源意识。
注重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现实,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活动主题,开发利用广泛存在的课程资源,那种寄希望于依据某一“教材”来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惯性行为,可能是与新课程有距离的。
第二、要正确认识教师和学生在这一课程中的地位。
充分体现教师和学生在课程中的地位有必要建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合作式的师生关系。
这种师生关系在意大利瑞吉欧幼教模式里被形象地称为“打乒乓”这一“打乒乓的过程是教师和儿童共同学习,共同探索,共同研究的过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师生关系也是如此,既不是学生中心,也不是教师中心,教师和学生是平等合作的关系,既强调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也强调教师的引导和支持,二者缺一不可。
第三、要提高自身素质,发展自身能力作为一线教师需要“规划与设计的技能,组织、管理与协调的能力,探究与问题解决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如果我们再聚焦到教师指导所需要的能力,再具体一些,那么以下四种能力是教师做好指导所需要的:1.问题预测的能力。
教师可以根据预测,做好必要的知识储备,在学生出现问题时及时有效地给予点拨,以促进学生学习的深入。
当然,要做到充分的准确地预测是不可能的,需要教师以积极的、开放的心态来对待出现问题,在不断的设计、实施、指导过程中提高预测能力。
2.观察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需要教师有敏锐的观察力,这是教师指导有效性的基础。
3.对话的能力。
这就要求教师蹲下来,认真倾听学生的观点、想法,以合作伙伴的身份与其进行交流。
切忌完全以自我为中心,确定或转移话题,切忌变成简单的告诉。
4.组织交流的能力。
在组织交流讨论时,教师应该创设一种民主的活跃气氛,并注意运用引导性提问,促进学生讨论的深入进行。
特别是总结性的讨论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回顾、整理、反思自己及小组的研究,找出存在的问题,并通过讨论在协商中找到解决办法。
总的来说,对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我们要本着认真的态度,扎实地开展学习研究——总结——实践——再学习研究的综合实践活动。
我相信学生的未来不仅仅在家长手中,他更深藏在教师和纷繁复杂的大社会中。
但我坚信只要我们共同努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一定会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反思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一门在新课程改革中已经得到重视并推广的课程,已经广为人知,各个学校都结合地区和学校本身的资源优势,扎扎实实地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
但是,如果冷静思考,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还存在很多疑惑。
为了真正体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课程理念和独特价值,纠正实践中的偏差,就要对这些误区作深入分析和反思,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更有效、更扎实、更实实在在的开展。
一、活动选题的反思综合实践活动的选题是能否实际开展好活动的出发点,不少教师在帮助学生确定活动主题的时候,往往是选择教师自己感兴趣的几个活动主题供学生选择,只能引导学生围绕这些主题来开展活动,结果活动主题受限制,学生活动的方式也相应受到局限。
这样的活动主题往往不利于培养学生开放的思维方式,不利于形成学生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关系的整体认识。
我更不赞同采取全校一起搞统一主题的系列活动的方式。
这种几乎是动员全校或是全年级学生对一个问题进行深入全面的研究,实际上是一种对综合实践活动宗旨的曲解。
综合实践活动实际上是要求学生从自然、社会以及自我认识方面等的他们自己的真实生活中自主寻找自己感兴趣的主题进行自主的研究,我们必须关注学生的差异性,培养学生富有个性的学习。
统一制定研究主题,实际上从根本上已经否定了对学生主体的关注。
学生并没有改变被动的地位,仍然是由老师或者学校的指挥棒操纵下的一个音符,他们要奏出的是老师编排的乐曲而非孩子们自己的天籁之音!进一步讲,这在某种程度上是想出成绩又想图省事的做法。
现行教育监督和质量测评体系好像更看重能证明工作业绩的成果,看到足够多的孩子们收集的堆积如山的资料,一组组编排好的成果展示似乎是学校在迎接相关检查验收时最自豪的时刻。
可是回头想一想,我们对孩子的研究过程又知道了多少呢?每个孩子在研究过程中的成长与进步我们又发现了多少呢?到底有多少孩子真正参与了探究性的活动了呢?到底有多少孩子是研究自己真正感兴趣地东西呢?作为综合实践活动教师,我们到底应该以树立怎样的观念?是顺水推舟还是真新的为孩子的发展做点实在的事情。
有人说:学校课程不仅是知识和实践的殿堂,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它是学生成长的舞台、是学生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天空、是学生品味生活的“梦想剧场”。
在这里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可能有挫折、失败,也可能要花费学生很多时间和精力,结果却一无所获,但是我们必须承认“天空没有留下痕迹,而我,已飞过”。
有了认知过程,学习兴趣、热情、动机以及内心的体验和心灵世界便得到了丰富;有了亲身的体验,学习态度和责任,对个人价值、社会价值、科学的价值等的认识就可能有了进一步发展。
综合实践活动没有教科书和教辅资料,在指导学生活动时有时是一筹莫展,但这并不等于可以由地方和学校来对教师作一些硬性规定,相反应给教师更大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的空间。
在这一方面,我真的很感谢我们学校的领导!我专职从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工作,学校领导十数年来一直给与我极大的信任与支持!在这一领域,我经过长期的实践和探索,发现其实做好的选题就是来自孩子自己兴趣领域的选题,让孩子做自己真正喜欢的研究和探索,学生的参与度是最高的。
而老师要做的就是指导孩子如何从他熟悉并喜爱的领域中找到问题的切入点;如何开展有效的规范的研究探索工作;在遇到困难时指导孩子如何梳理问题找到突破点;在整个研究的过程中鼓励孩子并感染孩子学会鼓励自己;在研究结束后分享孩子研究的喜悦并及时地引导孩子进行研究过程的反思。
这样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才是真正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课程,才是符合新课程改革精神的课程。
但是,怎样的学校和教师评价体系才能够让老师可以安下心来做这些很可能看不到耀眼成果的工作呢?二、活动开展过程的反思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时我发现,学生往往对热热闹闹的活动场面很感兴趣,对这种全新的学习方式也十分好奇,但对如何进行实践活动却茫然无知,实验研究注重表面现象,参观体验走走过场,或者在实践活动中稍有收获和体会就非常满足,这样的实践活动虽然热闹但少有实效,想获得参与实践的真切体验和丰富经验也难以做到。
这种表面化、形式化的综合实践活动是与开设这门课程的初衷及其课程价值背道而驰的。
学生缺乏开展实践活动必备的常识,即缺乏必要方法的学习和训练,对各项实践活动的目标不具体、不明确,是重要的因素。
如何引导学生走向深度实践、深度体验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老师研究的问题。
在自主选题的前提下,深度实践要求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真正理解实践的目的和意义,引导学生把各种实践活动的目标细化、分解,并进行合理分工;把握各种不同实践方式的基本要求和操作要领,结合具体的活动情境,恰当地选择和利用活动工具和相关手段(如,调查访问的表格、录音照相器材)来完成活动的具体任务和目标。
深度实践还要求教师注重引导学生对实践过程进行细致的记录和深刻的反思,每一阶段都进行适时的调控。
需要反复实践的要多次实践,需要更换实践方式的就要及时更换。
只有这样及时总结和反思实践过程,才能使学生真正通过实践活动受益。
那种为了活动而活动,或停留在表面上的热热闹闹,只能是一种低效的实践、盲目的实践。
同时,如果孩子们真的深入研究和实践,就会占用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这在当下又是一个两难选择,学校、教师和家长对孩子的期待太多安排也太多,孩子的天性是要求自由的,怎样引导孩子在这个过程和人际关系中学会取得平衡又是非常个性化问题,老师应该站在哪一边?还是把问题推给学生和家长,自己只等看看结果?我有一个朋友的孩子为了完成假期的实践活动因为天气光线原因连续3天组织几个同学在自家住的高层建筑大厅摆出擦玻璃的造型照相,然后配上解说词就算完事了,“摆摆样子”的做法小孩子是怎样学会的呢?还是小孩子已经习惯了这样的所谓实践?三、展示评价的反思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针对长期以来单一的学科教育或知识教育的局限性而设计的一门面向学生生活的实践性课程,其目的是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性学习,在实践中自主提出问题,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尝试解决问题,以获得丰富的实践经验,体验问题解决的过程,从而发展实践能力和良好的个性品质。
在活动过程中,他们经历了成功和失败的切身体验,遭遇过各种各样学科课程的课堂教学中难以遭遇的现实生活场景,正是这些引起了学生对生活的独特认识和感悟。
如果离开了对这些真实而具体的活动过程的理解和回味,仅仅关注活动的结果,那么伴随着活动过程的认识、体验和感悟都将无法获得、无法生成,综合实践活动独特的课程价值也将消失殆尽。
因此,在活动的总结交流阶段,指导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展示活动成果的同时,对活动过程进行回顾、总结和反思,帮助他们理顺在活动过程中产生的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的认识和体验,做到“关注过程,兼顾结果”。
究竟怎样评价学生的研究成果,评价学生在实践研究过程中的表现是总和实践活动评价体系要研究的内容,对老师的评价和对学校这方面教育情况的评价也需要进一步完善。
怎样让我们的活动踏实真切的开展,不搞花架子,不做表面文章,而是让孩子们真正感受到认真探索、热情参与、体会成长过程的欢乐,不必集体突击补材料、不必完全按照一个模式做展示、不必让家长在背后包办代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才真能体现出她“自主、发展、生成”的特性。
一、在现有的条件下相信自己行,相信学生行。